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公主劉嫖

劉徹這個人的故事,在漢朝皇帝中,是劉邦之後最多的一個。說他的事,一時之間,真不知從哪兒落筆。一個人的故事多,圍繞在他身邊的人,自然就多。想了想,就從前一五三年說起吧。這一年,劉啟立劉榮為皇太子,封劉徹為膠東王。三年後,即前一五○年,劉啟廢劉榮,立劉徹為皇太子。

這關係便複雜起來。要知道,在帝制時代,太子的廢立,關乎政權的穩定與興衰。看上去,是皇家私事,其實,大臣都有權發表意見。咱們在第四章提到過,劉邦有意廢立太子時,許多大臣都站出來反對,劉邦只好作罷。可見,廢立皇太子,不是簡單的事。

中國人也許知道皇太子是怎麼回事,但要具體而形象,也許就未必了。皇太子就是皇儲,是帝國未來的皇帝。假如這個太子已成年,他的皇帝老爸還沒死或還沒退位,他就是帝國當之無愧的二把手。皇太子了得!所以,為了爭太子位,中國兩千多年間的各朝各代皇室,不知上演了多少血腥故事。當然,也有很多強勢皇帝,在立儲問題上,以和平方式完成,如劉徹的老爸劉啟就如此。

劉啟廢立皇太子,根源在他的姐姐劉嫖(又稱竇太主,嫁堂邑侯陳午,生有一女,芳名阿嬌)。劉嫖、劉啟姐弟,不能放在常人的生活中去審視。常人處理親情,多不會阿諛奉承,就便有物質往來,要麼是淡淡的,要麼是相互的,不存在誰上誰下。皇室成員不然,一個人當了皇帝,別說兄弟姐妹給他做臣子,就是皇帝的父母,只要沒有太上皇、太后之類的頭銜,父母也得與兒皇帝行君臣之禮。劉嫖作為皇帝劉啟的姐姐,深知這一點,她竭盡全力,去拉攏弟弟劉啟。她怎麼做的呢?歷史記載的有,她給劉啟輸送了不少美人。

你看看,姐姐給弟弟送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美人。這要在今天,誰當了大官,當姐姐的給弟弟送去一沓二奶、小三,這多難聽。同樣的事,放在皇室,似乎就天經地義。問題是,皇帝不缺金銀珠寶,難道缺美人嗎?那當皇帝的,後宮美女,數之不盡,幸之不完,當然不缺美人。可這一招,竟然很靈,劉啟對劉嫖這個姐姐很是喜歡。弟弟好色,姐姐了然,什麼事呀。

劉嫖是聰明的,她不僅與劉啟保持密切的關係,就是劉啟身邊的女人,也是她極力籠絡的對象。劉啟的皇后薄氏沒有孩子,劉嫖自然看不上眼;劉啟的寵妃栗氏,其子劉榮被立為皇太子,劉嫖就看在眼裏,極力的去巴結。幹什麼呀?劉嫖有女兒呀,她在為自己的女兒謀取最佳位置而奮鬥。這意思你一定看明白了,劉嫖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榮。倘然事成,那她女兒就是大漢帝國未來的皇后了。

這真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主意,因為栗氏根本不買劉嫖的帳。也可見,這栗氏不是聰明之人,沒有足夠的視野,看清劉嫖、劉啟姐弟的關係。從劉嫖以美女賄賂劉啟我們就知道,這個公主早有算計,是那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見栗氏不買帳,劉嫖又把目光鎖定王夫人。這位王美人,同樣為劉啟所寵,她雖有兒子劉徹,雖也受寵,但畢竟與栗氏比,還差著很大一步。兒子當太子還是當王,那是大不一樣的。後宮女人,無不做著「母以子貴」的美夢。王美人知道劉嫖是怎樣的公主,二人一拍即合,產生強烈的合作願望。在劉嫖的一番運作下,劉啟竟然真的廢了皇后薄氏,立王美人為皇后。繼而又廢劉榮,立劉徹為太子。王皇后兌現私下的承諾,使兒子劉徹娶劉嫖的女兒陳阿嬌為妻。金屋藏嬌的典故,就出自這個過程之中。

在血緣上,劉徹與陳阿嬌為親表姊妹,屬於近親結婚。在今天,這看做不可能,但在帝制時代的中國,尤其皇室,已然為慣例。

劉嫖公主達成既定目標,可惜的是,陳阿嬌無生育能力。劉徹有位姬妾叫衛子夫,因生兒劉據受寵。陳阿嬌氣不過,與衛子夫矛盾重重,直鬧得劉徹不快,乾脆廢了陳阿嬌,立衛子夫為皇后。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劉嫖哪裏想得到,她苦心經營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結果!

 

下面的故事仍與劉嫖有關,說來卻是一段宮中穢聞。

劉嫖公主有一男寵,叫做董偃。董偃的母親是珠寶商,她以此身分,得便出入劉嫖家。董偃時值十多歲,常常跟著母親同行。劉嫖見董偃童年貌美,齒白唇紅,不覺心中憐愛:「這孩子幾歲了?」不等母親回答,董偃自己說道:「稟公主,小子十三歲了。」劉嫖越發喜歡起董偃,遂對其母道:「這孩子真是太聰明了,理應給他一個更好的生長環境,我來為你教育他如何?」董偃的母親聞聽此言,喜從天降,急忙應聲道:「這是咱哪輩子修來的福氣,莫非做了個白日夢?」遂掐了掐自己的胳膊,又拉過兒子董偃:「還不趕快給公主大人磕頭。」母親的話沒說完,懂事的董偃便撲通跪下去:「謝公主大人教誨。」董偃從此留在公主家,劉嫖令人教他書算,以及騎射、御車等事。

董偃聰慧過人,但凡所學,無不熟稔心中,侍奉公主,更是曲承意旨,馴謹無違。光陰荏苒,數年後,董偃年已十八,出落得標致風流。恰其時,劉嫖的丈夫堂邑侯陳午病歿,葬禮等項,劉嫖交由董偃處置。那董偃雖是剛剛成年,卻把交代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令劉嫖滿心歡喜。

劉嫖時年已過五十歲,因皇家華衣美食的滋養,看上去,也就三十出頭的樣子。自陳午逝世後,孤獨的劉嫖公主,日漸情移董偃。未幾,二人便眉目成情,做起鴛鴦。董偃雖不甚情願,但主人有命,也只好勉為承歡。老婦得少夫,劉嫖自然愜意,當即為董偃舉行備極奢華的成人禮。朝中官員,趨炎附勢,紛紛抵邸相賀。賀什麼?賀公主納男寵?這是多麼的有悖儒家傳統,有悖道德風尚。然而,再醜陋的事,一旦出自皇家,誰還敢二話?趨奉都唯恐不及哩。

劉嫖也不是無所顧忌,她怕人們背後嚼舌頭根子,便給董偃創造機會,讓他廣交賓客,籠絡人心,一切花費,隨意支取。董偃也毫不客氣,樂得任情揮霍,每天用去的花銷,黃金百斤,織錦千匹。名公臣卿得了好處,人人巴結董偃,把這個當朝小帥哥,奉承為董君。

後來,劉嫖年逾六十,人老珠黃,董偃厭之,乃至背地裏,去尋花問柳。董偃負情,劉嫖屢有怨言,劉徹趁機罪責董偃,將其賜死。董偃享年三十。又過了三五年,劉嫖病歿。劉徹竟將姑姑劉嫖與董偃合葬霸陵旁,很是荒謬。

Top

人的命運不好說,衛子夫是如何成為寵妃?

上面提到的衛子夫,是如何成為劉徹寵妃的呢?說到這裏,相似的一幕出現了,姐姐劉嫖給弟弟劉啟獻美女,妹妹平陽公主(史未留名)給哥哥劉徹獻美女,她獻的是衛子夫。

插個話題。劉徹的妹妹何以稱作平陽公主呢?乃因她嫁給平陽侯曹壽為妻,故得此稱。曹壽又是誰呢?他就是開國老臣曹參的曾孫。

閒話少敘。但說這年三月,劉徹灞上祭祖,路過平陽公主家。平陽公主自然不肯錯過向皇帝哥哥獻殷勤的好機會,於是大開筵宴。席間,一班歌女彈唱起舞,就中有一女子,青絲成髻,嬌喉宛轉,引人注目。劉徹好色,凝眸審視,把那女子看得羞澀滿面。小女子知道那是皇帝,靠上去,必生富貴。於是,大著膽兒,偷眼劉徹。嘿,那劉徹什麼人,玩的就是色目傳情,心驚肉跳。這在後宮,雖則佳麗千萬,卻幾無敢挑逗皇帝的。今兒個到老妹家裏,竟有大膽女子,挑逗皇帝,這讓劉徹那個興奮,恨不得立即抱了那女子歡愛一番。然,他還沒有忘記自己是皇帝,只好耐著性子,從長計議。

平陽公主見皇帝哥哥一雙餓眼貪歌女,遂道:「陛下以為,這個歌女色藝何如?」劉徹答非所問:「她何方人氏?姓甚名誰?」平陽公主知道哥哥鍾情那歌女,遂道:「她乃平陽人氏,叫做衛子夫。」劉徹失態道:「好一個平陽衛子夫!」平陽公主心領神會,正要說什麼,劉徹先就佯稱天熱,離席去了更衣室。平陽公主喚過衛子夫,如此這般交代一番。衛子夫內心歡喜不已,照公主的吩咐,隨劉徹同入尚衣軒侍駕。到得裏面,二人把門一關,迫不及待,寬衣解帶,稠密無比。

一番雲行雨施,二人性滿意足,雙雙走出尚衣軒。平陽公主見哥哥與衛子夫滿面紅光,知道成就二人好事,遂道:「若陛下喜歡……」劉徹打斷道:「喜歡,哪有不喜歡的道理。賞金千斤!」平陽公主受寵若驚:「若陛下喜歡,情願將這衛子夫相贈。」劉徹笑納,並起身返京。臨別時,平陽公主囑咐那衛子夫道:「將來但得尊貴,勿忘我也!」衛子夫連連應諾,上車隨劉徹皇帝而去。自此,劉徹慢待皇后陳阿嬌。幾番纏鬥,阿嬌終而敗北。劉徹廢陳阿嬌,改立女奴出身的衛子夫為皇后。

說到衛子夫的身世,牽扯出一個非常複雜的關係,我們把相關的人,置於這一小節之下,做一個了斷。不如此,無以說清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先來簡單的勾畫一個人際圖:

劉徹↓平陽公主↓衛子夫↓衛青↓霍去病↓霍光

 

其實,還有一些人不在這個人際圖裏。下面提到時,再適時引出。

上面說了,衛子夫是劉徹的妹妹平陽公主獻上的。那麼,這衛子夫到底是平陽公主家的什麼人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位文藝女青年,或女歌手。那時可不這麼叫,而是叫做奴婢,也就是女奴。但是,這個女奴不種田,不打雜,而是以歌喉舞技供主子愉悅心情。我們說衛子夫是文藝女青年、女歌手,不過更容易讓她接近我們罷了。要知道,劉徹也愛好文藝呀,所以,他們走到一起。想來,衛子夫的受寵,多基於此。

衛子夫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叫衛青,名氣沖天。今天,略有歷史認知的人,都知道這位抗匈將軍的威名。這是說他發達以後的事,衛青以前,也只是平陽公主家的男僕。衛子夫、衛青這姐弟倆,用今天的語境來表述,就是平陽公主家的服務生,可那時就得說是家奴。衛子夫唱歌跳舞,叫做藝奴;每當平陽公主出行,衛青騎馬相隨,叫做騎奴。上蒼垂憐,讓劉徹看上衛子夫,這才有了這姐弟倆後來的飛黃騰達。

再進一步追究,衛子夫、衛青姐弟倆的父母之處境,還不如他們。衛子夫與衛青為同母異父關係,他們的母親係平陽侯家的婢女,叫什麼不知道,總之她嫁給衛氏,生下三個女兒,長女叫衛君孺,次女叫衛少兒,三女叫衛子夫。後來,丈夫衛氏死了,妻子仍然帶著三個孩子在平陽侯家為奴。再後來,衛子夫的寡母與主人的男僕鄭季私通,生下衛青。

鄭季已有妻室,不能再娶,唯把衛青認領回家。當然了,這時的衛青大約已有六七歲。鄭季的妻子不能見容,讓衛青去放羊,待遇如僕。鄭家諸子不與衛青稱兄道弟倒也罷了,還一味的苛待。待衛青長成,嘗盡寄人籬下艱辛的他,決意離開鄭家,並改作衛姓。衛青遂又請生母設法,幫他找條出路。衛青的母親別無他法,只能去找平陽公主,懇請給她兒子一口飯吃。平陽公主也很好說話,就恩准了,說:「把你兒子帶來,讓我看看。」結果,一見即喜。喜在哪裏?喜在衛青帥呆了。於是,平陽公主把衛青留在身邊,做了一個騎奴。

衛青在平陽公主家做了一兩年騎奴,認識了好多朋友。其中,有位叫公孫敖的騎郎,這人比較意氣,見衛青不錯,就把他引薦到建章宮當差。這時的衛子夫已入宮,成為劉徹的側室。皇后陳阿嬌與母親劉嫖,對衛子夫奪愛的行為,恨之入骨。加之阿嬌沒有生育能力,衛子夫又懷了孕,這對母女越加恨那衛子夫。母女正愁著無法對衛子夫下手,趕巧聽說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在建章宮中當差,決定拿他出氣。劉嫖與陳阿嬌母女也真夠笨的,什麼事呀就逮捕衛青?這不是惹火燒身嗎?可她們竟然真就那麼做了。公孫敖等力加營救,衛青有驚無險。這事傳到劉徹耳裏,知道是對著自己來的,索性拔擢衛青,讓他做了建章宮的監侍中。於衛青而言,可謂因禍得福。這並非衛氏一族走運的一個終結,我略梳理了一下,且看下文。

衛子夫先封夫人,後立皇后;衛青先是大中大夫,後封侯拜將;衛長君(衛青兄長)封侍中;衛君孺嫁公孫賀①;衛少兒棄霍仲孺改適陳掌②。衛氏三姐妹衛君孺、衛少兒、衛子夫,出身卑微,卻立身榮華。看看與他們密切相關的人物,了得!三姐妹中,就算衛少兒所嫁之主最為一般,可你看看她與霍仲孺(平陽公主家吏)偷情所生的那個兒子,又是何等了得!那私生子就是漢朝大名鼎鼎的抗匈將軍霍去病。

說起霍去病,那真是戰功赫赫。此人寡言少語,善騎射,十八歲那年,便官拜侍中。衛青發現,霍去病平日的談吐雖是隻言片語,但關涉謀略時,往往切中要害。征伐匈奴時,便帶他去前線鍛鍊。果然,霍去病是個打仗的材料。出師戰捷,梟虜侯,擒虜目,斬虜首至二千餘級。一仗,即成就霍去病威名。再後來,由霍去病獨任將領,出征匈奴。前一二一年,二十三歲的霍去病出隴西(甘肅臨挑),越過焉支山(甘肅山丹東南胭脂山)五百公里,斬匈奴八千九百餘人。同年,霍去病再出隴西作戰,殺敵三萬餘人。

霍去病橫穿河西走廊,如入無人之境。戰後,在匈奴人的地盤上,建河西五郡,即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因征伐匈奴有功,霍去病官至大司馬。霍去病也由此格外受劉徹喜愛,他去前線打仗,竟自帶行廚,奢靡至極。劉徹知道後,聽之任之。可惜的是,霍去病英年病逝,劉徹大悲,賜其侯爵,令其子霍嬗襲封爵位。

不及封大將軍,霍去病便撒手人寰。劉徹愛屋及烏,把大將軍的名號,封給霍去病的異母弟弟霍光。霍光這個人,第四章咱們已說過,終生未上過戰場,卻得封大將軍銜,且實際執掌漢室江山二十年之久。這正應了民間那句俚語,叫做:「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霍光就是那有福之人。

本節所涉諸人,轉了一圈,再回到平陽公主身上,就顯得特別有趣兒。平陽公主的丈夫曹壽死了,年近四十的平陽公主不肯守寡,就琢磨這朝中,可否有如意郎君。其實,公主已有屬意之人,只是不好開口,便假意召問僕從:「現在各列侯之中,誰是那最賢德之人?」僕從料知公主有改嫁之意,便把「衛大將軍」四個字,齊聲呼出。平陽公主不好意思道:「公主下嫁昔日的騎奴,這合適嗎?」僕從道:「今非昔比了。如今的衛青,姐姐做皇后,自己又是大將軍。你說這朝中,除了當今皇上外,還有誰比得了衛大將軍的尊貴呢!」

平陽公主自然知道這其中的關係,做出納諫如流的姿態,私下去找皇后衛子夫,以撮合她與衛青的好事。此時,劉徹的生母即皇太后王氏,已去世一年,平陽公主夫喪已闋,母服亦終,故著艷服,乘車入宮。平陽公主見了衛子夫,直言不諱,說:「本公主看上皇后的弟弟衛青了,想嫁給他,不知意下如何?」衛子夫雖說是皇后,可也是由平陽公主家裏走出來的人。況且,她能有今天,也多虧了這位平陽公主。衛子夫喜道:「公主說什麼意下不意下的,能高攀公主,那是衛青的造化。我這裏先替衛青謝過公主。」

待平陽公主離去,衛子夫把衛青召入宮中相商,衛青道:「姐姐所言利弊,固然重要,可我是有妻室的人,如何違背倫常。」衛子夫再三曉以利害,衛青這才答應,與皇家女兒結親。之後,衛子夫方與劉徹談起這樁婚事。劉徹心疼妹妹,就說:「大公主看上衛青,那是你們衛家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就這麼定了。」衛青再顯貴,說穿了還是劉徹的奴才,讓他娶公主,那就是抬舉他。衛青不敢怠慢,把從前的女主人娶回家做老婆大人。人的命運,真的不好說。而當下最最不好說的,是衛青的原配夫人,沒人知道她的處境與結局。

上之所述,還不是衛青顯赫的頂峰,其人生最耀眼的時刻,是他的三個兒子封侯。要知道,衛青的三個兒子封侯時,還都是吃奶、穿開襠褲的料。這時,有個叫寧乘的待詔方士提醒衛青,說:「大將軍食萬戶,三個兒子又都了封侯,可謂位極人臣,一時無兩了。大將軍不曾想過『物極必反』的話嗎?」衛青皺眉道:「焉有不想?只是苦無高人指點迷津。」寧乘道:「大將軍得此尊榮,並非全靠戰功,更多的還是因為有個皇后姐姐。可問題是,如今你的皇后姐姐已失寵,你哪裏就能常保富貴呢?」衛青懇切道:「寧先生所言極是,但願能為衛某出謀劃策。」寧乘道:「這有何難。我聽說,如今是王夫人為皇帝新寵。當下,王夫人的老母親在帝都,未曾封賞,大將軍何不贈其千金,預結歡心。多個內援,多份保障,此後方可無慮也。」

衛青如夢方醒,謝道:「幸承指教,自當遵行。」遂納寧乘為幕僚,養在府中。同時,取黃金五百兩,遣人齎贈王夫人的母親。王夫人家母得了厚贈,便在王夫人面前美言衛青;王夫人復又轉告劉徹。劉徹心喜,轉念又一想:「衛青沒這頭腦,定有高人背後指點他。」遂把衛青召來:「贈金的事是好的,但朕很想知道,是何人替你指點迷津。」衛青只好如實稟報。

劉徹求仙若渴,齊人寧乘入都,為待詔方士。這待詔方士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呢?說得好一點,是後備人才;說得準確一點,就是裝神弄鬼煉丹求仙之人。這些待詔方士進京後,皇帝想起他們就用用,忘了他們便棄之不顧。日久天長,待詔方士的盤纏用完,因無人相顧,幾乎淪為街頭乞丐。情急之中,寧乘這才跑去給衛青支招。不料,歪打正著,驚動了劉徹,給他弄了個東海都尉幹幹。這是寧乘的命運線,正由低而高。衛氏一族的命運線呢?並沒有因為寧乘的那一小計而改變什麼。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人倒霉的時候,喝涼水都塞牙。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劉徹晚年,也就是前九一年,後宮發生巫蠱③事件。劉徹派去調查巫蠱事件的人江充,與衛子夫、劉據(七歲時被冊立為太子)母子有隙,遂藉巫蠱事件陷害太子。劉據無以自明,乃矯詔逮捕江充殺之,又發賓客士卒與丞相劉屈牦等作戰,最終兵敗自殺,年僅三十七歲。

劉徹、劉據父子,因「巫蠱案」誤判翻臉,大打出手。劉徹又遣宗正劉長、執金吾劉敢,收取衛子夫璽綬,等於把她的皇后名位給廢了。衛子夫皇后把璽綬交出,大哭一場,投繯自盡。陳阿嬌皇后由巫蠱被廢,衛子夫皇后亦由巫蠱致死。衛氏家族,悉數坐罪。就是太子劉據的妃妾,也感到無路可逃,一並自盡。此外東宮屬吏,因隨同太子起兵,一律滅門。甚至任安與田仁,亦牽累其中,同日腰斬。太子劉據雖然沒能坐上皇帝的寶座,但他的孫子劉詢,後來成為皇帝。人的命運,真的不好說。

 

① 公孫賀,太子舍人(即門客),其父渾邪,為隴西太守,封平曲侯。後來,渾邪坐法奪封,其子公孫賀卻得侍劉徹,官升太僕。

② 陳掌,陳平曾孫,雖為尋常小吏,卻因長得帥氣而被衛少兒看中。

③ 巫蠱,即巫術的一種。恨誰,就在木人上寫下誰的名字、生辰八字之類。然後,把針扎向木人胸口及眼睛等處。一樁巫蠱活動,就此告畢。據說,這一巫術可以達到懲罰所恨之人的目的。劉徹每回生病,便疑神疑鬼,以為誰在背地裏用巫蠱詛咒他。前九一年的宮廷巫蠱事件,就害死了他喜歡的太子劉據。當時,保皇黨與太子黨,在首都大戰五天,死者數萬。

Top

劉徹的九大罪狀

說完劉徹的家人家事,下面再來說說他的決策與執政。劉徹的老爸劉啟時代,因七國之亂,吳王劉濞被殺,另外六個王自殺。從劉邦到劉啟,共有十三個王,皆不得善終。劉徹時,各地的封王煙消雲散,但還有上百個侯(謂之諸侯),令他寢食不安。削藩最難,父輩不也把事做了嗎?這回輪到他劉徹來滅侯了,怎會心慈手軟呢。他不過比他的父親劉啟,多了些彎彎繞罷了。說起來,劉徹削除侯爵的藉口實在不足,他讓諸侯向中央政府捐獻黃金,說是修祖廟。黃金收上來了,他說:「黃金的成色不足,你們欺君,削了你等的爵位,以示懲戒。」到這時,侯也沒了,劉徹獨攬朝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還被淺薄者稱為什麼雄才大略,實在不通得很。

帝國的一切由一人說了算,不聽的輕則免職,重則殺頭,你看看哪個不唯命是從?這怎麼能說是雄才呢?至於劉徹的那個大略,更加不敢讓人恭維了,你看他,就為幾匹汗血寶馬,葬送了數萬人民子弟兵;你看他,窮兵黷武,壓榨百姓,直弄得民不聊生……請問,有這樣的雄才大略嗎?就劉徹而言,他不僅沒有什麼雄才大略,相反,倒有不盡的罪責,供後世口誅筆伐。我隨意揀選了劉徹的九大罪狀,羅列如下:

一、濫刑

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撰〈武帝時刑罰之濫〉一節,列劉徹刑罰,數量多、規模大、殘酷甚、持續久,對社會產生嚴重危害。文字不多,我把白話文照錄於下:

漢武帝的時候,關押的欽犯,日益增多,俸祿二千石的官員,被廷尉羈押的,百餘人,其他審理定案的,一年達到一千餘件案宗,大的牽連拘捕與案件有關的幾百人,小的幾十人,遠的幾千里,近的幾百里。罪犯帶到以後,獄吏按照案宗審問,不承認就通過拷打,得到想要的口供。京城監獄,達六七萬人,僅獄吏就增加十萬多人。可以看出當時刑罰的過度。百姓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是多麼不幸呀!

二、告密

劉徹窮兵黷武,國庫虧空。為解決財政困難,劉徹於前一一九年,頒布徵稅令。這實際是一項額外的附加稅,商人、手工業者、高利貸者,都開始藏匿財產,虛報逃稅。前一一四年,因這項稅收政策效果不大,劉徹再次頒令,要求全國人民相互揭發告密,被舉報隱匿財產者,將沒收全部財產,還要戍邊一年。則舉報者,可以獲得被舉報人財產的一半。這樣一來,極大地鼓舞了卑劣行徑,人們爭相揭發、告密,甚至不惜誣告。全國商賈,大都因此破產,但劉徹的財政破車,卻得到潤滑油,撈得民財以億計,田地無數。漢朝的經濟,遭到重創。更不人道的一項稅收是,三歲小孩便開始納口賦。農民交不起這人頭稅,就只好把孩子殺死。劉徹巨大的軍事耗費,以及竭澤而漁式的稅賦,將帝國的脊梁折斷。

三、斂財

劉徹南征北討,費用浩繁,連年入不敷出。民不聊生他不管,卻又想出斂財的損招兒:⑴商民所有舟車,悉數課稅。⑵政府把鑄造業、鹽業、釀造業等,收歸國有,官營官賣。⑶各地無法完成中央下達的納稅指標,劉徹就令他們把土產作為賦稅,上繳中央。中央政府再令幹部,把收上來的土特產轉賣到別處,換取現金,充入國庫。⑷劉徹在首都長安專門設置了一個官方機構,其職責就是投機倒把,與民爭利。表現為:在市場上,對各種商品,賤買貴賣,輾轉盤剝。劉徹籌集到的這些戰爭經費能順利到達前線嗎?司馬遷就說,後勤補給六十四石糧食,只有一石運達前線。可見劉徹的軍官,個個都是貪污好手。

四、誅連

劉徹橫徵暴斂,嚴刑苛法,百姓鋌而走險,嘯聚成群,做起盜賊來。劉徹發兵緝捕,無濟於事。遂又創出一種苛律:盜起而不滅的地方,上至省部級高官,下至小幹部,一律連坐處死。

五、運動

劉徹利用運動,代替組織之不足。他就對衛青說過:「一不出師征伐,便覺得天下不安。」用今天的話說,劉徹善搞運動,以此轉移視線,掩蓋國內的矛盾與問題,更掩蓋他先天不足的政治智慧。對外窮兵黷武,對內運動不斷,整個國家,時時處於動蕩之中,劉徹才顯出他的所謂「雄才大略」來。劉徹通過征伐匈奴,使自己的權力擴展到至極。毛澤東通過運動,奠定了他的神的地位。毛澤東這個人,一生唯見長於搞運動,除外別無長處可言。所以,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高大得不得了。

六、寶馬

出使大宛王國的使節向劉徹報告說,大宛王國貳師城(烏孜別克哈馬特城)有一種世界上最好的馬,名曰「汗血馬」,流出來的汗像血一樣,每天能跑五百里。劉徹來了興趣,當即派使節攜帶二十萬兩黃金去購買。同時,又用黃金鑄成一匹金馬,作為禮物,獻給大宛國王毋寡。大宛王不為所動,認為汗血馬是他們的國寶,不予出售。漢朝使節仗著大國地位,在毋寡面前,把金馬擊碎,且罵罵咧咧而去。毋寡大為憤怒,命大將郁成王,截住漢朝使節團,全部殺掉。劉徹惱怒,於前一○二年,派出大軍,圍攻大宛首都貴山城(烏茲別克卡散賽城)。貴山城的外廓陷落,大臣們知道不能支持,只好把毋寡殺掉求和,交出所有汗血馬,任憑遠征軍選擇。遠征軍挑選了三千餘匹汗血馬,帶回首都長安。這場不光彩的侵略戰爭,造成十萬漢朝子弟兵死傷。

七、巡視

前一○八年,劉徹巡遊各地,很多地方長官因籌備供應不及而被問責,其中兩個郡守自殺謝罪。可見後勤保障,劉徹所給予下級的壓力有多大;可見民間,已被劉徹搜管到什麼程度。劉徹回朝廷上班,大臣個個戰戰兢兢。為什麼?因為這個獨夫民賊喜歡搞恐怖政治。

八、恐怖

劉徹治下的路不拾遺,「得益於」他殘酷的法令,但凡有偷竊行為,不論大小,一律連坐論處,一次株連幾百人乃至近千人。路上有任何遺失的物品,人人見了,唯恐避之不及。不小心撿了,他一家死還不算,親戚朋友、左鄰右舍,沒個活。即便是自己的東西丟失了,也往往不敢折回頭去撿,因為那樣很容易被人誤判為貪圖別人的遺物,進而引來殺身之禍。劉徹試圖用恐怖手段,來建立道德規範,然依此而肇的,只有恐怖。

九、集權

為了鞏固皇權,劉徹重建政府,因此,漢朝史上便有了「外廷─內朝」之說。外廷指丞相,內廷指大司馬、大將軍。丞相的權力,在劉徹時代被削弱。外政由丞相負責,內政由大司馬、大將軍負責(這兩個職務,是帝制意義上的內政部長)。霍光執政的二十年,他是內朝領袖,皇帝的廢立,全憑他一句話。因為權力過大,外廷(丞相領導下的政府,即三公九卿)形同虛設,國也就成了霍氏一族的國,劉氏不過一張分文不值的招牌而已。大司馬、大將軍負責內朝,最終他連外廷也控制了。有了霍光開創的先例:內朝重外廷輕,才有後來的王莽(大司馬大將軍)篡位。這是劉徹集權種下的惡果,怪不得別人。

Top

董仲舒求雨

上面所說,一是劉徹的家人家事,二是劉徹的罪責。對於他的大臣,我們簡述以下幾位:董仲舒、司馬遷、李陵。

先說董仲舒。我們都知道,劉徹的獨尊儒術,就來自於董仲舒這個人。這就涉及執政者的意識形態問題。周朝是一個多元時代,談不上意識形態問題,猶如今天的西方,因為文化的多元性,無法形成統一,也就不存在立場問題。意識形態,特指某種政治立場,而且高度統一。多元的,以個人為立場;單一的,以強權為立場。周朝之後,嬴政用刀槍統一了中國人的頭腦,那個刀槍,一個是實際的、看得見的,一個是意識形態的、看不見的。這兩件家什都了得,一個能砍下人的頭顱,一個能給人洗腦。其實,二者起到的效果是一樣的。所以,很是可怕。我們給嬴政的這兩個工具起一個共同的名字,可以把它叫做「焚書坑儒」─焚書是洗腦,坑儒是殺頭。厲害吧。

到了劉徹,他的意識形態似乎跟嬴政反著。你看,嬴政是殺儒家學者,劉徹是尊儒家學者,而且是獨尊儒術。實際不然,劉徹獨尊儒術,是因為儒家學者那套理論尊君抑民。嬴政焚書坑儒,燒的是書,殺的是學者,破壞力有限;獨尊儒術就不一樣了,它是利益集團對人民的集體暴政,受害的是絕大多數人。這更厲害!

可怕的是,自劉徹起,「儒教即它創立的道德觀,在上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一直充當中國文明的基礎」④。所以說,獨尊儒術,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

查史,涉及董仲舒幫助劉徹定儒家為一尊之事,多一筆帶過。如此浩大而影響深遠的意識形態工程,居然找不出更多予以佐證的資料。是「定於一尊」那麼簡單嗎?黃仁宇認為,「董仲舒之尊儒,並不以尊儒為目的,而是樹立一種統一帝國的正規思想」⑤,但也找不到更多相關的證據。但看董仲舒求雨一事,才恍然大悟,其實,他還有道家的一面。也就是說,董仲舒不是純粹的孔子主義者。劉徹是不是呢?更不是,他是迷信主義者、求仙主義者、專制主義者、恐怖主義者,也許還有這主義、那主義的,總之他是各種低劣主義的混合體,但就是沒有民本主義。

劉邦祭孔也許單純得多,劉徹尊儒就不好說。從他的「集權↓極權」來分析,他尊儒是因為孔子的那套主義,能為他的專制主義提供養料。這就像毛澤東的尊馬,馬克思主義能讓他說服中國人跟他走。馬克思是誰?老百姓哪知道,領路人說他的主義好,他又是個外國人,從眾心理,便起鬨似的,就上了馬克思的道兒。馬克思都死了,信奉他的領導人還說,馬克思說了,你要如何如何,一百年不能變,然後還替馬克思給你規劃好未來二百年的路。那個洪秀全不就是這麼幹的嗎?他自稱是耶穌的弟弟,耶穌說什麼了,由他傳話給教民,教民就信了,跟著洪秀全去天國。天國就是天堂呀。可天堂也分著富人區、乞丐區。洪秀全們在富人區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跟他去了天堂的教民呢?依舊過著乞丐般的生活。就這樣,乞丐們還被告知,你們不要仇富,要對於自己的處境,懷持一顆禪心:「還好呀,我只是個乞丐,幸而沒有死去。」儒教裏有沒有這些東西呢?也難說。

接下來,我們看看董仲舒的出道,就全明白了。前一四一年,十六歲的劉徹即位後,在丞相衛綰的建議下,於前一四○年舉辦了一次全國人才總選拔,為國家選拔「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國家管理人才。這考試由衛綰建議,當然也由他來主理。衛綰是儒家學者,儒家學派人士遂天經地義地被認為是唯一的國家管理人才。一位專門研究《五經》之一《春秋》的博士董仲舒,在他的萬言試卷中,攻擊其他學派全是左道旁門,邪說妖言。他建議:「凡是不在《五經》之內的著作,以及非孔丘所傳授的書籍,應一律禁絕,不准流傳。」衛綰在考生中找到知己,心中大快,遂把董仲舒列為第一名。劉徹一個孩子家,他懂什麼,既然丞相都這麼定了,那董仲舒就是第一名。

董仲舒的意見,既然經過皇帝採納,那麼便成了國家的政策。於是,一個重大的巨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

第一,祭祀部(即太常)之內所設的博士官職,原來由各學派人士分別擔任。此後,只有儒家學派才能充當,而且限制範圍,只能研究《五經》。其他學派人士,全部被驅逐,儒家遂獨霸學術中樞,定於一尊。其他學派的著作既被政府長期的視為「邪說」、「妖言」,禁止閱讀研究。至此,諸子百家只剩下一家,一家中只剩《五經》。儒家思想遂成為皇帝欽定的中國唯一的正統思想。

第二,儒家學派在祭祀部之下,創辦國立大學(太學),由博士擔任教師,傳授《五經》及孔丘思想。學生由國家供給費用,只要被認可,一經畢業,即被任命擔任地方政府官員。久而久之,儒家學派布滿了各級政府,成為一種排他性極強的儒家系統。

無獨有偶,劉徹把儒家思想定為一尊;毛澤東則把馬列主義定為一尊。一尊之下,焉能容得下其他主義。就這樣,中國在儒家一尊中,走過兩千多年。「五‧四」使中國的文化進入多元時代,使中國人走出被一尊綁架的天下。豈料,炮聲隆隆,迎來一位毛澤東,中國人再次回到一尊時代,尊馬在建國後,立即演變成大規模的尊毛運動。毛澤東由人而神⑥,中國人重蹈覆轍,跌入萬劫不復的思想深淵。劉徹尊儒,使他大權在握,為所欲為;毛澤東尊馬,使他大權在握,為所欲為。兩位不同時代的領導人之為所欲為,給國家、給民族、給百姓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孔子與馬克思只是極權主義者手中的敲門磚,有時更是門面裝潢,而他們真實的目的,只是一己私利,就是在有生之年,把手中的權力無限擴大。說穿了,他們就是要做那無限政府的首腦。肆虐天下,他們才有權力帶來的快感。

④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九年),頁七一。

⑤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頁一六。

⑥ 二十世紀末,傳記作家葉永烈寫了一本書,便稱做《走下神壇的毛澤東》。

Top

我見猶憐的司馬遷

下面說到的司馬遷,是人人知道的,他少年時,師從董仲舒。

司馬遷無疑是了不起的,但他有個不能讓人尊重的地方,就是為尊者諱,他諱忌父親司馬談的「談」字,在他寫《史記》的時候,但凡他人名中也有個「談」字的,他一律避父諱,將人家的名字一改了之,如張孟談,他改成張孟同、趙談他改成趙同,對歷史很不負責。但同時,他又是個可憐而脆弱的人。

這話,就涉及到前面提到過的那次宮廷政變。在巫蠱事件中,太子劉據敗而自殺。劉據曾要求當時的京城禁衛軍官任安協助。劉據作反,其對立面畢竟是當今聖上劉徹,任安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沒有出手相救。劉據一死,劉徹不免心疼,怪罪到任安頭上,以「坐觀成敗」,將其下獄、論斬。任安在監獄裏致信司馬遷,埋怨說,為什麼不替他在皇上面前說說話。

之前,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詳見下一分節),而被劉徹以極其流氓的手段,將他閹割。這時的司馬遷,切身體會到了劉徹的殘忍,他哪裏還敢為任安說情呢?他是誰,他自己還不知道嗎?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便是回信。此信分三部分:一、評價宦官;二、評價李陵;三、評價自我。但無論哪一部分,都充滿了自卑自憐的文字,可見他當時的心情有多糟。我歸納了一下,司馬遷「我見猶憐」的文字共有五處:

(一)
我的身體已有損傷,即使懷著稀世之才,品行如許由、伯夷一樣高潔,終究也不能引以為榮,反倒被人恥笑而自招污辱。

(二)
世上的恥辱很多,但沒有比宮刑的恥辱更大的。受過宮刑的人,沒有什麼人願意同他並列。從前,衛靈公同孔子出遊時由宦官雍渠陪乘,孔子對此感到恥辱而離開了衛國……自古以來,人們就以做宦官為恥。即使才能很平庸的人,只要有了同宦官相牽連的事,沒有不灰心喪氣的,何況是抱負遠大的知識分子呢?

(三)
當初我曾列位於下大夫行列……而今身體已殘廢,做個灑掃殿階的僕人,處在猥賤之人中間,竟然想昂首揚眉,議論朝廷的是非,豈不是太小看朝廷,羞辱了當代的知識分子嗎?哎呀!像我這樣的人還能說什麼呢?

(四)
做人要有尊嚴,而有尊嚴首要的不使先人受辱,其次是不使自己受辱、不為別人的臉色所辱、不為別人的言語所辱、不屈身下跪受辱、不穿囚衣受辱、不戴刑具受辱、不遭鞭打受辱、不剔去頭髮受辱、不用鐵圈束頸受辱、不毀壞肌膚砍斷肌體受辱,最下作的受辱是宮刑,這算達到頂點了!

(五)
遭受宮刑,我還有什麼臉面再上父母的墳墓去呢?即使百代以後,恥辱會更加厲害罷了!因此我憂思難當,精神恍惚,出門不知到什麼地方去好。每當我想起遭受的這種恥辱,總是如坐針氈,汗流浹背,濕透衣裳!

與其說這是司馬遷給任安的信,還不如說是他的自憐書。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內心深處那極度脆弱的一面。司馬遷的偉大就在於,他在自己最為脆弱、最為艱難的時候,為後世留下一部受用不盡的史學巨著《史記》。這使我想起布萊希特戲劇中的一句格言:「我弱的時候,正是我強的時候。」司馬遷所驗證的,正是這句格言。

司馬遷了不起,可是他的外孫楊惲(其父楊敞,封侯拜相),倒有令人詬病之處,即喜歡揭人隱私,打小報告。說白了,這就是小人所為。由此,結怨者多。劉詢皇帝(劉徹曾孫)時,楊惲因得罪近臣戴長樂,被貶為庶人。楊惲被革職後,不知低調,而是置辦家產,修建宅第,還經商。友人孫會宗寫信勸他低調行事,他卻藉回信之機,大發牢騷。

楊惲年輕時,便揚名朝廷。他給孫會宗回信,開頭便陰陽怪氣,說道:「我楊惲才能低劣,品行污穢,文采、道德都沒有什麼成就,幸而仰仗先人遺留下來的功業,得以充數做個近衛的郎官。恰巧碰上當時的事變,我得了爵位。……我家興盛的時候,乘坐朱輪⑦的有十位之多,我的官位在列卿,爵位是列侯,統領侍從官,參與政事。……只因我貪戀利祿,不肯自行引退,於是遭了變故,受到誹謗,我被捕不說,就連老婆孩子,也被下獄。被赦免後,我帶著老婆孩子去種地,過田園生活,置辦點家產什麼的,也會受到人們的譏議。我因犯罪削職為民,已三年矣,為什麼人們還是揪住我不放?作為莊稼人的我,勞作了一年,逢年過節,宰牛烹羊,推杯換盞,奏樂唱曲,也是正當的呀。我總還有快樂的權利吧?人說我這是縱欲,沒錯,人生幾何,何必跟自己過不去呢?誰願說什麼,就讓他說去好了。」楊惲娛樂時的歌詞是:

 

種地在南山,荒草真難鏟。

種上一頃豆,莢落只剩桿。

 

前五四年,劉詢皇帝又找個無足輕重的藉口,將楊惲腰斬。司馬遷被閹割,外孫楊惲被腰斬。就個人而言,無論品行如何,有句話是再合適不過的,那就是伴君如伴虎。虎是什麼?畜生呀。

⑦ 此乃漢朝王侯顯貴所乘坐的一種馬車,因朱紅漆輪,故稱朱輪。乘坐此車,可視作一種政治待遇。

Top

李陵背主

王昌齡有句名詩,叫做:「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讚美李陵他爺爺李廣的。史冊上說,這位「飛將軍」在與匈奴人作戰方面,乃是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他一生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從不折節;其大名,每令匈奴人聞風喪膽。但就是這麼一位英雄,他的孫子李陵卻投降了匈奴,留下一大堆的罵名。

事情當然要從頭說起。前九九年,劉徹派李陵帶部隊去征伐匈奴。在對匈作戰中,劉徹任人唯親,讓他的親戚李廣利任總指揮。李廣利不學無術,庸庸碌碌,李陵不甘受其指揮,便要求帶兵五千,獨立作戰,劉徹恩准。李陵瘋了,劉徹也瘋了,五千人的軍隊進入匈奴境內作戰,這不是找死嗎?結果,李陵率領的五千人馬,遭遇匈奴的八萬精銳騎兵,漢軍戰敗,李陵被俘。劉徹以此為藉口,殺了李陵全家。這種手法實在流氓。李陵獲悉全家被殺後,便打定主意,不再歸漢。那是死路一條,也容不得他回來。這就叫:

英雄不忍流氓誤,誤將他鄉做故鄉。

劉徹那個氣!此時,李陵家也就是無門可抄、無人可斬了,否則,劉徹非把李陵家來個二度抄斬不可。也因此,劉徹心中憋下一口惡氣,正愁著不知如何化解。

一天,茬兒終於有了,劉徹召集群臣,召開了一個李陵罪行揭批會。帝國一把手之所恨,即群臣之所恨,這是集權社會的「優良傳統」之一。意外的是,群臣中竟有一個持不同政見者,他就是司馬遷。在李陵揭批會上,司馬遷說:「李陵這個人我還是比較瞭解的,他上忠皇帝,下孝父母……皇上一聲令下,他二話不說,帶上隊伍,就與幾萬敵人做殊死之戰去了。大家想想,李陵才帶著幾千人的部隊,其結果可想而知……但作為軍人,李陵為朝廷戰鬥到最後一刻,也算盡職盡責了。我猜想,李陵的投降,或有尋機將功折罪之意。」

劉徹生氣道:「你怎麼知道李陵或有尋機將功折罪之意?李陵通敵,你通李陵,司馬遷,你存心要顛覆我們的政權嗎?」這還了得,專制政權就怕這個─就怕人家有不同政見,而且把一切不同政見看得非常嚴重,並使之上升到「顛覆政權」這個大綱上去。你說一個人這樣被上綱還有好嗎?劉徹終於有了再出一口惡氣的機會,一刀把司馬遷給閹了,也算是他為戰俘辯護的報應。

從我的觀點來說,皇帝無情,政府無義,為臣者背而棄之,未嘗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這基於我對專制政體的充分理解,極權人物皆具反覆無常的小人性格,為臣者,稍有不慎,就會弄個身敗名裂,乃至死無葬身之地。所以,一個人在為專制政體效力的時候,要時刻想著為自己留條後路,那才是上上策。

前八七年,七十一歲的劉徹壽終正寢,我們來給這位秦始皇似的人物做個簡短的總結,他的一生是:

 

極端專制的一生,

窮兵黷武的一生,

漁色求仙的一生,

築宮營室的一生,

封禪巡遊的一生,

任用酷吏的一生,

暴虐人民的一生,

上下交困的一生,

內外無親的一生。

 

分享:
今日人氣:9  累計人次:53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