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是老師掉進河裡也要救他,還要教他游泳!日治時期的慈善組織愛愛寮

Top

慈悲不是施捨

愛愛寮的創辦人:施乾,台北縣淡水人, 一八九九年生,父親施論。

施乾自淡水公學校畢業後,考進總督府工業講習所(後改制為台北工業學校),修習土木建築,畢業後,受聘於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擔任技術員,任職期間(一九一九年以前),傾心於日本西田天香、賀川豐彥等人的社會改良主義論說。在奉命調查艋舺(台北萬華)區域貧民狀況時,發現乞丐三代為乞的社會現象,於是深入了解這一社會下層的生活情形,決心創辦救濟機關,解決乞丐問題。

辭去任職兩年的「金飯碗」的施乾,說服家人,變賣所有家產,購得綠町(今大理街)荒地千餘坪,在熱心人士幫忙下,營造木屋,一九二二年,成立了〔愛愛寮〕,收容乞丐二十餘人。施乾並常行走於台北街頭,參加廟會,一遇乞丐蹤跡,即千方百計將之帶回愛愛寮。在愛愛寮裏,施乾夫婦與乞丐同寢食,教導乞丐手工技藝、農事養殖,並請同鄉杜聰明醫師為他們免費義診,默默從事乞丐更生的事業,全心投入,無怨無悔,他的夫人竟因勞瘁過度而棄世。

乞丐問題不是施乾個人的問題,為喚醒世人對乞丐的正視,施乾著書立說,印行《乞食社會之生活》、《乞食撲滅論》、《乞丐與社會》,一九二五年,他在《台灣民報》說:「乞丐誠然可憐,但他們因慈善家的憐憫心不得其當,致使他們的自助之精神,一落於深淵。」呼籲:「我們倘然有解決社會問題的願望者,那麼最先待我們著手的,便是這處在人類中最下層的乞丐社會。」

愛愛寮在施乾及其夫人清水照子(一九三四年再婚)的經營下,向商家徵求會員,月繳一元,以維持開支,收容乞丐二百餘人,並擴及痳瘋病患、精神病患、鴉片吸食者的收容,台北市區的乞丐幾至絕跡,日本文豪菊池寬來台時,見此現象,訝異之餘,大為感動,為文宣揚。一九二九年,施乾得到宮內省的天皇獎金,愛愛寮終於得到官方的資助。一九三三年,愛愛寮奉令改組為愛愛寮救濟院,一九四四年,施乾在戰末物資短絀的窘境下,撒手人寰,他的夫人仍咬緊牙關,獨當一面,維持愛愛寮於不墜。

施乾打破金飯碗,力捧破飯碗,一生奉獻社會救濟事業,他無畏卑賤污穢,進入社會的底層,解決乞丐的問題,他的慈悲不是施捨,而是奉獻。

002.jpg
●1939.7.14.,施乾與清水照子(左起 1.2.)及其幼女。(林柏維提供) 

延伸閱讀
 

了解更多台灣歷史
750x500-1.jpg

秀威書店改版活動熱鬧進行中,詳情請點
750x500.jpg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