「福樂多醫療福祉事業」小檔案
創造高齡者全人照顧網絡
人口老化是很難扭轉的趨勢,推估二○一七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將達百分之十四,成為「高齡社會」,而出生率與死亡率也將在此時交叉,人口負成長及結構老化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將正式展開,首當其衝便是銀髮族對於健康醫療照護的需求增加。
另外,彌補工商社會家庭型態的轉變與功能的不足,如何透過社會外部機能,建構在地老化的社區型福祉設施,在生活各方面滿足高齡者的需求,也成為非常重要的社會議題。
早在一九九四年銀髮產業尚未受到關注之前,蔡錦墩便懷抱著創造高齡福祉社會「福氣、快樂多」的理想,以「歡歡喜喜的服務、輕輕鬆鬆的照顧」為宗旨,成立「福樂多醫療福祉事業」。在創辦之初就自許是營利事業中的福祉事業,堅持以企業經營的模式實現自己的願景。
從生活輔具的販售、長照機構的設計規畫、居家無障礙空間的改造,到引進日本加賀谷宮本式音樂照顧,以及推廣身心機能活化運動,成為促進身心健康、延緩老化的活動宣導媒介;從硬體到軟體、失能者的生活到健康者的預防照護,「福樂多」廣泛延伸關心觸角,發展出多元的事業項目。
●引進日本加賀谷宮本式音樂照顧,活化身心機能、預防老化
「老人家這裡痛,就帶去看醫生;行動不便,就買張輪椅推他,照護工作不是這樣就夠。人活著要有尊嚴,必須建構高齡者全人照顧網絡!」蔡錦墩表示,有別於大型安養機構的建設成本高、距離較遠等問題,社區型小規模多機能高齡者生活及照顧服務事業所,是一種新型態的服務模式,由政府委託在左營開辦的翠華園便是一例。翠華園由專業的護理師及社工人員,針對高齡者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單一窗口,一站滿足」服務,包括日間照顧、營養餐食、休閒活動、定點沐浴、健康管理、用藥指導、福利諮詢轉介、居家服務等。加上生活輔具及無障礙空間的推廣,結合社區醫療、藥局、照顧與生活四大區塊建立循環網路。未來計畫以連鎖的方式拓展經營,以在地化、普及化的概念落實到台灣每個在地生活圈。
與產官學界分享實務經驗
「福樂多要成為高齡者的7-11,讓銀髮族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區裡安享晚年,在生活上得到健康、支援、照護等多重服務,享受有品質的樂齡人生!」深耕照護服務產業多年,蔡錦墩一直樂於與產官學界分享他豐富的實務經驗,規劃多種研修教育課程,包括身心機能活化運動、加賀谷宮本式音樂照顧、高齡與中風者模擬體驗。鑒於照護人才培育的不易與不足,特別與大專院校合作開發情境示範教室,將實務服務內涵導入學校教育,並提供學生在企業機構實習的機會。
同時蔡錦墩也不斷透過專題演講與研討會,與台灣政府單位及福祉、醫療、長照法人機構交流合作,結合日本多方資源,從深度、廣度不同面向,推展適合台灣本土的福祉制度與產業模式。
●參訪、研習者絡繹不絕,是銀髮事業產、官、學交流合作的平台
長年來,台灣全國各地及華人地區前來參訪、見學、研修的人絡繹不絕。「福樂多」發揮價值化及差異化產業連結功能,儼然成為台灣促進高齡福祉與產業發展的平台。
創業甘苦談
劇場大師李國修說過:「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圓滿!」,可見成就事業的過程,堅持與專心有多麼重要。我不是個偉大的人,但也如同大師一般是個堅持到底的人!
創業之初,看見高齡化是不可逆的趨勢,想想蔡錦墩自己在二○一七年時也將成為一位六十五歲的老人,加上自己在西河儀器也算是個成功的管理者,因而憑著一股我一定也行的「傲氣」就來挑戰老人產業。然而,時不我予,經營之初慘賠長達七年之久,一般人可能早就拍拍屁股走人,回去當人家的員工,而當時自己就只覺得「頭洗下去了,不洗完也不行」,就這麼一直撐下去。
隨著企業經營愈久,傲氣逐漸轉成一種「義氣」,一種對自己負責,證明自己的堅持是對的;對員工負責,鼓勵內部創業與開枝散葉;對跟隨著我們一同成長的夥伴與長者負責,能達成在地生活、在地照顧與在地就業目標的義氣。
●希望老人家都能「福氣、快樂多」。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5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