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網路行銷概念
網路時代的來臨,對藝術界同樣地也帶來衝擊。網路的興起,不止影響藝術的創作,也改變人們欣賞藝術與消費藝術的行為;網路為藝術市場開闢另一個虛擬的交易空間,提供一個全新的交易市場。
面對這個全新的虛擬市場,各種資料都可以通過網路來獲取,只要輸入有效的關鍵字,就能輕易地搜尋到所要的相關資料。以藝術方面的資訊而言,我們很容易能查詢藝術家的資料,包括其生平、活動、乃至於作品價格。資訊的開放、自由,讓市場交易更加透明,對藝術品的供給與需求,提供全新的視野與操作方式。
網路行銷的新觀念
市場進入網路時代之後,面對虛擬的世界,與傳統行銷比較,在觀念上產生一些本質性的變化,比如:
一、商品提供的概念不同
以往為了講求市場規模經濟,往往採取大批量的生產,希望滿足多數大眾的消費;然而在網路時代,則嘗試去服務小眾團體,甚至是為每個消費者製作商品,企圖滿足單一消費個體的需求。這對藝術供給者來說,以訂單來主導業務運作,會成為一種常態。茲說明如下:
1. 即時供應
「即時」供應,是一種「立即」能夠供給的能力。在現實世界,要保證供給無虞,靠的是充足的庫存,但在虛擬空間,則只需要強大的「搜尋」能力來做後盾。當消費者發出「我要買」的訊息時,立即能夠快速運用網路豐沛的資訊,找到合適的產品,即時供應。
2. 先銷後產
先有訂單,再組織貨源。按照買家的需求與預算,再想辦法來提供合適的商品;對畫廊經營者來說,當旅館業者需要一批藝術品時,就需要參考其設計師的要求,反過來尋找與組織一批合適的作品來供應。甚至可以接受買家的特殊要求,協調藝術家重新為其量身訂製。
3. 個性產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藝術市場不像速食文化一樣,講求樣式統一、材質相同。藝術的突出表現往往來自標新立異,獨樹一格。藝術品必須有其明顯的特色,不同的展現。因此在藝術市場中,作品越具備差異性,反而辨識度越高,這與藝術界講求獨特風格的理念不謀而合。事實證明很多目前揚名國際的藝術家,結合中國的文化元素,如火藥、書法……,都取得很好的成績。
二、資訊流通的情況有異
網路時代最大的特徵是資訊的自由供給與取得。對供給方與需求方都是開放而自由的;對於藝術界而言,最大的改變是人人都有話語權。藝術評論不再只是掌握在媒體或評論家等少數人手中,藝術家本身、消費者大眾,均有管道可以發聲,讓資訊更加暢通無止,流通管道更加開放自由。在網路上,藝術界充滿百家齊鳴的景象,藝術資訊豐富多彩:
1. 藝術家可以獨白
藝術家不在僅僅能埋首於創作,藝術家可以自由發聲。透過個人的官網或部落格空間,藝術家一方面隨時發表最新的作品,記錄創作的歷程,另一方面更能大聲說出對社會、對藝術、對生活的看法。藝術家的獨白,是最動人的心情故事及創作實錄。
2. 評論家需要共鳴
藝術評論走出「一言堂」。評論家不再只是扮演藝術界唯一的高音,藝評家的觀點,需要群眾的呼應,才能引發社會的迴響;評論家的文章,需要讀者的回應、熱烈的討論,才能夠激發浪潮,引起關注。
3. 媒體持續鼓吹
網路上的媒體形式形形色色,有網路版的報紙、有網站的電子報、有彈開式的新聞視窗,有熱門話題的發燒論壇……;相對於傳統的媒體,網路媒體的言論比較寬鬆,傳播比較自由。善用網路媒體的力量,才能在浩瀚網海中,鼓動風潮,引領時勢。
4. 消費者勇於回應
消費者不再是無聲的大眾;相反地,反而是最直接、最口無遮攔的一群。他們往往會赤裸裸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好惡,對於喜歡的事物大聲叫好,對於厭惡的人物,惡言相向,絕對不能忽視這些消費者個體。對於這群熟悉網路環境的網友,如果能夠博得他們的掌聲,往往立即換來一大群網友的讚譽與口碑。
作品: 汪世基,《虛構的靈光-城市組曲-13-11》
三、競爭態勢的觀念轉變
以往的行銷策略是採取競爭者導向,並希望獨佔有更多的資源;比如畫廊希望擁有畫家作品的獨賣權,但是到了數位時代,如何讓畫家擁有更多的被收藏途徑,將更有助於名氣的累積與畫作的增值。資源不見得需要獨佔,共用的觀念更有利於創造雙贏。
1. 藍海策略
過去以彼此削價、流血競爭的紅海策略,在網路上可以轉變成為透過新闢的市場、廉價的成本、嶄新的操作模式來創造新的價值,這就是這幾年來行銷學上宣導的藍海策略精神。網路是個全新的市場,經由源源不斷地新想法、新做法,另闢蹊徑,開創新局,充分發揮藍海策略的行銷精神。
2. 資源分享
傳統的觀念是資源要擁有越多越好。自己的組織團隊、自己的場地、自有的資金……,但在新時代裡,分工越來越細,專業要求越來越高,可能現有的組織無法滿足所需的人力與物力,因此網路時代精神是以資源分享來取代原來獨佔的觀念,透過資訊透明,快速整合,讓資源在需求時可以有效地被使用,避免資源的閒置,造成擁有資源的負擔。
3. 免費政策
網路具備「平等」的社會主義精神,「免費」的福利措施是網路時代最受歡迎的發展策略。網路上充斥著許多不用付錢的服務,供給所有的網友自由享用。這些共用的資源,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待遇,而且不分男女老少,一視同仁。網路提供許多免費的福利措施,因此如果要讓網友額外付費,通常必須要有更多、更吸引人的附加價值。
4. 尋求雙贏
網路上往往敵友難分,既聯合又競爭。影音網站(如:YouTube)可以開放給其他網站連接,來增加點閱率;社群網站(如:Facebook)允許讓其他同類型的社群網站,將PO文同時直接連接上傳;以雅虎為例,當雅虎網站要關閉其社群服務時,提供網友利用「一鍵式」搬家功能,簡便地直接將社群內容轉到「網易」的空間。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而網路上更是處處是朋友,需要廣結善緣,互相協作,創造雙贏。
四、行銷手段的有效尋求
以往商品是以傳單、圖錄等來告知消費者;網路時代可以用電子信函及網頁說明來達到同樣的功能;但更進一步地,廣告不只希望達到告知的效果,更希望透過點擊,立即產生一連串的購買行為,心動而立即行動的概念更加濃厚。
因此網路行銷方式必須更加落實以下的觀念:
1. 利基點思考
如何與眾不同,究竟具備哪些獨特性的特點,就是行銷上利基點的思考。網海浩瀚無邊,個人的資訊如何不被淹沒,如何在作品、價格、通路與推廣方式上獨樹一格,引人側目,有賴於利基點的思考方式。
2. 直效行銷推廣
網路的世界變化快,資訊多;每位網友每天面對五花八門的訊息,讀得多,也容易忘的快;因此市場行銷必須更有效率。每一種行銷的手段,不僅於資訊的告知,最好有配合的銷售措施,讓客戶方便地執行購買行為。
3. 無店鋪銷售
網路交易是新興的一種無店鋪販賣方式,與以往「郵購」相同的地方是具有豐富的商品訊息,而更勝一籌的地方是,可以更加多元地結合影片與音樂來表現,而且執行成本也比郵購低廉。目前利用網路電子郵件,費用很低,甚至是免費的;而一些附加功能,如即時通、線上聊天室又能立即在網路上解答客戶的問題,及時與消費者互動,讓無店鋪銷售的威力更加強大。
4. 遊戲的精神
網路遊戲大行其道,網路對於有趣的影片、文章、活動,往往瞬間就會爆紅、引發流行。因此行銷方式要充分具備遊戲的好玩特質,遊戲精神就是一種互動的機制,透過遊戲讓網友參與,高明的行銷手段,能讓網友的熱心投入,並且積極推廣、主動消費。
(圖片來源:《藝術網路行銷:點擊中國藝術市場》-當代藝術家作品賞析)
(首頁圖:作品: 陳正雄,《朦朧的河》。)
網路對藝術家的影響
如果藝術是一種生活體驗的展現,網路時代的來臨,對藝術家的創作當然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藝術不再是屬於小眾團體的孤芳自賞,隨著網路的無遠弗屆,對藝術家而言,不止眼界寬廣了,對於個人藝術創作的表達也更加有效而直接,這種影響深刻反映在以下幾個層面:
1. 增加網路創作的機會
藝術到了網路時代,由於對網路技術的運用,進一步發展出所謂「網路藝術」。網路藝術,有人翻譯成網路藝術或數位藝術,由於是英譯而來,英文的表達有Internet art、online art、web art、net art或 art online,它橫跨「網路」與「藝術」兩個領域。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只要是藝術作品在網路上能被觀看,就算是一種網路藝術了呢?
本來是一幅油畫,如果將它掃描成數位圖片,然後掛到網上去,那算是網路藝術嗎?網路藝術如果採取廣義的籠統說法:將涵蓋一切在網路空間發表的藝術品,但這種定義如同宣稱把顏料塗到畫布上就是油畫一般的空泛,無甚意義。
安德魯斯(Andreas Brogger)曾發表一篇文章〈Net art, Web art, Online art, Net art?〉認為,就狹義的定義上來說:網路藝術是一種僅能透過網路媒體來體驗的一種藝術形式,無法用其他方法或其他的媒材來傳遞該作品的精神。曾任美國步行者藝術中心館長的史蒂芬(Steve Dietz)對網路藝術也下過定義:網路藝術作品的構成條件必須同時滿足且僅只能在網路上觀看、經驗,以及參與該作品。 網路藝術具有以下的特性:
(1)整合性
由於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不僅體現在傳播媒體的多元化,也反映在藝術各門類的重新整合。這種整合性將使網路發展成一門新的藝術,即網路藝術。電腦、電視、電訊三者最終將融為一體。傳統藝術勢必要發生改變,以適應網路時代的新規範,而這些新型的整合藝術,將使得網路藝術更加多姿多彩。
(2)虛擬性
電腦數位科技能夠重新創造出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虛擬景象。這種「數位影像」的逼真程度已經遠遠超越傳統的繪畫和攝影。這些幾可亂真的圖像,是人類結合藝術與科技來模仿現實又一次的超越。
(3)共生性
網路藝術不僅作品的創作者倚賴網路,觀看者也經由網路的聯繫來完成。作品與觀眾成為密不可分的共同體,這種共生結構,成為網路藝術的特性,由於發展迅速,加速了對傳統藝術的衝擊與整合。
(4)獨立性
互動與開放這兩項元素,完全能呈現後現代主義不重視理性的觀念,以及突顯以讀者為主體的精神。在1967年法國文學家羅蘭 (Roland Barthes)提出了「作者已死」的主張,認為當作品完成時,作者的影響力就不存在了,取代的是文本的本身那些結構與符號,以及讀者自身經驗所閱讀到的符號,因此作品會因人而感受不同,在閱讀的同時也正是寫作的同時,這種「作者已死」的論調,非常符合網路藝術中「非線性」集體創作的特質。作品因觀者的參與而改變,也變得更加完整。
(5)遊戲性
網路藝術存在高度的遊戲性,作品充滿好玩、有趣,能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和關注。透過志同道合的網路社群,一時間會因為某個共同議題而聚集,會因為一次有趣的活動而參與,藝術超越時空而進行,透過網路時代的視像藝術,將把人們帶入一個遊戲於彼岸與此岸的自由世界。在這種虛擬世界的視像藝術更強調自娛娛人。
在這種新媒體藝術的體驗裡,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似乎成為一種共生共存的平行關係,尤其在結合網路的實體互動裝置之後,由於有觀眾的參與,才能喚醒作品所要達成的隱喻,甚至完善作品本身。
作品: 曾曉峰,《戲狗圖之一》
2. 增加發表作品的機會
藝術家以往辦一場展覽,幾乎是件勞心勞力並且不少花錢的大事,但如果把展覽辦在線上,所獲得的成效大不相同。藝術家們只要將作品上傳到網站,如同舉辦一場網路展覽一樣,網路展覽的好處在於:
(1)主題更加自由
不受主辦方的參展條件限制,藝術創作可以更加自由,藝術家可以更隨心所欲的來表達自己的藝術主張,自己就是個策展人。
(2)空間不受限制
以往辦展,一般會選擇在美術館、畫廊、藝術中心等等地點,必須受制於展覽會場空間的限制;目前在網路上展覽,除非少數網站有特別的要求之外,對於個人上傳資料提供很大的儲存空間,幾乎藝術家可以很充分的展出所有的圖片與資料;網路展覽跨越了地區的障礙,不管在北京、上海、廣州,只要上線就可以觀看線上展出的作品。
(3)時間更加彈性
布展的同時就開展了,允許陸陸續續將作品上傳到位,不影響展覽的進行;從作品上線那天開始,就算是展覽開幕,只要資料不刪除,展覽一直存在,展期延長了,展多久完全自己決定。
(4)展覽成本低廉
以往辦一場展覽,從邀請函、場地費、布展費等等,所費不貲,相較於網路展覽,展出的成本很低,網路展覽甚至是免費的。
3. 增加作品銷售的機會
網路交易讓藝術品在畫廊、藝術博覽會、拍賣會之外,增加另一種銷售的可能性。以網路上十分受到歡迎的網路競拍模式來說,具有以下的優點:
(1)拍賣時間長
不同於拍賣會可能幾個小時就結束,線上拍賣可以持續一週,甚至一個月,供賣家在網路上下單競拍。
(2)拍品種類多
不管是網路商城或者網路拍賣,可以上網拍賣的商品形式眾多,而且可以大量供應。除了傳統的藝術商品形態如:繪畫、雕塑、版畫……之外,還有票券、海報、畫冊、錄影帶……有時提供網拍或網購的商品千奇百怪、出人意料之外。
(3)資料更豐富
相對於拍賣圖錄的篇幅限制,網路拍品的資料可以更充分的展示,除了藝術家的藝術學經歷,作品詳細導讀與輔助圖片之外,還可以完整刊登相關評論家完整的文章,更能突顯作品的價值。
(4)閱覽人數多
礙於拍賣會舉辦的地點與預展時間的限制,通常一週內就結束了,能與會參加拍賣的人數總是有限;相對地,線上展覽能利用網路,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要上網就可以看拍品資料。
(5)競拍更方便
一般拍賣會有特定的時間地點來進行拍賣,除了親臨現場競拍之外,也可以透過事先委託下拍單,或者在拍賣進行中,利用電話連線,委託出價,但總不如線上拍賣可以隨時掌握最新出價情況,線上上拍賣時間內,隨時隨地立即可以透過網路出價競拍。
(6)宣傳進行時
網路拍賣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大量地針對其會員發送,而且邊拍賣邊宣傳,在拍賣進行中,宣傳也持續在推廣中。或許目前高價位藝術品完全靠網路銷售還無法普及,但至少可以吸引有興趣的藏家,線上接觸,線下成交。
作品: 豈夢光,《百步穿楊》
4. 增加與觀眾互動溝通的機會
藝術創作必須要有受眾才算圓滿;以往只能靠展覽期間難得的面對面交流,甚至倚重於少數批評家的看法,如今透過網路展覽,利用留言板的功能,可以讓到訪者留下腳印,寫下感想,透過回覆,進一步達到相互溝通的效果,甚至利用「投票」功能,立即瞭解網友對特定議題的反應。
5. 增加同行觀摩的機會
同樣地,藝術家也可以透過網路來關注藝術的動態;經由上線獲得展覽訊息、參與熱門話題、觀看其他線上的展覽,觀摩更多的作品。
【案例參考】中國風現代美術館
案例核心價值:虛擬美術館的網站規劃、藝術的多元化運用、「B2B」網路行銷模式。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http://www.Artchina.com.cn)關注中國當代藝術近20年。美術館以美術史的眼光,收藏中國優秀藝術家的代表作及史料性作品。致力於通過網路作為美術館線上展覽的視窗,定期舉辦網路展覽,介紹優秀的藝術家,透過年度主題展覽,運用多元化的藝術表現,結合限量美術品的製作發行,讓藝術更容易被親近與收藏。
1. 畫作的另類運用
未來結合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的收藏,將陸續將其館藏藝術家的作品,廣泛的業界合作,運用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各個領域中,包括:
(1)限量杯具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以館藏藝術家的畫作為圖案,授權給產業界來設計一系列的馬克杯及紀念盤。
(2)限量版畫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將館藏藝術家的作品,與畫家合作,製作限量版畫及限量簽名海報來滿足藝術愛好者的收藏。
(3)彩繪本年曆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精心編制年曆,每一年的年曆如同是一本精美 的畫冊,收錄12幅典藏的繪畫作品,每個月份搭配一件畫作,再配合評論家的藝術推介及畫家的詩文,內容文情並茂,詩畫合一,成為年節的一種贈禮,既是一本精美的畫冊,也是很應景的禮品書。
(4)畫作授權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致力於典藏畫作圖稿授權的方式來推廣藝術,不僅廣泛使用在合作廠商的產品上,也會授權給其他機構來使用,如:授權給酒廠使用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的藏畫,來製成「酒標」。
2.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的網站規劃: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採取虛擬主機的網站設立方案;具體功能詳細說明如下。
(1)虛擬主機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採取虛擬主機方案,租用網路空間的方式,讓主機由專業公司來管理。但是網站內容採自行維護與更新;公司網域 名稱網址:http://www.artchina.com.cn
(2)專業型網站
將採取先進網路技術,盡可能早日實現虛擬美術館能夠360度空間轉換的網站建設,讓前來參觀者,如同置身一座立體的美術館情境之中。
(3)線上網購功能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未來將展開線上購物服務,會與網路商城合作,扮演供應商的角色,將美術館的限量商品透過虛擬商店來出售,並陸續開放數位出版平台,電子商務模式是「B2B」,不會直接面對消費者。
(4)會員服務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會大力推行會員制度。網站將設計會員的登錄系統,不同會員所能享受的優惠辦法也不一樣。透過有效會員經營,為後續美術館虛擬展覽、藝術商品及電子書刊的網路行銷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品: 趙文華,《生命之光》
3. 美術館的網路推廣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的官方網站,有別於實體美術館,將充分利用網路機制來推廣:
(1)電子雜誌
定期發行電子書刊,推介藝術家及優良的作品。
(2)電子媒體
將陸續舉辦網路展覽活動,配合媒體新聞稿的發佈,主動在網站彙總最新的媒體報導文章。
(3)部落格與微博的運用
將大量收錄網路上有關於館藏藝術家的「部落格」與「微博」文章,結合美術館展覽活動報導。這種經由網友的文章介紹,更有說服力,也更有親和力,是「部落格」行銷很有效的範例。網友的文章經由連接,增加上網閱讀的機會,相互得利。
(4)內容超連結
要成為美術館專業性的網站,必須要不斷更新內容,持續要有新的內容加入。除了內部最新的展覽資訊之外,善用網路資源,將大量利用連接的方式,來豐富網站內容,更形重要。
4.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http://www.artchina.com.cn)網站內容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並不只偏重於典藏畫家的介紹,還會舉辦許多大型網路展覽活動,網站主要內容包括:
(1)館藏藝術家介紹
針對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的館藏藝術家,有系統的介紹其經歷;內容詳細豐富,有其學經歷、參展記錄、獲獎記錄及重要機構的收藏記錄。
(2)國內外佳作賞析
針對館藏藝術家,舉辦網路個展,展出其主題性的系列作品。並邀請評論家主持國外名作的賞析與推介。
(3)藝術評論家推介
在一般人的感覺,藝術是高高在上的,藝術作品艱深難懂。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所收藏館藏作品雖然不難親近,但如果能得評論家的青睞與推薦,更能提升其藝術的價值;因此特別為館藏藝術家們設立藝術推介專欄,來收錄這些專業的評論文章,經由知名批評家的推介,提高藝術的學術價值。
(4)策劃網路展覽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網站如同一座虛擬美術館,定期舉辦大型的展覽活動。如在2011年與中國藝術、搜狐網、傳奇經典文化等單位,舉 辦2011《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吸引了六十位當代藝術家參加這項創新的概念展。未來更會結合各地實體美術館及藝術中心合作,為藝術家舉辦個展,虛實結合,擴大藝術的普及與欣賞。
(5)出版藝術電子書
美術館會致力於電子出版,配合電子書風行的趨勢,大量將藝術家的畫冊轉變成電子書,然後大力在各種電子發行通路上推廣與發行。如:2011年10月在Apple store發行iPad互動版電子書《豈夢光尋 寶記》,而本書《藝術網路行銷》也會有簡繁字體的電子書在iPad及iPhone線上發行。未來進一步跨領域合作,結合小說、詩文與繪畫,讓藝術更價多元精彩。
(6)成立網路畫廊
代理藝術家的作品於網路上推廣,成立虛擬畫廊,協助藝術家進行網路宣傳與銷售的市場行銷工作。
(7)美術館商品展廳
線上展示中國風美術館開發的各項限量美術館商品與設計師的作品,詳細介紹藝術家設計的相關作品資訊。
5. 美術館的網購商品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將陸續開發限量、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商品。美術館將網路的銷售業務,交由大型的網路商城來進行,比如奇摩網(http://tw.bid.yahoo.com/)或網路家庭(http://www.pchome.com. tw/),讓這些網上商城以網購或網拍的方式來銷售,美術館本身扮演供應商的角色。
這些在網路上出售的產品主要是以印有「中國風現代美術館」品牌的藝術商品為主。未來美術館計畫直接在網路上經營網購生意。因此,中國風現代美術館,計畫在網路上流通的商品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
(1)網購商品
主要採取「B2B」網路商業交易模式,也就是美術館並不會直接成立線上購物部門,來處理消費者網路購買,而是擔任網路供應商的角色,供給產品給網路商城。
(2)網拍商品
在網路上拍賣的商品主要是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的版畫,針對限量版畫,委託專業的藝術拍賣網站,進行線上拍賣。
(3)折扣商品
網路迷人的地方就是有許多折扣、特賣、定期的優惠活動,在中國風現代美術館,未來會提供特定商品「限期限量」的特賣活動,舉凡杯具、禮盒、精品……按季節、按假日不定期的舉辦各種產品組合的網路特賣活動。
中國風現代美術館以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胸懷,全力推展當代藝術。未來將擴大影響,運用網路傳播的力量,讓中國當代的藝術人文,豐富您的人生。
【案例參考】《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
2011《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的展訊:
《中國藝術》雜誌是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的國家藝術類核心期刊,在美術界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作用。日前《中國藝術》雜誌特邀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義豐博士以專輯的形式策劃「藝術家微博展」並擔任學術主持,對應「網路微博」這個新鮮事物,廣泛邀請已經和即將開設網路微博的藝術家參與,將藝術家微博做一次媒介穿越,在《中國藝術》上進行宣傳和拓展。這樣的展覽有別於實體展覽而屬於概念性的虛擬展覽,符合網路時代辦展的新思路。
策展人的話 「微博」精彩的藝術人生─ 2011《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開展了
文:義豐 博士
曾幾何時,要認識一個人,就上網「搜」一下?
要瞭解一個藝術家,就在電腦上「打」上名字?
網路上提供的資訊,快速拼湊出這個人的臉譜出來。
這其中資料,有第三者的整理上傳,但卻越來越多是由自己主動提供發表;先前的部落格,當下的微博,都是很好的資訊發佈平台。
年輕人把微博(Microblog)當成「對話簿」,你一言,我一語的來回交談著。
藝術家不妨把微博當成「行為藝術」;舉凡想的、看的、做的,都可以寫下文字、拍成照片、錄製短片、選播音樂,立即上傳。
微博可以提供藝術家最鮮活的身影,記錄第一手最直接的人生片段。
這次2011《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就是在這種發想下,招朋引伴,邀請了60位當代藝術家,一塊來「玩」微博。這個展覽,有部分的參展人,早在各自的微博大展身手,但我們選擇了2011年7月18日同台亮相。
搜狐網以專題方式進行全程報導(網址:http://home.focus.cn/ztdir/ yswb/index.php),而中國風現代美術館(網址:http://www.artchina.com. cn)也提供網路空間,為展覽設計專屬的網頁,完整地來介紹所有的參展人;同時,在美術館網站上,有一本「展覽電子書」,提供自由下載閱讀。這是辦展的新思路,只會有開展,不會有撤展的永久性展覽。這個展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想要看展的人可以自由來去,多次往返。
而對參展的藝術家來說:
個人微博,如同是座永久的展廳。
可以期待:
在未來,透過微博,能夠看到更多、更棒的作品,一窺藝術家精彩的人生。
圖:2011《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線上電子畫冊
策展人手記
義豐博士寫於
2011《中國藝術》藝術家微博展
【案例參考】《風之寄》的網路小說
部落格空間經營重點分享:
文章的撰寫
有感於網路人口的年輕化,決定以年輕人為目標市場,視其為「隱藏性讀者」,在文章上刻意符合目標族群的內容安排。總結「風之寄」部落格文章有幾項特點:
大量附圖:年輕人喜歡閱圖。照片、圖片、個人寫真、漫畫、動 畫、音樂MV……只要是圖像式的內容,閱讀率相對比較高。文字精簡:一般文章,每篇部落格內容,文字量不宜太多,控制在 500字左右比較恰當。如果文章量大,就採連載的方式,分次刊出。這樣得安排來自網友的意見,在留言板裡,有些年輕的網友甚至直接留話,看文字比較慢,容易累。
序列性:從單一性的文章,轉變成主題性的連載形式。而且讓網友知道這一系列將有多少篇文章,如此有助於吸引其不斷前來,累積讀者群。以地圖日記的部落格為例:「風之寄」,自2008年12月15日 開始撰寫《寫給愛》系列性文章,並且一開始明確標明有48篇,每一篇有獨立的小標題,內容結合信函、隨筆、新詩、散文等多樣的文體形式,類比網路虛擬戀情的情景,展開一連串的對話、傾訴性文章,每篇文字控制在400-700字,並附有一件中國當代油畫作品;從第一篇文章開始,每天點閱人次從500次開始,經過15天後,每天 平均有1200次的點閱率。之後,再度推出網路小說《風說部落格之戀,每篇都登上當天的熱門日記,平均每天點閱率高達2000次。 (http://www.atlaspost.com/user-93636.htm)。 主題偏好:舉凡是有關愛情、美食、旅遊或熱門事件的評論總能創造比較高的點閱率。
作品: 江衡,《散落的物品之三》
群組的參與
積極加入部落格網站會所提的供群組功能;以藝術網站「雅昌藝術網」為例。原有的群組功能,在2009年7月全面改版,重新按自由聯盟、區域聯盟及興趣聯盟三個大類來取代原有的「圈子」的功能。
廣義的詩代表文學,風之寄以「詩與畫」為群組的名稱,創立一個新的群組,廣邀喜歡文學與繪畫的網友加入。「詩與畫」目前是該網站熱門群組之一,會員約一萬五千人。參加群組的好處是讓文章的點閱率增加,而且能快速結交網路朋友,是累積個人部落格空間人氣 很有效的方式。(參看:雅昌藝術網:詩與畫群組http://blog.artron. net/space.php?do=mtag&tagid=122)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