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由恢復高臺到收復臺灣
首頁圖來源:維基百科
一九三七年中日開戰後,國府對臺灣這個在十九世紀末由大清帝國已割讓給日本的島嶼似乎開始有了些新的想法。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在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中正總裁在以〈對日抗戰與本黨前途〉為題的致詞中提到了臺灣,其言: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早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畫,過去甲午之戰,他侵佔我們的臺灣和琉球,……我們總理在世的時候……也為本黨定下一個革命的對策,就是要「恢復高臺,鞏固中華」,以垂示於全黨同志。因為高麗(朝鮮)原來是我們的屬國,臺灣是我們中國的領土,就地勢上說,都是我們中國安危存亡所關的生命線。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臺灣都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以為我們必須使高臺的同胞能夠恢復獨立和自由,才能夠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奠定東亞和平的基礎。
當時中國軍隊努力在華北、華中對日軍進行抵抗,但是戰局的發展卻每況愈下,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首都南京失陷,國府遷都武漢,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在日本的扶持下南京維新政府成立,次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昌舉行,為避免日機空襲,會議均在晚間八時後舉行,會期雖僅四天,卻通過重要決議案如設置總裁、副總裁、設立三民主義青年團、設立國民參政會制定並公布〈抗戰建國綱領〉等。 蔣中正在面對戰局的節節失利,從國防的角度將臺灣與朝鮮定位為鞏固中國可以防範日本軍事侵略的防護圈或緩衝區。
一九四二年十月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上,參政員陳霆銳等提出〈請政府加強栽培法律人才以備將來收復失地及割讓地後之用案〉,案文理由直接點名要收復的割讓地是臺灣、琉球等地。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三日國府新任外交部長宋子文在重慶國際宣傳處記者招待會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中國應收回東北四省、臺灣及琉球,朝鮮必須獨立。」此為國府首次明確公開表示要收復臺灣。
美國的國際共管佔領臺灣與國府的回應
在國府首次明確公開表達要收復臺灣的次日,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四日《中央日報》開始連續三天譯載,由美國美國《幸福》、《時代》、《生活》三大雜誌編輯人所組成一個關於戰後和平方案問題研究的委員會於一九四二年八月刊印的《幸福》雜誌附錄〈新世界中的美利堅合眾國〉系列之「太平洋的關係」。「太平洋的關係」書文之第四章中提議戰後在太平洋上建立一條防禦地帶,主張成立一個國際委員會,共管有關這條防禦帶內的所有據點包含臺灣,這樣的論述涉及戰後臺灣歸屬。 美國民間與學界有這樣的看法,與國府預定於戰後收復臺灣的規劃有差異,引起了中國民間的反彈。一九四三年一月七日《大公報》社論即以〈中國必須收復臺灣──臺灣是中國的老淪陷區〉為題,根據國際法並引證歷史「鄭重向世界公言:臺灣是中國的老淪陷區,我們不能看他流落異國,戰後中國一定要收復這塊土地。」 。祖國派的臺籍人士亦對美方此種看法大表反對,在宋子文的收復臺灣談話發表後,次月的《臺灣先鋒》月刊第十期即有范丹〈宋外長論戰後領土的談話〉、李自修〈漫然寫到臺灣復省運動〉、潘公展〈謹以岳武穆還我河山之名言祝臺灣光復運動之成功〉三篇呼應的文章,其中李文特別強調「臺灣革命運動也就是臺灣歸復祖國的復省運動」。 臺灣復省運動在國府對日宣戰後得到了法理的依據,正在祖國派的臺籍人士鼓吹下積極展開,美國的臺灣國際共管論,會使其推動之復省運動如鏡花水月般的幻滅。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的開羅會議,中、美、英盟國達成戰後將臺灣與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的共識。 會議後公報字詞修正過程中,有關臺灣部分,中國主張「當然歸還中國」,英國要求修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中、英代表互有堅持,中方代表王寵惠說:「在閣下之意,固不言而喻應歸中國,但外國人士對於東北、臺灣等地,嘗有各種離奇之言論與主張,想閣下亦當有所聞悉。」盟國間各有立場打算,各種言論與主張也自然而生。在開羅會議召開之前,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在呈給蔣中正委員長有關會議中方提出的問題草案中,列舉日本於戰後有四者應歸還中國:旅順與大連、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臺灣及澎湖群島、琉球群島,前三者註明需無償交還與中國,琉球群島則或可劃歸國際管理或劃為非武裝區域;在香港、九龍問題上,認為香港為割讓地、九龍為租借地,但英方將香港與九龍視為同一問題,故留待日後解決為宜。 由上述中方於會議之前的問題設想可知,國府對於同是割讓地認定的臺灣、琉球、香港,在戰後的處理,因盟國間利益立場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處理設想。 開羅會議結束後,蔣中正在國防最高委員會報告開羅會議狀況時,曾針對臺灣與琉球問題說:
琉球、臺灣、澎湖問題,當我沒有去之前,即向美國說明,琉球原來是我們的,為太平洋重要的軍事據點,要美國特別的注意。在開羅會議的時候,如果我們硬要,美國也不會同我們爭;但是我們要來之後,第一、我們沒有海軍,就是戰後二三十年之內,我們在海上都沒有辦法;第二、要引起英美的懷疑;所以我們對於收回琉球,不必過於堅決。不過因為琉球是太平洋的重要軍事據點,我們不能不過問,無論如何,不能讓日本佔領。至於臺灣、澎湖,與琉球的情形是不同,臺灣、澎湖於一八九五年被日本佔去,琉球是在一八九五年以前即被日本佔去;所以我們對於琉球可以不收回,而臺灣、澎湖,是決定要收回的。
蔣中正對一八九五年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要收回,對一八九五年之前被日本佔領的琉球不堅持收回,收回之標準與原因並無一致性可言,其實是因琉球本非中國管轄領土,僅為前清之屬國,中國要接收琉球與開羅會議宣言無擴張領土之意思的精神有違,且現實上亦可能無法達成。美國雖同意戰後臺灣與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然歸屬太平洋戰區的臺灣仍是美軍攻佔的目標,根據開羅會議的協商,有關日本領土暨聯合國領土被佔領克復之臨時管理問題原則有三:
(一)敵人土地被佔領時,由佔領軍隊暫負軍事及行政責任。但佔領軍隊如非中、英、美三國聯合軍隊,凡關於該地區之政治問題,應組織聯合機構,而此三國中,無軍隊參加之國亦均派員參加管制。
(二)中、英、美三國領土被收復時,由佔領軍暫負軍事責任,該地之行政由該地原主權國負責,彼此相關事項由佔領軍與行政機構協商行之。
(三)其他聯合國領土被收復時,由佔領軍暫負軍事責任,由該地原主權國負行政之責,但仍受佔領軍事機關之節制。
國府雖獲得盟國允諾戰後可收回臺灣的承諾,但如同蔣中正所自承「中國沒有海軍」,且當時的戰況,國府很難直接以武力收復臺灣,一旦美軍登陸佔領臺灣,依上述協調原則,臺灣不論是敵人土地或領土收復,中國至少還有執行行政管理的機會與權力,或可避免國際共管的狀況。也鑑於上述之原則,美國海軍所設之臺灣研究組建議,美軍在登陸臺灣前,必須先與國府達成協議:美軍登陸後,由美國單獨軍政管理臺灣,直至日本投降與戰後總解決為止;顯然雖有開羅會議之協商與共識,但美軍並未放棄先實質佔領臺灣的打算。
戰後國民政府軍事佔領接收臺灣的計畫籌劃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告接受波茨坦宣言投降,國民政府在接獲日本投降電文後,蔣中正立即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銜致電日軍駐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大將指示其六項降投降原則,要求執行蔣中正之指示,並迅速答覆,但岡村寧次未有回覆。直至八月十七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核准「一般命令第一號(General Order no. One)」後,岡村寧次才回覆蔣中正會派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代表至江西玉山機場晤談,但對於蔣中正的電文指示隻字未提。
「一般命令第一號」為授權美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對戰敗國日本發佈,關於其武裝力量在向各相關同盟成員國投降過程中所應注意之事項;其中第一條中明訂中國唯一接受日軍投降之盟邦代表:「在中國(滿洲除外),臺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之法屬印度支那境內的日本高級指揮官及所有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應向蔣介石總司令投降。」 此項命令落實了國府軍事佔領、接收臺灣的可能。
「一般命令第一號」由麥克阿瑟交由日皇昭和命令日軍執行,在昭和未下達命令之前,日軍雖已知戰敗,但向誰投降、如何投降仍須等待指示。岡村寧次的代表今井武夫在與何應欽的代表蕭毅肅會談中也說:「本人此來純係聯絡任務,日本天皇已接受波茨坦宣言,現日本代表在馬尼刺與盟軍最高長官議定最高原則的答覆,故未奉到最高命令以前,日軍不能隨便行動。」其後何應欽指派中美各專家向今井武夫詢問各種問題,何應欽在給蔣中正報告詢問今井的呈文中表示:「日軍系統,臺灣、越南各有其最高指揮官,又海軍更不受陸軍之指揮,現岡村僅代表駐華陸軍,對海軍及臺灣越南陸軍,實施上不無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 「一般命令第一號」發佈的次日,八月十八日蔣中正主導之國民政府立即發佈派何應欽負責中國戰區之全部敵軍投降事宜,並規定中國戰區內之各戰區或方面軍的受降主官,但臺灣地區的受降主官並未一併公布。中國陸軍總司令部於八月二十一日致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中字第一號備忘錄,告知臺灣為中國接收之區域,次日以第二號備忘錄告知中國戰區各受降主官派駐前進指揮所進駐受降地區,包含越南河內,但文中仍無臺灣之受降資訊; 直至八月二十六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的中字第十二號備忘錄中載:「刻本總司令又奉命接收澎湖列島之日本陸海空軍及其輔助部隊之投降,此地區內之日軍,亦應由貴官負責指揮向本總司令投降。」仍未見國民政府安排臺灣地區的受降主官。
八月二十七日,國府發表原臺調會主委陳儀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綱要〉也於次日隨即送行政院迅核,顯示國府對臺灣的行政接收已有準備。九月三日,陳儀受命為臺灣及澎湖島嶼受降主官, 地區的受降主官涉及到地區的軍事接收與佔領,前述臺灣日軍不受駐華日軍管轄的問題在八月三十日得到解決,在臺日軍已劃歸受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之統制, 表示臺灣地區的日軍受降與軍事接收,國府可透過岡村寧次的統制在臺日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指揮在臺日軍,由另一角度來看,臺灣算是由太平洋戰區轉劃入中國戰區了,國府軍事佔領接收臺灣已呈必然的態勢。
軍事佔領臺灣需將部隊渡海運送至臺登陸,軍隊運送的問題涉及到運輸載具,渡海需要船艦運輸,國府需要美軍的協助。蔣中正於八月二十九日有條諭要軍令部擬具接收臺灣與東北之部隊運輸計畫, 顯然國府先前並無直接軍事接收登陸臺灣的設想,也顯示國府對臺的軍事接收自臺調會開始即無完整的規劃。
九月四日國府軍事委員會核派陳儀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令其指揮第六十二軍、第七十軍與第二○八師、第二○九師與憲兵一團等部隊,並檢發〈台灣省收復計畫大綱〉以進行臺灣及澎湖列島之受降、接收、警備等全權任務。 至此陳儀肩任臺灣省行政長官、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臺灣及澎湖島嶼受降主官,即負臺灣受降與行政、軍事接收之要務,未來臺灣「軍政一元」體制儼然成型。
小結
臺灣自一八九五年割讓給日本後,中華民國在一九三七年以前是將臺灣視為日本的領土而設有駐外官方代表機構。蘆溝橋事件後國府開始對臺灣有了不同的想法,一九四一年底美國也對日本宣戰,美國認識到臺灣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地位,一九四二年美國軍方開始對臺灣進行研究,完成主張戰後臺灣國際管制的備忘錄,此外美國民間也提出臺灣共管國際化的論述,引起中國祖國派臺籍人士的反彈,顯現二戰初期美國對戰後臺灣的前途有著與國府不同的想法。
國府雖於開羅會議獲得盟國允諾戰後可收回臺灣的承諾,但受限於現實條件,以當時的戰況國府很難直接以武力收復臺地,以美軍登陸的想法始終存在於國府收復臺灣的構想中。一旦美軍登陸佔領臺灣,如依盟軍協調之原則,中國至少還有行政管理的機會與權力,或可避免國際共管的狀況。為此,國府於開羅會議後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從事收集相關資料與草擬臺灣接收與復員計畫,雖有開羅會議之共識,但美軍並未放棄先實質佔領的打算。至二戰結束美軍因戰略規劃改變終未登陸臺灣,美軍所擬定的實質佔領軍管臺灣的設想自然未能執行。
戰後國府根據八月十七日所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取得非屬中國戰區臺灣的受降權,進而與美方聯合規劃登陸佔領臺灣。八月二十七日國府發佈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的陳儀於九月三日受命為臺澎受降主官,次日又發佈兼任臺灣省警備總司令,並檢發〈台灣省收復計畫大綱〉以進行臺澎之受降、接收、警備等全權任務。〈台灣省收復計畫大綱〉為中、美共同研議而成,以國府軍事佔領接收臺灣為主軸,詳列了國府實際軍事接收的步驟與方法,較〈臺灣接管計畫綱要〉補充了綱要中軍事執行計畫缺失部分的不足。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九月一日成立後,九月二十八日警備總司令部、行政長官公署與美軍合組前進指揮所,前進指揮所於十月五日進駐台北,前進指揮所抵臺進行受降、佔領、接收相關現地準備事宜,國府對臺接收與軍事佔領的籌劃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二戰期間臺灣接收與軍事佔領的籌劃,原本中、美兩方各有盤算規劃,中國基於國防門戶的理由要收復臺灣,美國也認識到臺灣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地位,然隨著國際局勢與戰況的發展,最終是國府以中、美共同研議籌劃的〈台灣省收復計畫大綱〉來作為進行實質的軍事佔領接收臺灣的計畫,也算是中、美盟軍的聯合產物。這樣的結果顯然與戰後國民黨政權以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戰爭之框之歷史論述有所差異。關於戰後臺灣的歸屬,對被即將軍事領佔的臺地居民而言,知道開羅會議之宣言而瞭解到臺灣歸屬的臺人應寥寥無幾,但卻必須接受這樣的安排。
延伸閱讀
黨產到底打哪裡來?戰後台灣「五子登科」的混亂現象
本文節錄自《光復與佔領──國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接收》,原作者楊護源。
七七事變80年 書展79折價中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