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精彩名人軼事及經典寓言, 讓你走出思想窠臼,創造人生新局!

Top

編著者的話

首頁圖來源:rycky21

美國多元智能的提出者迦納(Dr. Howard Gardner)說:「智慧是一種處理訊息的生理與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在某種文化環境下,被引發去解決問題或是創作該文化所重視的作品。」

因此,我們可以說,智慧是迅速正確認知、判斷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包括知識、人格、領悟力等。真正的智慧,在於自己的領悟、創造與實踐。聰明的人未必有智慧,也未必幸福快樂,但有智慧的人能看到幸福、得到快樂。快樂幸福是人生智慧結出的甜美果實。

法哲蒙田說:「別人的知識可以使你學到某些東西,但是只有運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成為智者。」日本池田大作說:「知識能誘發智慧,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但它不等於就是智慧。」

追求智慧,可以時時感受光明的力量,把握理解人生問題的契機。《六祖壇經》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明代馮夢龍《智謀大全‧自序》說:「人要有智慧,猶如土地要有水,土地失去了水,就變成一片焦土,人沒有智慧,就變成行屍走肉。智慧運用在生活中,就好比水運行在土地上一般。地勢低漥的地方就注滿了水,人事『低漥』的逆境,就充滿了智慧。遍觀古今成敗得失的眾多事實,沒有一件不是如此。」證嚴法師說:「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敵人,能感恩就沒有冤家。」

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智慧。因為知識教我們看到什麼,而智慧教我們得到什麼;知識教我們站得高,而智慧則教我們看得遠。英哲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而我們則要說:「智慧就是力量。」

蘇格拉底說:「美德即智慧。」吳經熊先生《內心悅樂之源泉》說:「智慧乃是道德行為的活泉。」品格、美德也好,品德、德行也罷,都是人類的核心價值、普世價值。美好的名譽,要靠品德和對社會、國家、人類的貢獻才能獲得,古今中外無不盡然,古今的聖賢豪傑,沒有一個不具崇高品德的。《左傳》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基礎。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致力呼籲「教養」,締造「有品的社會」。歷史學家柏楊先生在其所著《醜陋的中國人》書中說:「人如果離開了人性和高貴的品德,就跟禽獸毫無區別。」西班牙神父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書》中說:「美德是世界上最可愛的東西,而邪惡是世界上最醜陋的東西。只有美德才是真實永存的,而其他的一切只不過是幻象。」又說:「要讓世界更完美,就需要有更多品格高貴的賢哲之士,因此,盡力養成高貴的道德品行,是人人皆須努力的工作。當賢哲人士越來越多,世界也將越來越完美。」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察楠楠《受益一生的北大品德課‧序》說:「毋庸置疑,品德是推動世界發展最為強大的動力之一,一個人擁有高尚的品德,是人性最高形式的體現,因為高尚的品德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人的自我價值。」有位哲人說:「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品德。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於思維,就是粗魯或愚笨,沒有高尚的品德就是卑俗。」而徐志摩則說:「人格是一個不可錯誤的存在。」做人必須從修德開始。

前臺灣大學校長孫震說:「如果我們將現代經濟制度,加上倫理,則經濟發展一定會有更好的成就。」且看企業家的說法與體現: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有一次記者採訪時被問及:「你的父親李嘉誠教過你什麼賺錢的祕訣?」他說:「我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他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父親叮嚀過,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生前曾經說:「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能否為企業所用,不在於在校成績多傑出,而是除了汲取專業知識外,也要訓練自己成為有教養、具道德心的社會秀才。進入職場後能自動自發學習,願意接受磨練,否則讀到博士也沒用。」

企業家華爾‧巴菲特曾在一次演講中被問到:「你認為真正的成功是什麼?」他回答道:「真正的成功並非用金錢所能衡量的,幸福成功的關鍵是在於你善待過多少人。」

然而,當今世人過度強調物質的享受,以致引發貪婪、自私、放蕩的不良習性,而純樸、善良、親和、熱誠的本性,逐步偏枯消失,品德日趨式微。王鼎鈞先生〈三種成長〉中說:「光陰如順流而下的波浪,品德卻如逆流而上的船舶。」因此,重振品德,實為當務之急。

英國詩人勃來克寫道:「一粒沙裡一個世界,一朵花裡一個天國。把無限放在手上,永恆就在一剎那間收藏。」

筆者平時閱讀之際,發現並非只有驚天動地的大故事,才能闡述人生的智慧,體現高貴的人性與品德。也就是說,在一則小故事裡頭,往往也蘊藏著最深刻的智慧德光,即使是一則小小的寓言故事,也是如此。「寓言是一種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訓寄託在簡短形象的故事裡的文學樣式,它用比喻和諷刺的手法表達哲理智慧,是一種古老而又保持著青春生動的文學體裁。」

於是將百餘則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抄錄下來,然後再三思考,試圖把蘊藏在其中的大智慧挖掘出來,編寫成書,名曰「111則小故事,看懂了,智慧就是你的!」筆者係一介書生,體悟到「智慧才是真正的財富」,有智慧才有明智清靜的心靈。至望本書是一座暗夜海洋的燈塔,幫助世人安然回到安全的港灣。也對啟迪世人人生智慧、提振式微的社會品德有所助益。

Top

馬克.吐溫道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一向以幽默著稱,他對當時美國狀況的諷刺,令人叫絕。

有一次,他到某大學演講,談到了當前某些國會議員的卑劣行徑,張口就罵,毫無顧忌,出現了一些過於激烈的言詞,比如「現在國會中某些議員簡直就是狗娘養的!」

演講播出以後,美國人民都捧腹大笑。某些國會議員卻感到顏面無光,便一起來對付馬克‧吐溫,強烈要求他登報道歉,還威脅說如果不照辦,就要上法庭告他誹謗罪。

馬克‧吐溫也想息事寧人,就趕快到當地報社登報公開道歉:「本人上次在某某大學演講時,說過『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娘養的』確有不妥,而且不合事實。對此深表歉意,並鄭重聲明如下:『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娘養的。──馬克‧吐溫。』」

這一來,原來沒笑的美國人也笑了。那些議員無法追究他的誹謗罪,卻陷入更尷尬的處境。

大智慧:

我們任何人總有理虧的時候,這時不應再固執己見,而要明快地運用智慧善巧解圍,要不然眾怒難犯,自取其辱。

就像馬克‧吐溫這樣。他在演講中說:「現在國會中某些議員簡直就是狗娘養的。」這些話未必不是事實,他並不理虧,卻激怒並得罪了那些「狗娘養的」議員。他們聯合起來對付馬克‧吐溫,要他登報道歉,否則就要告他以誹謗罪。

聰慧的馬克‧吐溫「得理且饒人」,趕緊到報社公開道歉,承認自己說的話不妥、「不合事實」,並且重新鄭重聲明:「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娘養的」。使得那些真正是「狗娘養的」議員無話可說,其實是不敢再說,「陷入更尷尬的處境」。

南懷瑾大師說:「大概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鐘以後,臉不紅了,自己馬上在心裡頭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把鐘頭,越看自己越對。」(見《南懷瑾大師的二十四堂國學課》頁一六四)馬克‧吐溫也難免有這種通病,但是他的本性幽默,並不固執己見。

馬銀春說:「人都喜歡充滿幽默與風趣的語言,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苦臉者笑逐顏開,也可以使熱淚盈眶者破涕為笑;可以為懶惰者帶來活力,也可以為勤奮者驅散疲憊;可以為孤僻者增添情趣,也可以使歡樂者更愉悅。」

幽默大師林語堂說:「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

我們如果固執己見,不知通權達變,往往自取其辱。古羅馬馬可‧奧勒留的《智慧書》中:「愚蠢的人很固執,同樣,固執的人都很愚蠢。這種人越是觀點錯誤,越要執迷不悟。其實一個人即使站在有理的一面,也未嘗不可以做出讓步。」

李志敏說:「人們最終會認識到你正確,並且會由此而敬佩你的寬容和大度。固執帶來的損失要遠遠大於擊敗他人之所得。這個時候,你所維護的不再是真理,而是粗魯無理了。有的人頭腦頑固似鐵,固執己見,無可救藥。如果妄想與固執相結合,其結果就會是永遠的愚蠢。人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但並不是要在問題的判斷上過於固執。」

馬克‧吐溫能通權達變,不固執己見,處事明快,而他的罵人藝術,誠屬上乘。

馬克‧吐溫是近代幽默文學的泰斗,是代表美國文學的世界一流作家,是懷著赤子之心的頑童,也是仗義執劍的騎士。海倫凱勒曾說:「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上帝也鍾愛他,賦予他智慧,在他的心靈上描繪出一道美麗的愛與信仰的彩虹。」

Top

蕭伯納與卡秋莎

蕭伯納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各地請他去演講的邀請函如雪片飛來。

有一次,他到蘇聯去演講。結束之後,準備在那兒好好玩幾天。不料他剛走進一座小公園,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姑娘便出現了。於是他們便玩了起來,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下山了。分手時,他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妳媽媽,今天和妳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沒想到小姑娘模仿他的口氣說道:「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跟你一起玩的,是蘇聯美麗的姑娘卡秋莎。」

蕭伯納頓時大吃一驚,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說的話含有不尊重對方的味道,而且有自高自大之嫌。但是卡秋莎天真無邪的回話,卻重重地打擊了蕭伯納的傲氣。

蕭伯納從此以後,無論何時何地,都懂得要尊重對方。

大智慧:

蕭伯納是一個鼎鼎有名的世界級大文學家,居然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和一個普通的蘇聯小女孩玩了起來,而且玩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夕陽在天,才依依不捨地分手。

分手之際,蕭伯納要小女孩回家告訴媽媽說,他是「世界著名的蕭伯納」。小女孩也天真地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跟你玩的是蘇聯美麗的姑娘卡秋莎。」

蕭伯納頓時醒覺他剛才的話有不尊重對方的味道,而且卡秋莎天真無邪的回話,重重地打擊蕭伯納的傲氣。從此以後,蕭伯納以此為鑑,時時處處懂得尊重對方。難怪蕭伯納有句名言說:「一個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蕭伯納的道德涵養,謙卑低調,非一般人所能及,令人肅然起敬。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必須先對別人表示尊重;否則,即使是名人志士,也必然會自食其果。

很多人為了贏得更多的關注、認同與推崇,經常不惜譁眾取寵,竭盡所能,自我吹噓炫耀。這樣固然能贏得一些注目,卻也會招來一些嫉妒、反感、甚至厭惡。

我們不必把自己看得過重,坦然而平淡地生活,不會有人把我們看成卑微、怯懦和無能。如果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那麼,時時有被埋沒的危險。

Top

屠格涅夫與乞丐

俄國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一個乞丐,乞丐伸手向他討錢。他搜遍了全身上下的口袋,卻連一分錢也找不到。他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便走向前去,緊緊握住乞丐的手,說:「朋友,真對不起,我今天出門確實一分錢都沒有帶。」

乞丐趕緊回答:「不,我寧願接受你的握手。」

大智慧:

屠格涅夫是個俄國著名的文學家,擁有真善美的心靈。他身上一文不明,力不從心,無法對乞丐施捨,感到慚惶,於是緊握乞丐的手致歉。然而乞丐表示寧願接受他的握手,因為乞丐得到他極大的尊重。

世上的人,雖然有性別、年齡、膚色、相貌、職業、宗教信仰、富貴貧賤、身分地位等差異,然而這並不代表人格上也有差異,每一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與渴望,即使最卑微的人,哪怕是一個乞丐,都應該得到他人的尊重,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無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所以我們要尊重任何一個人,不要隨意踐踏別人的人格與尊嚴,如果隨意踐踏他人的人格與尊嚴,其實就是讓自己的人格尊嚴掃地。所以,大陸學者周國平先生說:「一個有自己人格和尊嚴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他人的尊嚴與人格。同樣,如果你侮辱了他人,就等於侮辱了你自己。」

然而,我們也不必因貧窮等而自卑,沒有人願意去做乞丐,沒有人想讓自己永遠貧窮,更沒有人想讓自己永遠被人冷漠和鄙視。

屠格涅夫的尊重乞丐,是尊重他人人格尊嚴的典範。

Top

愛因斯坦的舊大衣

愛因斯坦移民美國之後,生活依然保持樸素,幾乎沒有買過新衣,每天上街都穿得破破爛爛。

一天,他又穿著那件破大衣在紐約街頭散步,巧遇一位老友。老友指著他那件已經破了洞的大衣說:「你這一身與周圍太格格不入了,趕緊換一件大衣吧!」

「有這個必要嗎?」愛因斯坦反問道,「反正這裡的人都不認識我。」

幾年以後,他發現了相對論,名滿天下。當他又一次在街頭碰到那位老友時,老友指著他依然沒有換掉的大衣說:「你現在已經是世界名人了,總該換掉這件破大衣了吧?」

愛因斯坦回答說:「照樣沒有必要,反正這裡的人都已經認識我了。」

後來,他的相對論遭到主流科學界的否定,甚至眾多專家學者聯合貶低他。一九三○年,德國出版了一本《一百位教授出面證明愛因斯坦錯了》的書,來批判他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知道後哈哈大笑,說:「有必要這麼多人嗎?如果真能證明我錯了,一位就足夠了。」

大智慧: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寵辱偕忘,在成名前與成名後,總是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像他這樣的人,沒有得諾貝爾獎於他無損,得了也無增加什麼。

得寵與受辱對人格都是一種貶低,受辱傷害自尊,而得寵會使人對意外殊榮惶恐,無形中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唯有不計較寵辱,才能獲得至高無上的人格尊嚴。明代洪應明《菜根譚》說:「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以平常心來看待寵辱,寵辱偕忘。

一般人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隨波逐流,追求時尚,生活奢華,這是人們庸俗化的重要原因。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他明悉自己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所以有正確的行動方向,不講求物質的生活享受。

愛因斯坦是一個極有人文素養的科學家,這一點極為難能可貴。他曾經說:「一個科學家而缺乏人文素養,只不過是一條訓練有素的狗。」他又曾經說過下列所引述的「智慧金言」:

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還是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道德行為並不意味著僅僅嚴格要求放棄某些生活之享受的欲望,而是對全人類更加幸福之命運的善意關懷。

人所具備的智力,僅夠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欠缺。如果這種謙卑的精神能為世人所共有,人類的世界就會更加具有吸引力。

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但只做到這一點還不夠。為了得到滿足,人還必須根據他們個人的特點和能力,發展他們理智和藝術上的才能。

愛因斯坦以創始「相對論」聞名於世。在一次社交聚會上,有幾個人拼命巴結他,當眾說了一些他已登峰造極的吹捧話。

愛因斯坦急忙站起來說:「如果我相信剛才聽到的話是真的,那我一定瘋了。我心裡明白我沒瘋,所以我不相信這些話。」

有一天,電臺記者要求愛因斯坦發表談話,並答應付給他一千美元的酬金。

「我的話根本不值那麼多錢。」愛因斯坦拒絕道。

「你大概不喜歡金錢吧?」

「噢!基金會最近寄來面值一千二百美元的支票,我倒挺喜歡的。不過,我把它當作書籤使用,後來它同那本書一起丟失了。」

「那實在太可惜了!」

「一點也不。依我看,每一份財產都是一塊絆腳石。」

Top

認識自己

一個青年想向智者學習一些人生智慧。青年問:「我先幹些什麼呢?」

智者說:「你先認識、熟悉一下周圍居住的人們吧!」

青年雖然一頭霧水,還是照做了。過了幾天,青年向智者說:「周圍的人我都認識了,接著該幹什麼了?」

智者說:「肯定還有遺漏,繼續去認識吧!」

幾天後青年又來見智者,說:「周圍所有的人我都認識了,請指示接下來我要做的事情吧!」智者說:「還有一人你沒認識,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青年滿腹狐疑,夜以繼日地尋找著,不放過一個人,還是尋找不到。

不知過了多少天,青年偶然在一面鏡子裡看到自己的身影,豁然頓悟了。

大智慧:

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智者讓年輕人去認識周圍的人,實際上是要年輕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是習得人生智慧的起點。我們常會抱怨「沒有人了解我」,其實,我們又何嘗了解自己呢?

很多人都覺得了解自己不是什麼難事,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我們看待別人清清楚楚,但對自己卻是懵懵懂懂。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事情做不成甚至失敗以後,自己或別人來檢討原因,往往就在沒有「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就是不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的人,比較能減少挫折,多一些成功的機會。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不斷地提醒人們要「認識自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人必須認清自己的無知,坦承自己的無知,才能獲得真知。他的倫理學的根據,是刻在古希臘阿波羅神殿上的格言:「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在雅典學院的門楣上題了一句話:「入此門來,認識自己」。羅馬帝國時代的政治家和哲學家西塞羅也說:「『認識自己』的格言,不僅旨在防止人類過度驕傲,也在於使我們了解自己的價值何在。」在古希臘帕爾索山的一塊石碑上,刻著:「你要認識你自己」的箴言。法國哲學家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德國哲學家尼采,在《道德的樂譜》的前言中,也針對「認識你自己」來大作文章。美國麥克阿瑟將軍〈一個父親的祈禱詞〉中說:「(主啊)教導我兒子篤實力行而不從事空想;使他認識祢,同時也認識他自己,這才是一切知識的開端。」

認識自己才不會把自己估計過高或過低,面臨成功,不會忘乎所以,趾高氣揚,瞧不起別人;遇到挫折失敗,也不會喪失信心,而能更加謙虛,更加勤奮。

那麼,我們要認識自己的什麼呢?那可就多了,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家世祖宗、家庭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身體健康狀況、人格特質、志趣、嗜好、優缺點、潛能、角色、責任、使命、價值觀、人生目標、父母長官社會國家對我們的期望等等。

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首先要向內分析和審視自己,其次養成每天自我反省的習慣,第三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第四多接受各種挑戰,最後,接受性向測驗、智力測驗、人格測驗等。

本文節錄自《111則小故事,看懂了,智慧就是你的!》,原作者劉昭仁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5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