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專家-張偉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籌畫並主持「中國與世博」、「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課題的研究,著有《滿紙煙嵐》、《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等專著,主編《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等。
年畫的由來與重要性
年畫是中國的,年畫是民俗的,年畫是童年的印象,年畫是故鄉的夢境,年畫是上個世紀的故事,年畫是祖宗先輩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我們的先人希望好事成雙,希望神虎鎮宅,希望百福臨門,希望天下太平,他們把所期冀的一切表現在年畫裡,因為只有在「年」裡,他們的生活才最接近理想。
今天,當我們翻開一幅幅畫面雖略顯陳舊,色彩卻依然光鮮的年畫,眼前會自然浮現出這樣的景象:數百年前的父老兄弟們恭恭敬敬地把財神菩薩請上神龕,把不同內容的年畫貼到牆上,然後用小笤帚輕輕地刷拂,讓它們妥貼地粘好。緊接著,喜慶的鞭炮沖天而起,在熱鬧的炸響聲中,孩子們歡呼雀躍起來。五光十色的年畫裝飾了中國歷代百姓的夢,點綴著他們一代又一代平凡的生活。時光流轉,現代生活改變了我們過年的形式,古老的年畫也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是那份醇厚的回味卻依然留在了我們的記憶深處,這裡,就讓我們先稍稍回溯一下中國年畫走過的歷程。
年畫是一種深深紮根於民間的造型藝術,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長期以來,各地年畫之所以受到人民群眾的深深喜愛,不僅僅在於畫面熱鬧緊湊,色彩鮮豔奪目,以及人物俊俏,畫題吉利等等,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的題材符合老百姓的意願,它表現的內容迎合了廣大民眾的心理。年畫是在漫長的歲月裡,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觀念。中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凶辟邪、祈福迎祥這兩個母題有著密切關係,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習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如畫雞於戶,畫虎於門等等。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荼、鬱壘,再到後來的龐涓、趙雲、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鍾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而福壽天官、當朝一品、加官進祿等吉祥題材,也是當時民眾最喜歡的內容。
上海小校場年畫崛起的原因
據文獻記載,上海早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已開始有年畫生產,當時滬南城隍廟一帶因廟會聚成街市,匯集起不少製作和銷售紙錠、香燭等民俗用品的店鋪,同時也有一些畫商在此代銷外埠年畫,但只是零星點綴,並不成氣候。有文獻證明,最早一位來滬經營的桃花塢畫商是清道光年間在小校場設攤的,名叫項燿,曾開過一家飛雲閣的畫店經銷自己出品的年畫。1860年太平軍東進攻陷蘇州後,不少桃花塢年畫業主和民間藝人為避戰亂紛紛來滬,落戶城南小校場,有的開店重操舊業,有的受雇於上海的年畫店莊。這股新鮮血液的注入,為清末上海年畫的蓬勃發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當時上海年畫的生產銷售之所以多集中在老城區小校場周圍(今黃浦區舊校場路一帶),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小校場位於上海城隍廟西邊,原為操練士兵用的練武場,明正德九年(1514年),由上海知縣黃希英主持闢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提標右營全軍移至上海縣城,於是,原來的演武場頓顯窄小,不敷練兵之用,遂在城外東南方即今東江陰街以南、陸家浜路以北的地方另闢一個新的大演武場。這樣,原先的演兵場就被稱為舊校場或小校場,且日漸荒蕪,後被市房蠶食佔據,成為街市。
小校場因臨近城隍廟,以廟會而興起市場,逐漸成為繁榮的商業區。這裡有商業公所十餘個,商販們沿城隍廟一帶設店經營,形成商業街區十餘條,主要供應日常百貨和箋扇、玉器、書畫、香燭等古玩、民俗商品。至光緒初年,印製、販賣年畫的日漸增多,年節時分則銷售更旺,方圓百米之內,眾多年畫店鋪林立其間,彩幌遙對,金匾奪目。各店爭相把最新刻繪的年畫樣張懸掛起來,笑臉相迎,熱情接待;買家則漫步其間,悠閒挑選,討價還價,一派熱鬧景象。如果逢年過節,則人來車往,晨聚暮散,行商小販躉年畫者源源不斷,酒家、茶樓、旅舍皆座無虛席,人滿為患。光緒末年有人撰竹枝詞描寫年畫銷售的場景:「密排爭戰畫圖張,鞍馬刀槍各呈強。引得遊人多注目,買歸數紙慰兒郎。」
上海小校場年畫的地域性和藝術風格
清末時期,內憂外患接踵而來,形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錯綜複雜的社會局面。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不斷進犯,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另一方面,各國租界相繼建立,近代西方文明得以大量引進,社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經濟、文化得到畸形發展。這種社會激變的情景,在美術領域裡可能以年畫的反映較為及時和出彩。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揉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長江口岸一方殖民地的摩登異彩,兩者相遇撞擊,有如天雷勾著了地火,使天地間蘊藉了豐富的養分。
因緣巧合、時勢際會的上海年畫恰在這時脫穎而出,煥發出奇異的神采,清末民初時期也因此在傳統木版年畫的發展史上成為最後一個繁榮階段。近代上海在開埠後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迅速超越各地成為全國首富。這種經濟繁榮,一方面造就了大量新的官紳富商,同時也產生了人數眾多的新興市民階層。他們在物質豐饒之餘,隨之產生對文化藝術產品的必然需求,從而催生出有著強烈地域色彩和時代特色的「海派文化」,諸如文化、戲劇、電影、美術等等領域莫不如此。上海小校場年畫正是在這一特定歷史情境中崛起,並自然產生了諸多和其他各地傳統年畫不同的地方,如在題材內容和繪畫風格等等方面,回應社會情境的變遷和書畫買家的好尚,傾向於更好偕俗的一面;關注世俗生活的特點,漸呈主導地位。
上海小校場的年畫,除了部分傳統題材的作品以外,其他較有特色的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時裝仕女畫,如琵琶亦是尋常物。
另一類是反映洋場生活,如寓滬西紳商點燈慶太平。
這些作品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都市新興的奇觀勝景,體現了當時市民階層對時事的關注和評價。這些用傳統的藝術形式表現社會新聞的年畫,是其他美術種類中鮮見的,可謂一大創舉,堪稱年畫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年畫藝術的變革-月份牌畫
清末民初時期,商品流通空前繁榮,加上西洋石印技法的傳入和繪畫技法的發展,這一切直接催生了年畫藝術的變革,一朵中西文化交融的奇葩―月份牌年畫,在當時商業文化最為繁華的上海孕育誕生。
所謂「月份牌」,最初實際上是洋商們在商業競爭中為推銷商品所作的廣告宣傳畫。正如鄭逸梅先生所說:「自歐風東漸,市賈注意於廣告,於是有所謂月份牌者。每逢年尾歲首,藉以投贈其主顧。中為彩色畫,貨品之名附列其下,俾張諸壁間,以宏其廣告效力。」1其表現形式,是從中國傳統年畫中的節氣表、日曆表牌演變而來。清末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洞開,口岸城市相繼通商,進出貿易空前繁榮。那些洋商們為了招徠顧客獲取更大利潤,展開了他們慣用的廣告攻勢。
最初,他們只是把外國現成的西洋人物和風景畫片作為推銷商品的廣告,隨貨物贈送客戶。豈知中國商戶對這些西洋畫片反應冷淡,效果顯然不佳。洋商們很快悟出道理,要在中國賺取更多的錢,就要入境隨俗,吸引中國買主的注意。他們開始學習中國商號贈送顧客年曆的做法,將中國傳統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曲人物、美女壽星等內容印在廣告上,採用中國的人物畫及工筆仕女畫筆法繪製,並在畫面的上方或下方印上中西月曆節氣。這種廣告畫紙很考究,印刷精緻,有的還在上下兩端加嵌銅條,以方便懸掛。
洋人們在銷售商品或逢年過節時便將這種漂亮實用的廣告畫隨同售出的商品贈送給顧客,極受中國城鄉客戶的歡迎。由於效果顯著,這種廣告畫很快便流行開來,成為中外商家常用的廣告宣傳形式,而中國民間則將這種能夠張貼懸掛,便予查核年月的廣告畫統稱作「月份牌」。
月份牌畫欣賞:
題名:廣生行有限公司月份牌
形式:豎幅
年代:1928年
作者:鄭曼陀
色彩:彩色套印
內容題敘:
此月份牌已然形成廣告與美女相結合的雛形,畫面周圍一圈遍佈公司商品。
題名:中國華昇煙草公司月份牌
形式:豎幅
年代:約20世紀30年代中期
尺寸:78×51CM
作者:杭穉英
色彩:彩色套印
內容題敘
圖中女士全身騎師裝,甚為時尚,上衣更有民國標誌,標榜著愛國精神。
題名:德記全棧大藥房月份牌
形式:豎幅
年代:約20世紀30年代中
尺寸:77×54CM
作者:金梅生
色彩:彩色套印
內容題敘:
海報中的女性手持外交書籍,是畫家筆下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