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材的分類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中,依文體分為三字經體、千字文體、韻對類、詩歌類、尺牘類、雜字類,事實上還有成果較少的文言文類。這些文體,每樣都有前作可循,無一不是繼承漢文蒙書的傳統而來。
《三字經》因其句子短、有押韻、易背誦的優點,在內容和形式都受到後人認同,仿傚者眾,內容大多淺顯易懂,以幼童或學生為預設讀者;如《時勢三字編》在鹿港一帶私塾使用,《臺灣三字經》亦有當作學生教本的紀錄。戰後有許多三字經體的作品,則看中其適合作為宣傳口號的特徵,編寫為《反共三字經》、《三民主義三字經》等,以改造思想之用。
嚴格的千字文體蒙書,必須符合句法整齊、語末押韻、用字不重複、遣詞典雅等特徵。因此千字文體蒙書的編撰難度極高,在這種種限制之下,仍有《常用字歌訣》等佳作在臺產生,尤其《千家姓》、《成文新百家姓》把用字更限定在姓氏之中,難度更高一籌。由於漢文成語多為四字,千字文體書寫時,常援用成語,成為內文的一部分,亦添增些許典故,相得益彰。
對仗是漢文最獨特的美學,並牽涉到漢字的聲調和詞性等學問,因此漢人自古便將對仗視為作詩學文的基礎功夫。若對仗能和押韻融合,二種文學技法結為「韻對」,堪稱漢文結構美學的頂點。高明的韻對類蒙書,不僅只是教材,更是值得吟詠低迴的美文錦章。臺人自撰的韻對蒙書有《新撰仄韻聲律啟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成語集對》,對類教材有《新撰對類》等,與古人的啟蒙教材相比,毫不遜色。
漢民族堪稱是詩歌的民族,不只是自我抒發情感,在文藝界中交際應酬一樣要以詩交流。在臺產生的詩歌類蒙書,有以詩歌為載體,以作宣傳政策、指導學科、弘揚教化者,如〈訓蒙集格言〉、《皇民奉公經》、《文化傳承詩集》;《鐵道全線行吟集》、《文化傳承詩集》內文則嚴守絕句格式,以作詩文初學者教本。
尺牘為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是應用文類的代表。內容謙卑委婉,書信結構井然,《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新編士農工商手抄利便來往書信不求人》、《和漢寫信不求人》、《新體白話商業書信前編》的文言尺牘部份,亦皆繼承了傳統尺牘的書寫方式。
雜字類蒙書雖然文字較為白話,語多俚俗,然而也有不滿於只是名詞堆疊的佳作。如《千金譜》以閩南語口語音押韻,句子長短不一,念來則韻律自由、節奏活潑,自成天籟;加上約略有故事成份貫串全文,敘述某農村的大戶人家子弟出外經商,最後回鄉過年的情境,讓讀者背誦時較有條理順序,並且引起學習興趣,堪稱雜字中最富文學性質者。
啟蒙教材圖片大觀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
有沒有人光靠年輕時,初試啼聲寫的一本書,就足以成為代表作,甚至傳世?有的,就是王石鵬的《臺灣三字經》。當他還是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生時,就決心著手撰寫一本「臺灣學」的兒童教材,於是趁著服喪期間,爬梳學者資料,仿三字經體裁編成《臺灣三字經》,成為百年來最重要的臺灣自編傳統童蒙教材,1900年編寫,其時他只有二十四歲,1904年初版。
張淑子:《男女適用和漢寫信不求人》
現代許多學者研究早期的私塾教育,經常忽略了「尺牘」教材這一部份。所謂「尺牘」就是「書信」。其實早期在私塾,除了背誦經典教材,還得研讀尺牘書信,甚至也要達到能默念的程度。尺牘教材雖然重要,但大多是互相傳抄,少有新編,更少有知名文人著手編輯尺牘教材。張淑子是唯一的例外,他在日治時代曾經擔任教師、報社編輯,甚至曾參與文壇論戰;而他也相當注重教育與漢文的傳承,一生編輯過三四種啟蒙教材,晚年回到台中故鄉開設書房教授漢學。
曾文新:《柬札手抄》
有一年夏天,我在挑書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這本小冊,封面淘氣地用了各種色彩寫下書名「柬札手抄 曾啟銘」。後來一查,這個淘氣的曾啟銘,就是戰後在傳統詩界成為一方領袖的曾文新。曾文新編輯的《臺灣新生報》〈新生詩苑〉專欄,除了刊載詩作,也刊登詩人動態,是戰後傳統文人聯絡最重要的平台。有誰看過著名詩人小時候練習寫信的習作嗎?就是這本《柬札手抄》。
簡永田:《練習對帖》
在私塾教育中,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塾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背誦」,除此之外就是學生的「習寫」與塾師的「批閱」了。從這本《練習對帖》抄本,我們得以看出一些端倪:塾師先以紅筆寫出上聯,學生再以黑筆對出下聯,塾師再以紅筆批改。如此一來一往,對句的長度與難度增加,可以看出學生的進步。抄本最後是學生個人的詩鈔,證明在傳統語文教育中,先學對仗,再學寫詩。
佚名:《千金譜》
臺灣早期在民間讀過幾本書的人,大抵是從「三百千」入門,也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而有一本書,在臺灣民間的重要性,甚至不遜於「三百千」之下,就是《千金譜》。《千金譜》自清代以來,一直是臺灣民間最實用的識字基礎教材,無數台灣人在朗誦「字是隨身寶,財是國家珍」的過程中,習得基本的記帳、經商知識,成為日後養家活口的本領。圖中這本咸豐壬子年(1852)臺南松雲軒出版的《千金譜》,是迄今出土最早的版本。
李開章:《四言雜字》
研究客家早期教育的學者,絕對不可能放過《四言雜字》。若說《千金譜》雜字在
臺灣民間的地位不下《三字經》,那麼《四言雜字》就是臺灣客家人的《千字文》
了。只可惜歷來研究選編《四言雜字》的學者,取得的文本其實並非初版,追根究
底,都是1922年李開章改寫過的版本。李開章是史上第一位將清代手抄流傳之《四
言雜字》印刷為鉛字的人,他也將原版有關械鬥、清朝官制的描述刪去,並把原本
「輔導級」的內文改寫為「普及版」流傳至今,影響甚大。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7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