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新加坡六十年的啟示──童振源《新加坡六十年:小國大智慧的故事》

Top

書籍簡介

新加坡這個「小紅點」,如何從資源匱乏的貧困小島,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成功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經濟與金融中心?

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推動良善治理,並且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所孕育出的成果。

小國大智慧,駐星代表童振源與您一同探索新加坡獨立建國60年來的成功經驗,看見一座城市的蛻變,一部現代化國家的治理典範。

Top

全書〈序言〉完整看

新加坡六十年的啟示:唯才是用、良善治理與社會和諧/童振源

今(2025)年是新加坡獨立六十週年。這個被稱為「小紅點」的城市國家,在短短六十年間,於全球舞台上屢創佳績,於多項指標中名列世界前茅,在亞洲居領導地位。新加坡在各方面都展現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其成功經驗值得深入探討。

1965年,土地581平方公里、人口189萬的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面臨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種族衝突、外在威脅等多重挑戰。然而,憑藉卓越的高效治理與前瞻的全球化策略,新加坡成功轉型為全球經濟與金融中心,成為亞洲乃至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這本書,便是想回應一個核心問題:新加坡如何在建國初期處於劣勢條件與面臨嚴峻挑戰下,轉型為全球領先的現代化國家?

這樣的提問,對我個人而言,帶有特別的情感與時代意義。到新加坡任職將近兩年,雖然公務繁忙,但每天行走在這座城市中,親身體驗它的節奏、秩序與效率,深感這個小國家蘊含著豐沛的治理智慧。新加坡的成就並非偶然,而是政府長期奉行唯才是用(Meritocracy)、推動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並致力於維護社會和諧(social harmony)所共同孕育的成果。

我深知,自己僅在新加坡生活兩年,所見所聞仍屬有限。對於這個國家的歷史脈絡與深層文化,我仍在學習之中,但也正因為新來乍到,五感全開,受到強力的啟發,感觸良多。今年是新加坡建國六十週年,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時刻。我藉此良機整理出自己對新加坡發展經驗的初步理解與反思,除了分享「他者」視角的觀察,也表達對新加坡六十年成就的敬意。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非常亮眼。2024年,新加坡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高達7,314億新幣(約5,477億美元),1965年至2024年間,年均複合經濟成長率為7.0%,實質GDP約10.5年增長一倍。人均GDP從1965年的1,581新幣(約516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21,161新幣(約90,689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為7.5%,約9.6年便能翻倍。簡而言之,新加坡立國六十年以來,無論國家或個人的財富,平均每十年都能翻倍成長。

新加坡政府採取「出口導向、吸引外資、追求開放」的經濟發展模式。2024年新加坡在全球經濟自由度排名第一。1965年至2024年間,新加坡對外貿易的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0.0%,約7.3年實現翻倍。

此外,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新加坡累計金額突破2.8兆新幣,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5.1%,不到五年便翻倍;當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59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與中國,而且僅僅落後中國36億美元。同時,資產管理規模達4.1兆美元,首次超越香港,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

2025年美國變化莫測的關稅政策,將國際局勢推向充滿不確定的階段,新加坡總理黃循財4月4日透過社媒發表全國談話,提醒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趨勢已經逆轉,在更具保護主義的時代,新加坡這類小型開放經濟體因為對貿易依賴度極高,面臨著被擠壓、被邊緣化、被拋棄的風險。面對變局,黃循財總理提醒全國國民必須憑藉財政儲備、社會凝聚力和堅定決心,比其他國家做好更多準備迎接衝擊。

由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領導的新加坡經濟韌性小組隨即成立,並在4月16日舉行首次會議,制定三大重點工作項目,從信息共享、短期援助及長期戰略規劃,協助本地企業和員工,尤其是中小企業熬過關稅難關。

此次國際貿易體系的新危機,是對小國領導力及國民韌性的考驗,新加坡政府能迅速回應正是六十年來高效治理的證明。新加坡政府一向重視政務官的領導能力,透過高薪吸引頂尖人才、降低貪污風險,還建立了一套參考市場薪酬、以績效為導向的薪酬制度,確保政府施政成效。此外,新加坡政府致力於培育專業公共管理人才,並強調跨部會整合全才,以提升政府效能。

然而,新加坡的成功並不僅止於經濟與效率,更深層的基礎,在於社會的穩定、族群的和諧與國民的凝聚力。

作為一個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社會,新加坡建國之初便面臨激烈的種族衝突與社會分裂風險。政府因而制定一系列政策來推動融合與和諧,從國家的語言政策、公共住房的族群配額制度,到國民服役制度的全民參與,這些設計不僅促進社會和諧,更逐步建立起跨族群的國家認同感。

這套制度背後,是一種深切的體認:一個小國若內部不穩,就無從在外部世界中立足;沒有社會凝聚力,便難以維持政治穩定與推動經濟發展。

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新加坡政府採取多項策略。保持穩健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推動創新與轉型,重視教育與人才培養,並透過公私協力提升治理效能。同時,新加坡政府強調三大核心策略提升經濟競爭力,包括提升科技與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生態系統、克服基礎設施與資源限制。

在國防方面,新加坡持續強化自主防衛能力,近幾年國防預算約占政府總預算的五分之一、約占GDP的3%,同時全民服役制度強化了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感。

在外交方面,新加坡堅持不選邊站、多邊主義與一致性原則,強調可信、透明與長期夥伴關係,使其在大國博弈與區域合作中維持獨立而有利的戰略地位。

在人才方面,各部會提供相當多名額獎學金,讓優秀學生到國內外著名大學深造,再回來政府部門服務,後續也有完善的人才晉升與政務官培育制度。這不只是人才培養,更是確保國家的治理品質得以延續與升級。

在住宅方面,根據《小紅點 大戰略》一書的描述,1965年新加坡獨立時,79%的人口住在貧民窟。到了1985年,新加坡成為首個沒有貧民窟與棚戶區的亞洲城市,1989年已經有87%的人民住在政府的組屋。2023年,77.8%的家戶居住在約120萬套組屋中,新加坡國民擁有自有住宅的比例高達89.7%。

新加坡政府在教育制度、人力資本、產業轉型、基礎建設等領域,亦採取前瞻性的策略與措施,包括個人化教育、終身學習、AI與能源基礎設施投資、生技醫療與半導體研發投資、填海造陸與海空港口擴建,並善用國家主權基金進行長期布局,保障國家財政永續。

我無意將新加坡經驗理想化,它也有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例如國土狹小、少子化與老齡化、新移民與原居民之間的相互調和、物價高漲、社會競爭壓力、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挑戰,以及近年反全球化浪潮下逐漸增高的貿易壁壘。新加坡這個小國正以累積了六十年的大智慧積極回應,這些治理經驗的確值得每一個正在追尋改革與進步的國家細細琢磨。

新加坡走過的六十年,讓我們看見一個核心事實:國家的命運,不只取決於資源、人口或地理,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與唯才是用。新加坡培育人才、吸引人才、運用人才、尊重人才,讓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都有頂尖專業人才帶領,進而創造今日的新加坡盛世。

例如,被譽為「新加坡組屋之父」的劉太格,於1969年在新加坡政府的邀請下,從美國返國,加入建屋發展局,服務20年,其中10年擔任局長。在這段期間,他曾與建國總理李光耀進行過約20多次的一對一的午餐會談,每次約一小時。李總理平均每次會提出三個課題,包括他的一些新策略,有些策略劉太格不同意,經解釋後,李光耀總理最終都會欣然接受。

回顧這段歷史,劉太格深有感觸地向我說道:「新加坡的最高領導不是總理,不是總統,而是真理。」另外,劉太格在主編的《小紅點 大格局》書中也直言:「新加坡的成功也是人才戰略的成功,正是這一大批優秀公務員的奉獻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新加坡。」

本書旨在剖析新加坡建國六十年來的發展經驗,內容共分為十大主題、六十篇文章,立體呈現新加坡的治理模式與發展成果。首先以「總論」開篇,總覽新加坡從貧困小島崛起為全球經濟強國的歷程。接續探討其成功核心──「政府治理」,繼而分析新加坡在動盪國際局勢中的「外交與國防」策略。

在發展層面,本書涵蓋「經濟發展」的布局與因應挑戰,以及對「生產要素」如土地、水資源、能源與人力的有效整合。「教育制度」深入剖析人才培育策略,而「科技創新」則聚焦於數位轉型與環境永續。

「城市規劃」展現新加坡在住房、交通與綠色永續上的遠見執行;「社會和諧」探討多元族群間的融合機制與法制保障;最後,「觀光與文化」說明如何以軟實力與國際行銷,塑造兼具魅力與競爭力的國家品牌。

新加坡獨立六十年的關鍵時刻,我希望與讀者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新加坡發展經驗、制度理念與政策智慧,也衷心祝福新加坡在現有的堅實基礎下,面對反全球化的驚濤駭浪能繼續順利破浪前行。

謹以此書,表達我對新加坡六十年卓越成就的敬意,亦作為讀者理解其崛起歷程的重要參考。

最後,我要誠摯感謝出版社同仁的卓越編輯與傑出設計,亦特別向吳英成教授及其夫人江靜芳女士致上深深謝意。兩位不僅協助校對與潤飾草稿,提升文字的準確性與流暢度,更細緻補充資料,使全書內容更加貼近新加坡的實況。他們傾注心力的協助,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誼與溫暖,我將銘記在心。

     駐新加坡代表 童振源 2025年4月20日

 

Top

各界媒體報導

分享:
今日人氣:17  累計人次:708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