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系列動畫主唱和田光司去世 致那個陪我們長大的美好時光

Top

5、6年級回憶中的經典主題曲

首頁圖來源:MichaelGaida 

1960年台灣電視公司的開播,開啟了台灣影像時代的契機,接著在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也開播,兩年後中華電視公司加入,形成俗稱的三台時代,那年代裡電視是少有的昂貴家電,中午及傍晚熱門節目的時段,吸引著左鄰右舍一起收看電視節目,1968年電視轉播美國登陸月球的新聞更是國際的焦點。電視螢幕由黑白轉變成彩色之際,也讓我的童年鍍上了色彩,當時三台輪播著卡通,例如《科學小飛俠》、《小天使》、《凡爾賽玫瑰》等,形成小學生們共同的溫馨回憶,每天放學後玩樂之餘,感應開播時間比鬧鐘還準時,卡通成了傍晚返家吃飯的催號角。


卡通,值得人懷舊的,往往是勵志且溫馨的題材,如《萬里尋母》、《小蜜蜂》,不乏描寫孤兒題材的故事,如《小英的故事》的主角小英,《小甜甜》裡的小甜甜、《海王子》本人、《龍龍與忠狗》的龍龍,孤兒被人收養或是投靠親人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孤兒身處孤單之境,常有寵物相伴,例如小英的驢子小皮、小狗小黃、海王子的海豚、龍龍與忠狗的小狗阿忠。


《小英的故事》是改編自法國童話作家赫克脫‧馬赫(Hector Malot)的作品,原名為Nobody's Girl,1978年日本改編繪製為卡通影集,隔年在台灣的台視播出。故事背景描述著父親是法籍資產階級、母親是印度人,父親過世後欲投靠祖父,靠著父親遺留下來的相機幫人拍照賺取旅費,朝向法國北部工業城馬羅克爾的祖父家前進,小英父親與母親的婚姻因為不同種族的婚姻不被祖父接納,這代表的是十九世紀末歐洲盛行的殖民主義心態,殖民統治者帶有性別與種族歧視的優越感,當母親病重時,她告訴小英:「爺爺或許很冷漠,但妳一定要相信,當爺爺發現妳是個乖女孩時,一定會好好疼愛妳,想要別人愛妳,首先你得先去愛別人。」這是小英的故事裡發人深省的一段話語。影集裡驢子小皮、小狗小黃是一路上陪伴小英的伴侶,如片頭歌詞裡唱的「小英趕著一輛車,穿過森林渡過小河,小英帶著一隻狗,走過大街越過村落,小英急著要回家,不管山高谷深路顛簸,不怕風吹雨打行程遠,一刻不停留,小英急著要回家,勇往向前走」,小英因為牠們的陪伴而不覺得自己孤單,小英堅強、獨立的個性,一路上獲得許多人的幫助化險為夷,失明的爺爺在不認識又看不見小英的情形下,仍然能夠認同她的向上與善心,這是告訴我們:人的真心是超越種族的膚色,超越偏見,越真實的,往往是肉眼看不見的。後半段小英化名為小玲順利進入祖父經營的紡織廠工作,對於工業社會與工人階級的生活有頗多的描述,故事的結尾是告訴大家:唯有真誠足以化解階級對立,越過階級意識的表象,認識人的真正本質。


另一部關於隔代教養的溫馨卡通《小天使》,它是瑞士作家喬漢娜‧史畢利(Johanna Spyri)的作品海蒂(Heidi)系列改編的卡通,它是由日本的宮崎駿與高畑勳合作繪製成《阿爾卑斯的少女海蒂》的卡通,1977年在台灣的台視播出,海蒂更名為小蓮,故事的地點是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馬恩非特村(Maienfeld),祖父性情孤僻、不喜與人往來,直到天真的孫女小蓮與他一起生活後,逐漸改變了自己,開始主動關懷他人。山居的歲月裡,祖孫的隔代教養,培養了孫女小蓮自立更生的能力,她的祖父不善於表達情感,默默地為她建造了閣樓上的小房,閣樓樸實且克難,稻草堆疊起的床墊,小蓮跪坐於床上,由閣樓小窗往望看,我們藉由她極高的視野望見了整個阿爾卑斯山美景。祖父的屋舍旁有一棵小蓮環抱不動的大樹,小蓮在樹蔭下仰望著,枝椏於風間呢喃著。小蓮認識了牧羊人,與羊群、動物產生了有趣的互動,整部卡通影片洋溢著溫馨感人的氛圍,台灣孩童藉由《小天使》建立起瑞士人及阿爾卑斯山的印象,這影象不是來自地理教科書,來自於卡通。歌詞這麼寫著:
 

高山上的小木屋 住著一個小女孩
她是一個小天使 美麗又可愛
 
她有一個好朋友 卻是一隻小山羊
 
每天都在一起玩 生活真舒暢
 
小天使她最善良 不怕風大和雨狂
 
愛護所有小動物 勇敢又堅強
 
牧場上的百花香 春去秋來換新裝
小天使她忙又忙 珍惜好時光


《小天使》影集裡小蓮與祖父相依的山居生活,投射出幼年的我,當時父母無暇照顧我,將我寄居於鄉下外婆家的生活背景十分相似,後來有機會與許多人談起這部卡通,許多觀影者咸認為小蓮的角色很像她,卡通人物的魅力在於讓許多人認同那角色,幻化成自己。


多年後,很自然地遺忘了這些陪我長大的卡通人物,某年暑假原本計畫去去阿爾卑斯山搭臥車旅行,因歐元上漲導致旅費過高未能成行,我不曾細想為什麼想去阿爾卑斯山?直到在電視上看到重播的卡通《小天使》,喔!一切都有了答案。我內心的小天使還在,她是我喜愛大自然,喜愛山居生活,以及我對慈祥的長輩總有份親切感的開始。


我相信這些卡通漫畫人物,有時會跳出來和我對話,當年小蓮祖父的化身──外婆還健在時,耳背得嚴重,有時在家族聚餐時,她總會靜靜看我一會,好像想和我聊聊,那片刻,我知道不管是否我已是中年了?我仍是她心目中的小天使,我自己的小蓮。


另一部感人的卡通《萬里尋母》,是改編自作家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愛的教育》一書,九歲的義大利小孩馬可尋找遠赴他國幫傭卻失聯的母親,1976年改編製成動畫,1977年於台灣的華視播出。親情與友情是這部卡通歌頌的人性光輝,《萬里尋母》片頭歌詞這麼唱著:
 

我要你媽媽 我想你媽媽
 
你在那好遠好遠的地方
 
可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你 媽媽
 
不管海多大 不管路多長
 
媽媽不管你在何方
 
不怕烈日曬 不怕風砂狂
 
媽媽不管你在何方
 
我要你媽媽 我想你媽媽
 
你在那好遠好遠的地方
 
可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你 媽媽 
 

詞曲的作者是台灣音樂家汪石泉,他寫過許多著名的兒童歌曲,例如《無敵鐵金剛》、《小蜜蜂》、《小天使》、《北海小英雄》、《萬里尋母》等。據汪石泉表示這些的歌曲是鼓勵小朋友要有向上的心,慢慢去體會孝順與愛國的重要。另一部昆蟲版尋母的故事《小蜜蜂》,它是當時卡通裡少數不以人物為故事主角的卡通,它透過擬人法描寫昆蟲的生態,1975年於台灣華視播出後,又於1980年及1985年重播,十分吸引小朋友觀賞。循著小蜜蜂尋找母親的過程,帶領著我們探索大自然,歷經了其他昆蟲的攻擊,以及險惡、有毒的植物,每當小蜜蜂思念女王時,牠望著澄黃的滿月,月亮裡浮現出了女王的形像──大眼、頭戴皇冠,那影像成了我們記憶裡的經典畫面,小蜜蜂想像著慈母的造型,面對不可知的未來興起了無限的勇氣,作者吉田龍夫還曾參與著名卡通《科學小飛俠》的繪製工作。


台灣重播次數最多的卡通是《小甜甜》(Candy),它是1975年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優美子和作家水木杏子合力完成的作品,1979年於台灣台視播出,1979以後的十年間,台灣重播了6次,小甜甜長滿雀斑、大眼的甜美形象,有著滿頭的金色捲髮,加上淘氣的個性,使得故事生動有趣,深受大家的喜愛,如歌詞所寫的「從小生長在孤兒院,還有許多小朋友,相親相愛又相憐……每一個孩子都勇敢,每一個孩子都樂觀」的生活,她在山坡上小甜甜遇見了王子形象的阿力巴,阿力巴鼓勵陷入低潮的小甜甜說:「不要哭,你笑的時候比哭的時候好看多了」,在劇情裡小甜甜先後與安東尼以及陶斯相遇,進而相戀,發展出深刻的愛情。安東尼參加獵狐大賽時意外身亡,我們與小甜甜一同為安東尼的死亡而難過,小甜甜也因此遠赴異國求學,之後結識了陶斯。這是卡通教會孩童的我們死亡的可能面貌,小甜甜與陶斯無疾而終的戀情教會了我們人生可能的荒繆,無法逃避,只能接受。


還有一些著名的卡通,例如改編世界名著《龍龍與忠狗》(A Dog of Flanders)故事是發生在19世紀的比利時,《天方夜譚》則是1977年在台灣的中視播出,《湯姆歷險記》是1980在日本繪製完成,隔年中視播出,《北海小英雄》的故事是改編德國作家努勒‧強森(Runer Jonsson)於1963年出版《維京海盜小威》的故事書,1978年於台灣台視播出,故事發生在北歐的布蘭村,一群維京海盜旅行與冒易的探險故事,船長父親黑龍靠著聰明的兒子小威總是能夠化險為夷,故事輕鬆有趣,機智的小威如同現今的卡通《名偵探柯南》的主角柯南和《一休和尚》的一休一樣聰明。現代版的海盜故事,著名的有《海賊王》,它是由漫畫改製為動畫,海盜當道的時代裡,一群海盜強奪寶藏的冒險過程,想證明誰能當上海盜之王,搶奪過程裡結交了友誼,體認到能在海上生存的人才是擁有真正的實力,而真正的海盜不是在於征服海洋、找到寶藏,而是擁有自由與友情,這是告訴我們唯有「好的卡通與生活產生關係,才能讓人反省與懷念」。


另一部關於海洋傳說的卡通《海王子》,它是出自於著名漫畫家手塚治虫之手,1969年在日本連載長達兩年,1972年富野喜幸繪製成卡通,1978年於台灣的中視播出,慘遭滅族身份的海王子擁有一頭的綠髮,白色海豚(露卡)是他的朋友,當他得知自己是托里頓族被普西頓族滅族的身世時,興起復仇與保衛自己種族的使命,粉紅色的水母是海底的通訊員,當牠發現海王子的蹤跡,牠會輕敲深海的底岩通風報信,透過一個個水母傳遞海王子的下落,促使普西頓族發動攻擊,海王子如同科學小飛俠一般以小搏大,奮戰不休,透過故事的發展,手塚治虫藉由海王子為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感到悲傷之餘,提問戰役的意義在哪?《海王子》延續了手塚一貫的生命關懷主題,站在人文的角度去質疑文明發展的弊病,這弊病促使他提出熱愛生命、反對危及生命存在的事物如戰爭,這主題下手塚繪製了《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怪醫黑傑克》、《寶馬王子》、《三眼神童》等漫畫,尤其是1952年繪製的《原子小金剛》被日本動漫畫界喻為重要的里程碑。


Top

小時候絕對人手一個的吉普力玩偶

台灣人普遍喜愛玩偶,起因於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趨勢下,強調創意、減壓有趣的休閒生活,許多年輕人自製玩偶等產品,強化自身產品的特色,加入創意/藝術市集,在宣傳包裝下逐漸形成氣候,許多業餘玩家成為專業的玩偶設計家。當這股創意風遇到臺灣選舉文化時,便產生出層出不窮的創意,如2000年總統大選時推出扁帽便是文化產業的創意產品,這創意產品是搭選舉的順風車,選舉熱潮一過,便銷聲匿跡。行銷與包裝文化形象最經典的,莫過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暢銷的磁貼翠玉白菜勝過瑾妃、蘇軾、宋徽宗等有趣的「宮」仔小玩偶,顯見大部份的人認同翠玉白菜之於故宮的象徵意義。也可以看出台灣人是傾向於喜愛隱含、轉化的意象,而不是直接的形象。


90年代以後,隨著戲劇、電影、卡通等文化創業傳到臺灣,哈東洋風逐漸興起,日本的玩偶,十分講究細節、設計家的個人特色強烈,帶有日本民族特色。近年來動畫家宮崎駿的效應十分熱門,加上宮崎駿有座迪士尼等級的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館內可玩、可遊的氛圍,讓人對他的玩偶造型愛不釋手。宮崎駿堅持保有手工繪製的動畫模式,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表示,以宮崎駿的影片《崖上的波妞》來說,一百分鐘內使用了約十七萬張手繪作品,平均每秒二十八張。在電腦動畫當道的時代裡,對手工繪製的堅持,使得年輕人不一定願意加入手工繪製的行列,突顯出他的工作室人員年齡層老化,也因此讓他的作品與迪士尼採取電腦動畫製作方式有了區隔,因為手繪加上嚴謹的態度,通常宮崎駿迷須要期待很久,才會等到新作,一推出便立刻暢銷。


宮崎駿早期的影片描繪日本的恬適生活,有種溫暖的感人力量,如《龍貓》,近幾年的影片都會放入戰爭毀滅、生態浩劫的場景,如《霍爾的移動城堡》這部片,它代表的是歷經二次大戰後日本人對於戰爭的反省與集體意識,象徵著戰後重生的日本。宮崎駿認為《崖上的波妞》是談人與人之間信守承諾的重要,我卻認為這部片傳達出日本人重實踐的生活態度,女主角波妞是人魚造型、闊臉、短髮俏皮的小女孩,她不是安徒生故事裡人魚公主的典型美麗,平凡、普通如同一般孩兒,讓許多玩偶迷認同女主角很像她自己。這份愛戀玩偶的心態,更甚者會植入自我身份的認同,這就是臺灣流行偶像扮演同人活動的由來。這活動常常搭配著動漫畫書展出現,幾乎每年台北世貿館會舉辦動漫畫書展及玩偶真人扮演的活動,這是一股玩偶帶動起的流行文化。


玩偶之所以流行,不止是因為創意精神當道,少子化的趨勢,玩偶可以滿足人性中渴望陪伴的情感,讓玩偶藏家跨越年齡層從成人到小孩,商家開始推出成組的玩偶,購買商品搭配集點數、贈送玩偶之類的商業活動,藏家搜集了一隻,便想收集一組,收集了一組便想收集第二代玩偶造型,在收集玩偶的過程裡,滿足了藏家的收藏癖,也讓商家有了銷售佳績。這是玩偶根植於生活,令人著迷之處。我們每個人都(曾)擁有超人/洋娃娃,夢想如超人般強壯想拯救地球,或是如洋娃娃般美麗是位公主,其實,我們的潛意識裡或多或少都將玩偶投射在自己身上。如今,在這些推陳出新的玩偶造型裏,我勾起自己與玩偶相遇的記憶,玩偶填滿了我的記憶卡容量,藉由玩偶我也窺見了一個正在改變的微型世界。


Top

兒童國度的不敗帝王:迪士尼

華德‧迪斯耐(Walt Disnep)是一位有趣的文化創意先驅者,他讓全世界的孩童擁有了一個遙遠的夢想,將前往迪士尼樂園視為童年的樂土。


華德‧迪斯耐的女兒黛安為其父作傳,在吾少也賤的青年時期,華德不是現在的華德,是多做鄙事的報童、雜工,學過短期的漫畫與插畫訓練,華德主動積極的個性,使他的商業美術事業逐漸朝向專業化發展,他成立美術部,延攬各公司商業美術的案子,1920年開始接觸廣告影片的製播,學得一些動畫基礎理論,盡可能地朝向視覺擬真的卡通效果去改進,並嘗試使用新的手法帶來實驗性的影片,例如讓在攝影機前,讓片尾的美術文字暫停,使之紀錄成畫面,再連續不斷快速地播放,如此片尾的字母們將會如追趕般,聚集於畫面裡產生文字意義。如今這已是電腦繪製簡報時,字幕動畫變化效果的選項之一,他掌握了藝術的主動性。


此外,適時在商業美術裡加諸當代名人要聞與時事,以詼諧的手法,使觀影者會心一笑,這是迪士尼卡通與當時其他卡通不同之處。例如《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影片的音樂歌詞有「喝呦!喝呦!快去工作!」、「有一天王子會來到」,這些詞句在二次大戰期間產生了意義,成了當時的通俗歌曲。二次大戰期間,華德的父親參觀了他的夢想製造工廠後,產生疑問地問華德,這些影片與攝影棚之於戰爭時期有何作用?有何作用──成了他進一步思考卡通之於人類的意義,尤其是戰時,華德將唐老鴨扮演成公民先生認為好的公民應該按時納稅,用諷刺的手法表達希特勒利用孩童宣傳他對納粹的不滿。此外,他還發現幽默會使得貧困的生活會更快樂,同情會使人們情感交流,於此,卡通有了獨立的意義,不是附屬於文學或其實藝術之下的商業產物。


華德創造了三隻小豬、白雪公主與七矮人、唐老鴨、米老鼠等經典的卡通角色,其特色在於突出的個性與簡潔的造型,同時又追求畫面的流動感與擬真情境,他體會出角色的動作不須要太多的畫面便能構成連續運轉,畫面多未必是好。華德掌握了現代藝術裡的極簡形式。至於擬真則是以長期拍攝自然界的變化與動物行為,將影片讓畫員進行觀察,朝向卡通場景的立體化、動物的行為合理性上改進。「長片生命的秘密,是關於螞蟻和昆蟲世界的,他採用了一種時間緩流的技巧,看見植物奮力掙扎著,抓住東西向上朝太陽爬,幾乎就如同他們是人類一樣,」戴安說「大體來說,他(華德)的信念是基於經驗,而不是書本中得來的,他曾閱讀了很多歷史典籍,但骨子裡他仍然是個鄉村的孩子,他已磨勵出他自己的哲學。」。


另一方面華德改進故事的敘事性節奏,在用語上力求生動淺白,故事裡適時添加笑點。黛安提及卡通裡穿上水手服的唐老鴨,是因為鴨子天性喜水,唐老鴨有人的情緒與壞脾氣,同時唐老鴨是米老鼠的伙伴,兩人搭配得宜,某次卡通裡米老鼠擔任業餘表演會的司儀,他宣布唐老鴨上台表演,台下鼓噪噓聲不斷,唐老鴨的壞脾氣來了,鴨子呱呱的叫聲「如同一個破裂的空襲警報器」。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與七矮人》,據華德本人表示此片是希望人類要不斷地付出同情心,關懷他人,當時著名的電影《亂世佳人》、《灰姑娘》(Cind-erella)影片也有類似的出發點,人同此心、此理之心,華德在劇情加諸反派的巫婆與完美的國王,增加了故事的立體感,華德說「一個人需要一組新問題,來把他的意念從舊的問題中拉拔出去,對我來說,計算角度和怎樣來做一個接頭處的榫眼,都是令人心情輕鬆的事」


華德的女兒黛安在為其父寫傳時,曾提及華德曾受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書《頑童流浪記》影響,曾與友人計畫籌錢買舟,到密西西比河泛舟而下的冒險旅程,雖未成功,日後黛安在迪士尼樂園裡看見泛舟的設施時,總會想起父親華德這夢想,他讓我們體認到夢想不會隨著年齡的老去而消失,會轉化成其他的形式來完成。


華德以導演之姿創立了許多經典卡通,如米老鼠般充滿活力的眼神及尖臉,誇張的動物表情,傳達出細膩的情感。迪士尼公司以故事牌(Story Board)按情節畫出情節的畫面,排列張貼出來,如此可以掌握意念中的草圖與影片的完整度,適時撤換及調動順序,甚至彌補不足之處,這已成媒體工作的標準流程。隨著資訊與交通的發達,迪士尼樂園在各國已有許多分館,現在去迪士尼樂園不再遙不可及,它仍舊是許多成年人與孩童的夢想實踐地,迪士尼與時共進的動力成就它永遠是經典的魅力。


Top

用動畫造夢的皮克斯

70年代美國一群喜愛創造夢想的電腦科學家及動畫家,由校園內的車庫組成工作室開始,他們為了研究動畫,往後的日子裡,不斷地在電腦硬體上擴充、升級,為的是使電腦圖象更接近於視覺的再現,這群專家專注於解決技術性的問題,直到1977年他們播放了首部為兒童製作的動畫《大號托比》(Tubby The Tuba),故事過於沉悶乏味,反應很差,甚至這部動畫師還激動表示他浪費了他的兩年生命在上面,他們才體認到忽略了人文與藝術的部份,就是影片值得人一看再看的原因,直到他們與迪士尼合作,動畫才有了更深的意涵。


皮克斯(The Pixar)動畫的技術取代了老式動畫,它解決了早期動畫會定格或斷續的視覺問題,在一切合理之上虛擬影像,我一直以為手繪動畫曠日廢時,不符合現代精神,2009年8月看過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皮克斯20年動畫展」,才明白要克服電腦圖象技術性層面的問題,時間上一樣曠日廢時,只不過電腦動畫會比手繪本更逼近現實世界。網路廣為流傳皮克斯製作的「頑皮跳跳燈」短片,在極短的時間裡,將無臉的檯燈傳達出情緒,大小檯燈的跳躍此起彼落,有著細膩的思考,極為明確且動人,就在那幾秒裡。這影片告訴我們的是:動畫世界裡有比追求視覺寫實更重要的東西,就是情緒/情感的傳達。


支持下去這些夢想家實踐夢想的是賈伯斯(Steve Jobs),1986年當時的賈伯斯剛被蘋果電腦公司開除,歷經了人生的低潮,賈伯斯買下了皮克斯,因為他相信圖像電腦會由少數人先使用,並且走向大眾,屬於全人類,如同他待過的蘋果電腦一樣,他信仰這項鐵律。賈伯斯給每位員工一定的股份,他一定沒想到往後的5年連續的赤字,債務高築,1990年一年就虧損了830萬美元,1991年他收回員工的股份,有條件的支持公司,同一年皮克斯與迪士尼開始合作製作玩具總動員影片,財務條款十分嚴苛,包括影片製造權、刪改權屬迪士尼,如果票房不賣座迪士尼有權「在任何時候放棄這部影片」,皮克斯盡了全力製作此片,並視為一項里程碑──開啟了動畫說故事的模式。


《玩具總動員》(1995)故事是由玩具的角度來看它們的主人,孩童Andy在生日時擁有了新玩具──最炫的機器人巴斯光年(Buzz),一身太空造型的巴斯光年相信自己是拯救地球的太空戰警,口號是「飛向宇宙、浩瀚無垠」。而脖間圍領巾、著牛仔裝的舊玩具胡迪(Woody)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他說「有個小孩子認為你是最棒的,那可不是因為你是什麼機器人,而是因為你是他的玩具。」


當巴斯光年與胡迪走失時,他們想起他們之於Andy的重要與歸屬,玩具們發揮團隊力量回到小主人Andy的身邊。這是該部影片一切情感的基礎──人與玩具的相生相依情感。當胡迪看見Andy高興地擁有新玩具(巴斯光年)時,牛仔胡迪落寞地翻起自己的靴底,看到了Andy's褪色的字樣,一種曾經的感受油然升起,兩樣玩具相互妒嫉、爭寵與較勁,直到他們體認到他們都是陪伴Andy重要的角色,不須要在乎彼此在Andy心中的地位,因為Andy會長大、會有新的玩具/朋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巴斯光年,也曾經是胡迪。


這故事是由一群心中住著小孩的成年人創造出來的,這些成年人即使已經雞皮鶴髮還是擁有孩童般的天真。1995年出品的《玩具總動員》於今來看有許多待改進的空間與影像技術,但是皮克斯抓住了人類最可貴的情感經驗,那就是陪伴,陪伴Andy勝過自己是巴斯光年、還是胡迪,玩具的價值在此,人的某種價值也在此。


本文節錄自《流動的視覺記憶》

延伸閱讀
女生愛女生?台日小說漫畫中的百合文化

對這篇文章有興趣的人也會喜歡
9789862216644_01.jpg 9789865729608_01.jpg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6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