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滴佳啦!
首頁圖來源:Unsplash
【編按:近年來少子化,許多夫妻只要願意生就是另一種報效國家!也因為生得少,每個孩子都是寶(難道生得多就不是嗎?戳頭)現代的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甚至衍生出許多「虎爸」、「虎媽」,像是雪地裡爸爸硬是要自己的娃兒光溜溜赤裸走路,還是小小年紀已被訓練的比快比所有健身房的男人還要壯的滿身肌肉男童。看過某部描寫斯巴達電影的人大概就記得一個經典畫面,那就是男主角在小小年紀就在寒冬被丟到荒野裡度過一夜與野獸搏鬥,經歷血淋淋的成年禮。(還是大家只記得他把別國大使踹下去後大喊:這才是斯巴達!)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斯巴達式的教育還是被傳承下來,成為一種傳統儀式喔!(聽到這裡不知道多少家長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過去。欸,不是這樣~) 】
北美的印地安蘇族人(Sioux)有一個古老儀式:男孩在成年時,必須獨自到深山荒野中,尋找祖靈,完成朝聖任務。在漫漫無盡的黑暗與令人窒息的孤寂中,體驗自處之道,並祈求神明指示他的人生該走什麼路。臺灣的原住民在過去的成人禮中,年輕人需獨自一人進入深山獵獲動物,並獨自揹回與族人分享,通過此一考驗,男生才可以成為男人,可以娶妻、擁有發言權、成為戰士。這都是一種可以傳承的古老、獨特的智慧,因為所謂神明的指示,其實是他孤獨在深山荒野中傾聽、閱讀自己,與自己不斷對談時所覺察到的深沉、內在之聲;而擄獲食物共同分享,更能凸顯面對靜寂威脅、應付危險時,激發潛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放手闖蕩、全身而退充滿探險犯難的勇氣、信心及懂得感恩回饋、認同群體的團隊精神。
現代的年輕人已不必再恐懼野獸、面對威脅,也鮮少有深山獨處、處理孤寂的機會,但仍有不少年輕學子卻近乎強迫性、無意識地以各種不同形式的感官刺激來填塞空虛的生命;寧可閱讀低俗報紙的八卦、情色無邊的漫畫、看無聊的連續劇節目、整日滑著手機也不願用真實的體驗閱讀自己;寧可對著虛幻的網路世界揮灑青春,也不願用手腳寫詩、用貼實情感方式塗抹生命。對他們而言,傾聽山林的節奏、綜覽自然的顏色、輕吻大地的芬芳,可能皆是很遙遠的事。停在港灣的船是安全的,但卻是無漁獲的,也不是造船的目的。在大地的一個小角落過日子,孕育不出恢宏寬闊的胸懷的。看看那些被豢養的牲畜,比在野外同類的大腦,平均小了三分之一;蛹若經人工力量羽化成蝴蝶,不但色澤灰沉,壽命亦短少很多,皆可指出:我們的年輕人應嘗試改變生活習慣,調整生命的價值觀,讓自己經常處在困頓及艱危的環境中,生存的本能與鬥志就會被激發出來,人性中的探索欲望也會持續衝擊激盪著毅力及勇氣。──《與山同行》,p159
寶島的孩子
【編按:把鏡頭轉回國內,那麼臺灣的孩子呢? 】
當年,先民冒險強渡險惡的黑水溝,篳路藍縷奠下基礎,數百年來的生聚教訓展現源源生機,但從e世代到i世代的年輕人,仍有部分存在貪圖安逸享樂的價值觀,已逐漸喪失了忍受挑戰、開創新局的企圖心,如此心態,令人擔心與豢養的牲畜、人工羽化的蝴蝶有何差異!想想看:嬰兒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探險,都是在試探,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能力!必須指出:每個人體內都帶有不安於室的基因,血液裡流著一段時間就會發作的病毒,如村上春樹《遠方的鼓聲》,一陣陣傳來內在世界自我吶喊的訊息,那也是一種移動的需求,本能的飢渴,無需理由,不用動機,自自然然就促使我們收拾行囊,相約一齊尋覓心靈的故鄉、精神的家園去了。哈佛大學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MBA生涯發展中心主任(Director of Career Development Programs MBA)提摩西.巴特勒(Timothy Butler)指出:「所有成功的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必需擁有某種程度的Toughness與Resilience,在堅毅韌性、強悍耐操的情境下,年輕學生需要的能力,就是膽量(Guts)!」美國著名作家、詩人、哲學家梭羅(Throeau)曾言:「知識是成功的關鍵,但是膽識卻是成功的態度!」膽識能把一個人介紹給自己!天地間的各種力量,都會與意志、膽識、勇氣的活動為友,而這些是可以培養、學習的。
學校教育中的訓練,如知識的傳授、專業的技巧,我們的孩子學習上很少有困難,我們也培植了不少專精的人才。值得深思的是—人品的薰陶如:辨別是非與利害的差異、抗拒誘惑、忍受挫折苦難、團隊精神等等,這些無形的卻舉足輕重的潛在課程,孩子除了有限的社團參與得以略知一二外,其他的年輕學子,我們豈可坐令逸樂盜取了他們的生命力!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Tolstoy)曾說:「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很少人想去改造自己。」改變自己,也是一種學習。
品性是一個人終生的守護神,優良的品性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能襯顯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尤其在今日屢見報載公德敗壞、守法貧血、美感蒼白的社會,我們更要教學生自制,教他們習慣於在一個正直及明理義的意志下,控制自己的情欲、偏見及其他不良習性,這樣子,便等於已從他們未來的生活中減少了災難,並且也為社會減少了罪惡!──《與山同行》,p160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
教育是一種早期的習慣,目的在於使學生能以不同方式繼續教育自己。教育的目的也應當教學生如何思考及落實於行動上,而非思考些什麼;應該為增進他們心智的成熟,使學生們能勇於判斷、勇於負責、勇於承擔,而不是將書本上別人思考的內容,當成是學生記憶背誦的負擔;也不應是知識的儲藏室,而應是自立自主,不會隨便出賣自己靈魂的人。更不可因專業訓練的格子化學習及社會價值觀的混淆,讓年輕的學生變成投機取巧又模稜兩可的人。只有具有堅定的品性,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什麼想要和利用什麼來實現意志的人,只有像這樣的學生,才能培育出具有堅決的、精力充沛的和不斷尋求突破、超越的人格特質。年輕人心中信念的琴弦會因意志的堅持而強韌,生命就會彈出響亮動人的音符。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憑著信念發現了新大陸,絕不是完全靠航海圖的,是故,我們的學生只要知道上那兒去,也知道該怎麼去,並且又擁有行動、意志、鬥志、耐力與操守、道德勇氣、超越自己的信念、膽識等特質,只要他一出發,全世界都會為他歡迎、讓路!
除非我們將由書本得來的智慧經驗變成行動,否則書籍可能只是廢紙。學習是一種充滿了思想的勞動。而意志是所有高貴行為藉以滋長的胚種。希臘哲人柏拉圖(Plato)一言指出:「意志不純正,則學識足以為危害。」是故,意志若薄弱,誘惑就登門;意志有如梯子,其他美德全靠它爬上去。而所有美德大部分都包含在良好及實踐的習慣中,學生的人格教育。坦白說,不但無法速成也不可能在市場購買,必須由他們孜孜不倦地努力去追求。弔詭的是:美德皆有難題,但這正是給學生們最大的思考空間及成長機會。以運動為例,每一次的練習,就是在面對意志力、耐力、心理能量、挫折忍受度……等考驗,而我們的身心才能更加強化。如果倫理道德等品性的議題可以輕鬆應付,就如同運動般,我們如何鍛鍊體能呢?只要美德層面涉及兩難,且難度愈高,愈能淨化、昇華我們自己,在這個問題上,師生是沒有差異的。──《與山同行》,p161~162
走 走 走走走,我們一同去爬山~
【編按:看到這裡想必很多父母又開始焦慮,那麼應該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環視這一代的年輕學子,草莓族的隱憂:缺乏敬業精神、自我意識強、服從性低、體力差、不願從基層做起、EQ能力欠缺、守法概念模糊等等的批評,正給我們一次正視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機會。必須指出:討論人品美德,我們就愈看得見或更清楚什麼是人品美德,問題是:最困難的層面,並不是經討論後,決定什麼事是正當的、合乎道德良知的,而是做出正當的行動。我們的學生如何從善意中得到行動力?美德的省思或許可以有一清晰且可能正確的方針,但如何為我們年輕學子提供任何具指導方針的正當行動?有沒有真正讓學生可以浴著燦爛的陽光出發,背著信念穩健行走,在鼓滿風的征衣下,一面深耕價值,一面創造回憶又可助他成長的活動?有的,而且是有效的,那就是:心靈的深戲與意志的探險──登山。
登山不是啟程去旅行而已,而是去探討生命、意義、存在、心靈等內在的聲音。其價值不僅有超越自我的苦行、實踐完成自我控制、體現永恆、成就個體神聖性的行動,尚有從中獲得某種精神的淨化或轉移,並觸及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的真諦,這是一場真正的旅行。這也是年輕人最好的成人禮。──《與山同行》,p161~162
本文節錄自《與山同行》,原作者林金龍
編輯、整理/盧羿珊
延伸閱讀
虎爸虎媽照過來:中西合璧的孩子如何教養?
孩子用大量紅色塗鴉就是有暴力傾向?8個色相分析教你看懂孩子在想什麼
向歷史人物學孝順
為什麼理當天真活潑的孩子會用黑色筆來畫畫?──看懂孩子心裡的祕密,專訪黃俊芳
秀威與兒童文學相關的專區
兒童文學:追尋心中永遠的小王子
秀威與兒童教育相關的專區
【教養專題】
分享: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2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