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趣」讀歷史-簡介

圖片來源:內容精選刊頭圖 from Wikipedia

學涯中,我們不乏接觸歷史的機會。令人感到難過的是,那些乏味、敘述性,不求甚解的呈現方式扼殺了我們對歷史的興趣。然而不管喜歡與否,記憶裡早已硬塞進去許多「無聊的歷史」。 

我們知道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年,老師還會教你超強大口訣:「1894=一打就死」。卻不知道,抗秦六國宰相-蘇秦是成語「前倨後恭」典故由來的故事主人翁。

我們知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曾稱霸歐亞非長達五百年。可是卻不知道1814年,俄、奧、普聯軍兵攻打巴黎,兵臨城下,理工學校學生要求參戰。拿破崙卻說:「我不願為取金蛋殺掉我的老母雞!」

我們都忘了歷史原是一本精采絕倫的真實事件小說!在這裡,我們將從完全不同的角度,與大家一起重新去(趣)讀歷史!

Top

「趣」讀歷史系列-三國人物性格大解析

那些跟歷史有關的精彩小說、電視劇,或是電影,總是激起人們對相關歷史的興趣。說到中國歷史,在腦中閃過的第一個詞是「三國演義」,這部根據史實改編而成的小說。讓我們從許多小男孩與歷史初次邂逅的地方開始,一起「趣」讀歷史吧!

不管是漫畫卡通、影劇,或是電玩,絕對不乏三國這個題材。然而大多是對經典戰事鉅細靡遺的描述,或者武將過招的打鬥場面呈現。相對而言,人物性格刻畫與其處事態度卻較少著墨。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性格決定命運。」今天,我們將從性格「趣」看三國人物,說不定看完還能猜出他們的星座呢!

Top

可愛的黃忠爺爺

Huang_Zhong_Portrait.jpg

Picture from Wikipedia

三國是一個年青人爭先煥發的風雲時代,由催生三國的代表大事-赤壁之戰來看,當時東吳聯軍領導人物如孫權時年僅二十六歲、諸葛亮二十七歲,即最年長之周瑜也三十三歲,這群初生之犢與北方時年五十三歲的曹操相抗衡,基本上,就是兩個世代的交替之戰;正謂英雄出少年,曹操亦嘆孫策之「獅兒難與爭鋒」,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爾後,劉備(六十一歲)傾全國之師伐吳,不幸也敗於他口中的「孺子」陸遜之手,陸遜時年三十八歲。

正所謂美人怕遲暮,英雄怕白頭,但三國中的老將一族,卻充分展現「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風範價值。長江前浪不懼後浪下,老將如保養得宜,又有不退血氣之勇,儘管戰場上,不講敬老尊賢這一套,然縱橫沙場,仍遊刃有餘。這群銀髮族將軍在吳有黃蓋不顧年老,而有苦肉計詐降曹操的感人事蹟;蜀之出名老將則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之嚴顏,但皆不如黃忠,是三國老將之典範。

黃忠歸劉備之時已近六旬,他把握了人生最後的階段開始發光發熱,不停證明中國人「人生七十才開始」的名言絕非空話。黃忠雖老,但性格單純可愛,不論是晚輩小將的關心還是嘲笑,或諸葛亮刻意的激將利用,「老」就像孫悟空的箍咒一般,黃忠一聽到,就非得唸一遍「吾雖年老,尚能開二石之功,有千斤之力……等」,然後精神百倍去證明自己的老將價值,直到劉備的無心失語,黃忠總算得以在東吳戰場上退休(中箭而亡),臨終前,黃忠仍感謝劉備,給他一生在沙場證明自己機會,不怨不悔,誠最令人感動也!

黃忠是長沙守將韓玄帳下勇將,關羽取長沙時,孔明即警告他「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員大將,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可見黃忠出道晚便罷了,一出場還是已年近六十老將,且開幕戰就遇上三國的「第一種子」關羽,然黃忠也箭術了得,「能開兩石之弓,百發百中」,在大刀對弓箭下,黃忠的忠義赤子心,竟在「刀劍無義」的戰場廝殺之中,以神箭射關羽頭盔,以示不忘關公大刀「不殺之恩」,以致韓玄懷疑黃忠有「關通」放水之嫌,黃忠也自知理虧,在同事魏延殺韓玄以投劉備時,先「攔當不住」,後「託病不出」,直劉備親赴其所,黃忠乃請命「求葬韓玄屍首於長沙」後,乃降,以此區隔黃忠不忘舊情與魏延格調之不同。

劉備終需建立自己的地盤,決心奪取同宗劉璋之西川與之後的漢中,這兩大基業之戰,都是以老將黃忠扮演第一男主角,只是每戰之前,都要先通過抗老體檢。標下西川第一戰先鋒的當下,第一個以老質疑黃忠,竟是他昔日老同事魏延以「老將軍年紀高大,如何去得?老者不以筋骨為能,吾聞冷苞、鄧賢乃蜀中名將,血氣方剛,恐老將軍近他不得,豈不誤了主公大事!」這左一句、右一句的老,氣得黃忠,當場就要比畫起來「汝說吾老,敢與我比試武藝麼?」玄德乃只好讓兩人領自軍,各打冷苞、鄧賢寨,先贏者,領頭功。魏延不改貪功本性,想包辦兩寨,以顯能耐,結果中伏,幸賴黃忠救出,擊敗冷苞、鄧賢,大勝而回,黃忠乃見玄德說「魏延違了軍令,可斬之」,讓玄德扮起和事佬,「令魏延謝黃忠救命之恩,今後毋得相爭」,魏延「頓首伏罪」,從此再也不敢言黃忠老。

西川之後,也是由黃忠意外打敗張郃,取下天蕩山,而啟動劉備圖取漢中。曹操塵兵漢中,派魏將張郃來取葭萌關,守將孟達告急,孔明故意以「郃乃魏之名將,非等閒所及,除非翼德無人能及。」激出黃忠再拔頭籌上陣,孔明怕藥效不足,再激之「漢升雖勇,爭耐年老,恐非張郃對手。」這個『老』字可讓黃忠激動至「白鬚倒豎而言『某雖老,兩臂尚開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巾之力』」光說不夠,黃忠還「趨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輪動如飛;壁上硬弓,連拽折兩張。」,決心指數破表,還刻意選「同庚」嚴顏為副將隨行,這「二老」陣容,連最嚴謹趙雲都加入質疑「軍師休為兒戲,何故以二老將當此大敵乎?」孔明卻早已料定「汝以二人老邁,不能成事,吾料漢中必於此二人手內可得。」

就這樣由兩位「人瑞」級的黃忠、嚴顏領兵關上,孟達見了也不悅「如何只教兩個老的來。」,當下,黃忠激勵嚴顏「你可見諸人動靜,他笑我二人老,今可建奇功以服眾心。」,嚴乃放下身段,甘心「願聽將軍之令。」同心殺退張郃,再一舉而下張郃把守的漢中之鑰―天蕩山,天蕩山乃漢中糧倉,法正勸進「天蕩失守,漢中可得,此天與之時,不可失也。」至於不二人選,孔明又百試不爽的故計重施,這次連玄德也加入,先問黃忠可取定軍山否?待黃忠說好;孔明又佯以激之「夏侯淵非張郃之可比也,深通韜略,善曉兵機,將才也。今將軍勝張郃,未卜能勝夏侯淵,吾欲酌量一人去荊州替回關將軍來,方可敵之。」黃忠再以「昔廉頗八十尚食斗米,肉十巾,何況忠未及七十!」,果然定軍山戰役中,黃忠在法正居高臨下的觀測,突襲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漢中終於落入劉備手中。

同年,劉備稱漢中王,黃忠的努力,使他榮登「五虎」之列,諸葛亮認為:「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也就是說黃忠的名氣已不如關羽、馬超,現今讓他們同列,固然馬超、張飛由於現場親眼見到黃忠的功勞,還可心口皆服;但關羽遠在荊州聽到這個消息,恐怕不會愉快,而反對!果然,關羽對這位昔日對手與他並列,憤怒的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卒同列!」老成了黃忠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了。

關羽遇害,劉備攻吳,見二代子弟關興、張苞陣前立功,失口「昔日從朕諸將,皆老邁無用矣!」永不服老的黃忠聞之,「今雖七旬有餘,尚食肉十斤,臂開二石之弓,能乘千里之馬,未足為老。」逕來前綫報到,陣前見吳將潘璋,不顧一切「吾今為關公報仇」,一追三十餘里,被一箭射中肩窩,急救回營,畢竟年老血衰,難敵歲月,先主親自看視,撫背痛心「朕之過也」,忠曰:「臣乃一武夫,幸遇陛下,臣今七十有五,壽亦足矣!望陛下善保龍體,以圖中原。」一生老驥伏櫪,情願戰死沙場,得其所終,不服老,也不倚老,黃忠是得其所願了!

Top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關羽

450px-HK_North_Point_33_Marble_Road_關公_Kwan_Kung_statue_Jun-2012.JPG

Picture from Wikimedia

 

三國人物中,有足智多謀者如曹操,圓融人和者如劉備,守成精算者如孫權,人品完美者如諸葛亮,善戰恭謹者如趙雲,但足讓後世景仰,以至神格地位者,關羽卻是惟一。如果單純以事功、修養、能力或文采,不論個別或加總計,關羽實非突出,但其讓人千秋感念者,正是他那不攙一絲雜質,以忠義為鑄的人格,更細分析之,關羽真正動人,與其說是忠於抽象、教條的春秋大義,不如說是他對劉備的兄弟情義,混的是「義氣」,不是政治,才是令人最真實、直接的感動。身懷絕技,武藝絕倫的關羽,能在當時「賢臣擇主而事,良鳥擇木而棲」之流行人事,遇人不淑當趕緊「棄暗投明」之信仰時代中,不待價而沽,終身認定劉備一主,可說完全是「非典型」之時代人物,但天賦的勇猛,也養成關羽天真高傲的性格,輕視謀略,不屑用計,真情任性,最終仍不敵現實利害的人世。

為突顯關羽三國第一戰將的實力與形象,關羽打從演義第一回出場,其身型、相貌,就有宛若天神之姿,神聖不可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加上重量級配備―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座騎則是日後曹操所賜呂布之赤兔馬。所謂「忠臣不事二主,好馬不配二鞍。」關羽被東吳所害後,該馬也「數日不食草料而死」,蓋赤兔馬亦能分辯忠義,與關羽相得益彰。

演義中,關羽斬敵將下馬,伸張漢室的心理暗示,絕對是讀演義者痛快享受。演義不斷刻意量身打造關羽加赤兔馬,疾如風,勢如火,快狠準的武打戲碼,關羽是非名將不斬,否則不足昭「武聖」威信,首拔頭籌之受害者,乃「溫酒斬華雄」一幕:初出道,名不見經傳之關羽,當下見董卓帳下名將華雄,連斬袁紹大將俞涉、潘鳳後,十七路諸侯盟軍帳下,一籌莫展之時,關羽慨然而出,願斬華雄,袁紹卻以關羽身份低下,痛叱羽,只見曹操:「操教釃熱酒一杯,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關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崩地塌,嶽撼山崩。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待關羽降曹時,袁紹圍曹操於白馬,袁紹帳下名將顏良斬宋憲、魏續,連徐晃不敵(可見顏有實力),讓原先害怕關羽立功而去的曹操,也只好打出這張王牌救急,陣前,當操以「勇不可當」介紹顏良,關公卻傲以「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當下:「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鳳目圓睜,蠶眉直豎,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逕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顏良之後,換文醜上場,一箭射倒張遼座馬,徐晃連番不敵,只見「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文醜戰不三回合,心怯撥馬而走,關公馬快,腦後一刀,將文醜斬下馬來。」

關羽人生高峰當領荊州兵,北伐魏,破襄陽,攻樊城,關羽棋逢敵手於龐德,「二將戰得百合,兩軍看得癡呆。」關公甚至被龐德以箭所傷,首次掛彩,待水淹七軍,擒于禁、龐德,對于禁伏地乞命,關羽之高傲「吾殺汝,猶殺狗豬耳。空汙我刀斧。」;於「痛罵不絕」之龐德,卻「憐而葬之」。

關公生理之堅強,已非凡人,關公破七軍之後,又被曹仁以毒箭所傷,且毒已入骨,神醫華陀建議「需公懸綁臂於柱環,以布蒙首,以行刮骨療毒」,關公卻是毫不在乎:「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環。』,伸臂令華陀割之,血流盁盤,骨上已青,陀用刀括骨,悉悉有聲;公飲酒吃肉,談笑下棋自若,全無痛苦之色。陀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關羽只知一義,不見世故的天真執著,遇見愛才的曹操,交熾出一段至情與至性者,至忠義者與至權謀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有趣畫面:曹操自關公溫酒斬華雄之後,直待徐州被曹攻陷,劉關張失散後,終說得關羽依靠,而關羽「但知兄長資訊,雖遠必往」條件,所訂之「土山」協定,大概也是世界最荒謬的降約,曹操卻納之。

在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中,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度其身品,取異錦戰袍相贈,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操問之,公曰「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關公將兩錦袍穿於身(想必不太舒服),以示兩全,操嘆曰「真義士也。」操賜赤兔馬;關公再拜稱謝。操不悅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嘗下拜,今吾贈馬,乃喜而再拜,何賤人而貴畜耶?」關公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一般人被這股冷水澆到,大概不結冰,也心死氣結。操卻欣賞關羽之天真,嘆曰「事主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待過五關斬六將,人財兩失的曹操卻是「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通令關隘口,任便放行。」關羽的「重義」與曹操之「容忍」,演出一段即使最正直之人與一代奸雄也有「相互」欣賞的交集,曹操的付出雖「恨吾福薄,不得相留」,卻終在「華容道口」得到回報。

關羽一生行事上,幾乎不見任何道德瑕疵,已到超凡入聖,曹操在羽降之後,即測試關公「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打算誘關公「亂君臣之禮」,結果「關公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關羽之高傲就在全靠真本事、硬功夫,不屑耍詐、用計。遍尋演義,惟一稍可見例外者,就是劉備賴荊州已到賴不下去時,劉備決定推給關羽,謂魯肅「荊州事由雲長決定」,還好心警告「吾弟性烈如火,吾亦懼之。宜好言說之。」關公大概跟劉備久了,略學皮毛,見諸葛瑾來討,先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混賴;魯肅乃藉請關公吃飯為名,一旦不成,打算動手,關羽單刀赴會,眼看說不下去,直接對魯肅曰「公今請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之情。」,關公乃藉酒「手提大刀,親握魯肅,肅魂不附體。」挾持魯肅,搭船脫身。

︽三國誌︾作者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素來萬人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但這般性格於人事尚可,於國事則可議,關羽竟天真、賭氣要放下守衛荊州之重任,入川想與馬超比武一較高下,還勞諸葛亮哄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另黃忠榮登五虎將之列,關羽對這位手下敗將,高傲至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幸得費詩解說,關羽才接受。「高傲、天真,剛烈、自信」的英雄主義人格是關公可愛之處,卻也成了致命原因。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關羽北伐之聲勢,曹操與孫權都不得不結盟,曹甚至打算遷許都以避,聲勢尤過諸葛亮之六出祁山,然孫權仍試圖作最後與關羽修好,欲通兩家子女婚姻之好,豈料,關羽竟辱罵「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孫權終決定背盟,與曹操聯合夾攻關羽,此任性誤大事者一。關公也知調兵北上則荊州空虛,懼呂蒙偷襲。呂蒙「適時」稱病,以年輕不見經傳者陸遜代替,關公果啟輕敵之心「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正中關羽高傲性格者二。待孫權擒關羽,欲效曹操「以禮相待,使之歸降。」但一想昔日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結果是斬關殺將,幾欲遷都。」精於計算的孫權自以後患視之,論氣度孫權不如曹操也。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局面的一個重大轉折,一般也以此對關羽作出相當的惋惜與批評。但令人不解矛盾是如此重大的「北伐」戰事,為何趙雲、張飛、黃忠、魏延、馬超等將領盡在西川,不予派一、二將支援或留守荊州?諸葛亮又豈不知關羽身旁無優秀謀士,竟任其與用兵謀略一流的曹操相抗對決?演義也暗示原鎮守荊州之諸葛亮於龐統意外身亡,奉命入西川輔劉備攻劉璋時,原本就不屬意關羽出掌荊州;臨行交接,諸葛亮口試關羽「吳、魏俱來攻荊州,何如?」關竟答「分兵拒之」,這表示蜀之最高戰略「聯吳制魏」,身為一上將之首的關羽是毫無概念,諸葛以劉、關兄弟之情,不願堅持,由此觀之,諸葛亮事後以「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有鄉愿嫌!

 

Top

兩袖清風的諸葛亮

image019.png

勤政清廉―諸葛亮
「臣死之日,務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諸葛亮

 

三國人物中若以才、情較量,曹操為最,但以才、德兼具論,則孔明當屬第一。孔明是中國歷史上公認集道德與智略於一身的完美化身,完全合乎儒家對個人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期許。蜀與魏實力相差之巨下,讀其〈出師表〉未有不泣,正是感動他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氣節也!司馬德操言「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三國志》作者陳壽站在以魏為正統立場上,對諸葛亮的歷史評價「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可謂是「政治正確」,避重就輕,才是讓人不知所云。

東漢末年,桓、靈昏庸,政治混亂,「黨錮」之後,廉節志士者,盡將當官視成了恥事,成就清流一族,並多隱居於荊楚,徐庶、孔明與龐統皆出於此,是最大受益者的劉備,他智庫的重要來源。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出場,極盡戲劇化安排,而有調人胃口的〈三顧茅廬〉,刻意縱容讀者對諸葛亮才華想像之堆積。

《演義》是自第三十五回〈單福新野遇主〉始:蔡瑁欲殺劉備,劉備以「的盧」馬飛越檀溪,死裏逃生,忙走間,意外見到識人出名之司馬德超,司馬即以劉備之「命途多蹙,蓋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而提「今天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備曰「奇才安在?」司馬曰「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方知世間有臥龍其人,但司馬德超卻不示臥龍真名給劉備。

劉備聞諸葛亮之名,直待徐庶(是他隱居容隆中的三大好友之一)被曹操「詐取」,臨去之時,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何愁天下不定!」但「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劉備乃親往隆中求見,途中,再遇司馬德超,德超亦謂「其才之不可量也。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與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劉備乃三顧茅廬,最終「如魚得水」。孔明之出幕於三國舞臺,是在演義第三十八回,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漢制,約今1.85公尺),面如冠玉,頭載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可見孔明在外型上,不論身形、氣質是相當出眾,而裝扮上戴頭巾,披羽毛衣,頗具飄逸「型男」。這也證明傳統京劇裏一貫由老生扮演諸葛亮,小生周瑜場面,連帶電影、視一向以老陳深算者,飾演孔明,都有誤導欠考究之嫌,可見電影〈赤壁〉導演吳宇森於諸葛孔明一角挑選金城武,這是完全正確的。即以孔明、周瑜年紀相比,赤壁戰時(西元二○八),諸葛亮(西元一八一—二三四)二十七歲,周瑜(西元一七五—二一○)已三十三歲;周瑜慨生不逢時「既生瑜,何生亮。」,亦可見周瑜必早出,年長孔明。孔明治學也非如其友「務於精純,惟獨觀其大略」,也就是說不是個讀死書的人且自比「管仲、樂毅」,對自己的能力具有相當的自信,孔明對其隆中隱居好友評論「公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這暗示了孔明早有清楚的政治抱負與規劃。就地理位置,孔明大可依附劉表與孫吳,其叔諸葛玄依附劉表,其兄諸葛謹則歸依孫權;其族弟諸葛誕也事魏,從曹操得徐庶之不擇手段上看,徐在操前以「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倘孔明奔往許昌之曹操,想必也取得重用。

但孔明最終選擇劉備,還是兩人政治中心思想「復興漢室」的一拍即合。當備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惟先生開愚拯其厄,實為萬幸!」,諸葛亮方得提出先已企劃好,以「興漢」為旨的《隆中對》,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力強不可取,「若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是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除劉備伐吳之時,短暫違反此一國策,諸葛亮一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者,都投入此一政治使命。與他〈出師表〉謀國之忠,諸葛亮的「勤政」與「清廉」是他政治上最大的難得,一樣讓人動容。

劉備臨終予諸葛亮「君可自取成都之主」及令後主對諸葛亮「以父事之」的權力方便,諸葛亮乃「(皇)宮中(相)府中俱為一體」,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諸葛亮勤於政事,凡事親力親為,「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已至「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無怪司馬懿感慨「食少事煩,其能久乎?」而諸葛亮「工作狂」的態度,連他主簿楊顒(音永)都看下去,亦諫「丞相常自校書簿,竊以為不必,若皆親身家事,將疲形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不如僕婢哉?失為家之主道也。」孔明回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諸葛亮特別重視政府人事的任用,由「親賢臣,遠小人,此前漢之所興也」之經驗,諸葛亮大量啟用文人,這也使蜀漢是三國中最和平、穩定的政權,既無魏大權旁落至權貴家族,亦得免於孫吳宮室骨肉之循環血腥內鬥。

諸葛亮雖位極人臣,在蜀漢政權中大權獨攬十餘年,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李嚴曾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諸葛亮卻以不能為漢室收復中原拒絕。其清廉者,諸葛亮臨死前,寫後主:「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其律己之嚴,遠勝今世「陽光法案」。其家教之要求,不只把自己獻給蜀漢,連帶他的長子諸葛瞻、長孫諸葛尚,也一起在衛護蜀漢的最後戰爭中戰死沙場。

至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劉備與劉禪後主時代,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劉備階段,火燒博望、赤壁大戰、智取漢中與益州,其中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用兵風格大膽、靈活如神。平定南蠻之後,諸葛亮開始他的終極目標北伐,我們發現從此諸葛亮僵持於祈山與長安的沉悶之間,六次北伐,仍難以有成,主要原因還是蜀魏人口、土地的國力差距,但是諸葛亮戰術的保守,一旦不得速戰,糧草接繼困難,只能徒呼奈何!加上又逢對手司馬懿「不行險,據守不出」的消耗拖延,打到諸葛亮痛處,結局盡瘁於五丈原。

除政治、軍事與完美的道德,諸葛亮另特別可道者是他殺人不償命的口才,他踢館江東,舌戰群儒,罵得孫吳群臣是「既為漢臣,公乃以天數歸之(曹操),真無父無君之人也!」羞孫權「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天險,猶欲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政治對手上,「三氣周瑜」,弔喪痛哭,騙得連魯肅都以「孔明自是多情,乃公謹量窄,自取死耳。」真是賺人夠夠;除氣死人外,諸葛亮罵死魏司徒王朗,「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王朗陣前倒栽馬下;魏大將曹真,也難逃諸葛亮一書羞辱,看完也是「恨氣填胸」,一命嗚呼哀哉!

諸葛亮行有餘力,也有諸多的軍事及運輸的技術發明,如「連弩」及解決長途糧草運輸的「木牛、流馬」。至於現在最有名「天燈」亦來自「孔明燈」;諸葛亮基於人道,為廢除南人用人頭以祭瀘水,發明「饅頭」以代之,意外跨足食品界,成「糕餅業」祭拜之鼻祖,應為諸葛亮所始料未及。

 

Top

詐欺師袁術!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在古時軍事行動上,可是第一妥善軍需。三國時,人物稱雄造勢,除足兵之外,不能足食,也是免談。曹操必需殺糧官,以平兵吃不飽而生之軍變,其專事掘墓,不過藉此養兵之用,其後,為求長久,乃創「兵農合一」屯田制;而武侯之所以屢失利北伐,不外糧食不足支應,木牛流馬之高科技運輸,也受此刺激發明。因此糧雖不是萬能,但無糧卻是萬萬不能。

三國之中,靠糧稱雄者,當屬雄據南陽米倉,戶口殷實之袁術。袁術出身號稱四世三公的東漢世家汝南袁氏,與袁紹兩人是同父異母兄弟。劉備在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第一個點名者正是袁術,原因即「兵糧足備」;袁紹當上全國反董聯盟的盟主位時,所下第一道人事命令就是任命「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一來,顯現大哥的雄厚實力;二來,藉糧草依賴,掌控各方行動;此時,分為北、南,屬一屬二地方勢力的袁氏兄弟,兵多糧足,如兄弟二人同心,外人還真難望項背。豈料這位「糧食大亨」的袁術,不思正途作為,竟以白米作籌碼、本錢,進行要脅、詐騙,弄得名聲惡劣,還率先稱帝,當上全民公敵。諷刺是,袁術一生以糧要脅人,臨終,確是嫌飯太粗,難以下嚥而死。袁術一生沒有正常的人格,像似沒有頭腦的紈絝子弟,恣意妄為,卻自我感覺良好,操以「塚中枯骨」形容之,意謂他根本是個「活死人」,也算傳神痛快。

袁術除家世顯赫,擁有足兵、足食之優厚的本錢,外加還有個紅利―玉璽在手,照理只要中人之材,當功業不俗,但袁術之心智不全,可見在反董聯盟的第一戰,孫堅旗開得勝後,向袁術要求糧草,照理,當馬上照辦,「無使有缺」。反常是,袁術竟想得是「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亂!」看來袁術不是董卓派來臥底,就是低能;即使搞權力鬥爭,翻臉也要在「聯合次要敵人(孫堅),打敗主要敵人(董卓)」之後,只能說反董同盟中,有此袁術者流,曹操馬上就意識到袁家兄弟望之不似人君,難服眾望,聯盟又是「各懷異心,料不能成事」,曹操一旦打定回鄉發展,大家不久也一哄散夥。

袁紹雖長術一歲,但袁紹因其母乃低微婢女出身,袁術心中暗瞧不起,兄弟兩人早已貌合神離。果然,袁紹為了要有自己的糧倉,黑吃黑詐騙了韓馥的冀州,袁術一付見者有份樣,來索馬千匹,紹不與,「自此,兄弟不睦。」,袁術又轉向劉表索糧不成,一怒下,竟密約先前得罪的孫堅,先汙賴以前壞事,都是「吾兄本初之謀也!」又造謠「今本初又與表私議欲襲江東」,講好「公取荊州,吾取冀州。」一起行動,連自己兄弟也要陷害,結果孫堅依約出兵,落個亂箭射死的下場,袁術竟按兵不動,雖收留了堅子孫策,想的是他父親留下的玉璽,孫策不得以,質璽換得三千兵馬,回江東白手打天下。

劉備在陶謙過戶徐州之後,呂布來靠,一山難容二虎,劉備在曹操假天子詔下,奉命討伐袁術,一離開,呂布就趁張飛酒醉,取而代之,袁術乃許布「糧五萬斛、馬五百匹、金銀一萬兩」,夾攻劉備,布雖出兵,但劉備先脫走,袁術竟不許相送之物。呂布與袁術盡皆反覆、無信的同類小人,呂布乃叫回劉備在小沛屯兵和好,這下,袁術立刻送上大米二十萬斛,要呂殺劉備;呂布收了袁術糧,却以百步穿楊的射戢救了劉備,利用備以牽制袁術,可說是好處全拿,便宜佔盡;氣得袁術「呂布受吾許多糧米,反以此兒戲之事,偏護劉備。」一生騙人,如今反被人騙的袁術,動兵又怕不敵呂布加劉備,只有繼續加碼殺進,派韓胤為使,求親於呂布,互為子女嫁娶;無三不成禮,呂布再將韓胤,解獻曹操,斬於市曹。呂布背主已成習慣性反射,背信更是家常,袁術碰到呂布這祖師爺級的詐騙集團,只能說涉世未深,繳學費認命。

袁術在淮南,地廣糧多,一付土皇帝每天看著玉璽,終於不抵當真皇帝慾望,一日,召集群臣,自己宣佈「昔漢高祖不過泗上一亭長,而有天下;吾家四世三公,順天應人,欲正位九五」,閻象諫:稱帝不是論家世,當「積德累功」;袁術也覺人氣不足,竟再以符命硬扯「籤雲『代漢者,當塗高也』,吾字公路,正應其籤。」袁術真可說是「不學無術」。而自古群雄爭霸之金科玉律―「廣積糧,建高牆,緩稱王」奧妙,袁術則是反其道而行,不識時機稱帝,完全沒有政治SENSE,正好成了大家以僭逆之名,乘機消滅的人民公敵。同在淮南競爭的孫策首先以「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大逆不道」發難,求曹操出兵討伐,曹操樂得約集呂布、劉備及孫策,「四大天王」進兵袁術中樞壽春,燒毀宮室殿宇,劫掠一空,結束了袁術的春秋大夢。

袁術稱帝已是公敵,加以「在淮南驕奢過度,不恤軍民,眾皆背反。」連自家人民也都反叛,落得只剩哥哥袁紹可投靠,袁紹談好來靠,可要那顆玉璽來換,曹操乃派劉備就半路截擊,袁術不敵,樹倒狐孫散,自己部將劫去錢糧草料,袁術逃回壽春,又被盜賊欺負,狼狽搞到最後,只有一千眾,時已至此,還不忘派頭:「糧食盡絕,只剩麥三十斛,家人無食,多有餓死者,術嫌飯粗,不能下嚥,命庖人取密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有蜜水?』術坐於床上,大叫一聲,倒於地下,吐血鬥餘而死。」袁術一生不盡人事,不懂時機,不通人情,不行誠信;內無仁愛服眾,外以僭越稱帝,群雄見棄,雖以糧稱雄,人生最後,卻只剩「麥三十斛」,絕糧而死,曹操說他是「活死人」,真一語中的也!

 

Top

劉備的天使投資人-公孫瓚

東漢末,天下紛爭,公孫瓉雖北據幽州,是雄霸一路的諸侯,但論才能、氣魄,實在還稱不上是個能取天下的咖,誠如曹操所言「庸庸碌碌之輩,何足道哉!」。但之所以討論此人,純就《演義》看,當此時代,人皆爾虞我詐,趨炎附勢為平常時,公孫瓚卻難得還算是個厚道的老實人物,這從劉備一路流離,受盡人情冷暖,人間奚落之時,公孫瓚都沒看不起他這位老同學,從幫忙找工作,介紹認識各路英雄,到慷慨借兵借將,公孫瓚稱得上是劉備最初發展的貴人,與劉備一再投靠人心難測的呂布、曹操、袁紹、劉表機遇比較,公孫瓉對劉備算是有情有義,最好的一位朋友。

劉備十五歲遊學,就與公孫瓚共同師事於盧植,而結成同窗好友。而後劉備回鄉,不見發達,靠織蓆子、賣草鞋謀生,待結義起兵時已二十八歲。同時,公孫瓚鎮守遼西,已是一方將領,官任北平太守,公孫瓚曾與羌人戰,盡選白馬為先鋒,羌人但見白馬便走,號為「白馬將軍」。黃巾亂起,劉備跟隨既是恩師又是上級的盧植討伐張角,盧植不久被宦官所陷,劉備有功無賞,只因沒關係人情,等了半天朝廷不理,勉強給個安喜縣尉,劉備沒錢賄賂督郵,結果落個通緝走路,最後也是他這位老同學與幽州牧劉虞,表奏劉備大功,才取消了通緝,公孫瓚更為劉備討得了平原縣令,自此,「玄德在平原,頗有錢糧軍馬,重整舊日氣象」,是劉備起兵後,第一份的安穩工作,暫時脫離漂泊不定,到處碰壁的日子。

董卓亂宮室,曹操發文十七路諸侯,會盟討董,公孫瓚赴盟路過平原縣,劉備感恩公孫瓚保薦之恩,特別在路上接風,公孫瓚乃見得關、張,知職居為弓、馬步手,公孫瓚建議曰「如此可謂埋沒英雄!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共誅之。賢弟可棄此卑官,一同討賊,力扶漢室,若何?」,因公孫瓚的熱心邀請,讓劉備得見了曹操、袁紹等當時的風雲人物,公孫瓚也在袁紹會上將「劉備功勞,並其出身細說一遍。」,袁紹特取座與玄德,得和天下英雄並肩而坐,算是打出了些知名度,當然,關羽也把握機會,上演溫酒斬華雄一幕,展示不凡身價。但袁紹的氣小量淺,連公孫瓚也看出「袁紹無能為也,久必有變。吾等且歸。」公孫瓚遂帶劉備等回鄉,至平原,公孫瓚仍令玄德為平原相,讓劉備仍有所依託。

徐州牧陶謙因不慎,間接害死了曹操之父,曹操為報父仇,發兵血洗徐州,陶謙求助於北海太守孔融,出人意表是,孔融竟薦一縣令的劉備出兵相救,連劉備都訝異孔融怎會知道天下有他這號人物,這極有可能正是在曹操的討董會盟上,公孫瓚在會上介紹劉備的身世與關羽的表現,給孔融(陶謙也是其一)留下深刻印象。劉備因兵微將寡,難敵曹操,立刻就找公孫瓚借兵,公孫瓚慷慨借兵二千,連趙子龍也附帶相送,這在槍桿子出政權的時候,肯無償的借兵借將,是很難得的事,那像孫策用玉璽只能向袁術質借得三千兵。待有兵有將,劉備救得徐州,再經陶謙三讓徐州,劉備又從一縣令,一躍成諸侯等級,這快速爆紅的際遇,劉備實在不得不感謝公孫瓚的早期扶持。

公孫瓚的最大天敵,就是裏表不一,專行小人之事的袁紹。袁紹為奪冀州,約公孫瓚聯合舉事,約定事成平分冀州,公孫瓚同意後,袁紹竟將公孫瓚起兵之事密告冀州牧韓馥,韓馥害怕乃引袁紹助,袁紹買空賣空,控制了冀州,公孫瓚使其弟公孫越履約,袁紹竟以董卓名暗殺,公孫瓚乃與袁紹結怨。

公孫瓚和袁紹為爭奪北方連年交戰,守地多為袁紹所破,卻不願分兵救之,惟恐兵士不願效死以戰,因此兵多投袁紹;公孫瓚又突發奇想,築城圍圈,圈上建樓,高十丈,名易京樓,積栗三十萬,以此自守,結果被袁紹挖地穿牆到樓下,放起火來,公孫瓚走投無路,先將妻子縊死,然後引火自焚。同時段,劉備則丟了徐州,又回復流離日子,聞公孫瓚兵敗自殺時,正投靠於曹操處,不禁感傷這位老同學的昔日提攜之恩,當更感觸良多。

讀演義十有七、八大概對公孫瓚印象,大抵停留在他捷足先登得趙雲,卻不能重用,感嘆趙雲所託非人,卻沒注意到公孫瓚扮演著劉備早期過渡的貴人角色,也是惟一沒有以城府、利害對待過劉備者,這大概是讀演義者所忽略的地方吧!

分享:
今日人氣:28  累計人次:264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