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錢謙益在文學界有「詩壇李杜」之稱,其文學造詣極高。他在崇禎十四年娶名妓柳如是為妾,當時他年已五十九歲,而柳如是尚只二十四歲,老夫豔妾,這一段錢柳姻緣,極為人所歆羨。三百年來,錢謙益與柳如是的故事雖然仍流傳不衰,故事的內容卻已逐漸變質,馴至真相不明。原因是記述這些故事的稗官野史或者因展轉聽聞而訛傳失實,或者出於原作者的有意捏造謗言,以為誣衊。在這種情形之下,錢柳姻緣的真實情形終於逐漸不能為人所充分了解,甚至對錢謙益柳如是二人的行為性格等等,也不能有清楚明白的認識。假如說,三百年前的錢柳姻緣,也不過是近世以來的名女人嫁與大人物之類,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之處,那末,錢謙益與柳如是的故事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值得研究了解的地方。問題是柳如是並非時下一般之所謂名女人,錢謙益也不是有財無學的大老倌,他們的戀愛事蹟,便大有可談之處了。更何況柳如是的文才絕世而性格豪邁倜戃,烈烈有丈夫之風,對於如此這般的一個絕世奇女子,亦更不可以等閒視之也。
柳如是在崇禎五年時由吳江周家流落江湖,在雲間為妓,由此而至崇禎十年,她在松江與雲間名士陳子龍、宋徵璧、李待問、李雯等人詩酒流連,其間經過,都可以在柳如是和以上諸人的詩作中看得出來。到了崇禎十三年十一月,柳如是由松江來到常熟的半野堂與錢謙益相會,第二年正月間,柳如是就正式下嫁錢謙益,稱為柳夫人,這一段經過,也有牧齋有學集及東山酬和集中的詩什可查。剩下來的問題,是在崇禎十一年陳子龍離開松江以後,到崇禎十三年十一月柳如是與錢謙益建立關係之前的這一段時間內,柳如是的行止動態如何?以及她在這些時間內都做了一些什麼事?由於文獻缺略,柳如是在這一段時間內的生活史,最不能了解。勉強可以使人得到一些大概觀念的,只是她在崇禎十一、十二兩年間與汪然明之間的往來尺牘,可以讓我們知道,她曾在這段時間內往來松江、嘉定、蘇州、杭州等地,為擇偶之事往來奔波,最後終於決定下嫁於錢謙益。柳如是往來松江、嘉定、蘇州、杭州各地,在杭州方面的居停主人便是汪然明。此人是杭州的富翁,在西湖邊有一座橫山別墅,還有自置的大型遊船多艘,名之曰「不繋園」,豪華侈麗,極有氣派。他自己所鍾情的是另一個吳中名妓林天素。柳如是與林天素交好,與汪然明也熟識,到杭州來時,便住在汪然明的橫山別墅中。由於柳如是的聲名太盛,遊屐所到之處,訪客如雲,幾於戶限為穿。在她寫給汪然明的信件中,可以使我們知道,汪然明對於她的擇偶一事,幫助很大,而她所選擇的條件也很多,一是必須有文才,二是必須有地位,三是必須有錢。能夠合乎這三項條件的人不多,所以往來跋涉,極費周章。看柳如是流露在這些尺牘中的苦經,很值得人的憐憫同情。看柳如是表現在這些尺牘中的文采與才華,又不能不使人對她表示極大的欽敬與景仰。
柳如是寫給汪然明的尺牘共計三十一通,在崇禎十三年年底由汪然明為之結集刊刻,其前有林天素之序言。中云:
余昔寄跡西湖,每見然明拾翠芳隄,偎紅畫舫,徜徉山水間,儼然黃衫豪客。時唱和有女史纖郎,人多艷之。再十年,佘歸三山,然明寄視畫卷,知西泠結伴,有畫中人楊雲友,人多妬之。今復出懷中一瓣香,以柳如是尺牘寄佘索敘。琅琅數千言,豔過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
柳如是的尺牘,被林天素稱為「豔過六朝」而「情深班蔡」,似乎並非過譽之辭。試將原作取來衡量一番,便可知其文字之妙。如尺牘第七通云:
鵑聲雨夢,遂若與先生為隔世遊矣。至歸途黯瑟,惟有輕浪萍花與斷魂楊柳耳。回想先生種種深情,應如銅臺高揭,漢水西流,豈止桃花千尺也?但離別微茫,非若麻姑方平,則為劉阮重來耳。秋間之約,尚懷渺渺,所望於先生維持之矣。便羽便當續及。昔人相思字,每付之斷鴻聲裡,弟於先生,亦正如是。書次惘然。
前引宋徵璧秋塘曲序,已說柳如是「感慨激昂」,無閨房女子之習氣。今由尺牘中的稱呼看來,以女人而自稱為「弟」,可見她未嘗以女人自居之心態一斑。即此二點,已可看出當時人之詆諆柳如是為「風流放誕」,未始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此信中的遣詞用典,風味雋永,確實如林天素所說,有「艷過六朝」的光景,含英咀華,回味不盡。又,尺牘第四通云:
接教並諸台貺,始知昨宵春去矣。天涯蕩子,關心殊甚。紫燕春泥,落花猶重,未知尚有殷勤啟金屋者否?感甚,感甚!劉晉翁雲霄之誼,使人一往情深,應是江郎所謂神交者耶?某翁願作交甫,正恐弟仍是濯纓人耳。一笑。
此信中說的「昨宵春去」,大概意指汪然明此番為柳如是所物色的擇偶對象,已因意見不諧而作罷,因此柳如是以「天涯蕩子」自比,說明她對此事「關心殊甚」。這大概不會是謙抑,而是實際情形如此。於是她以宋詞中「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的出典,改寫為「紫燕春泥,落花猶重」,所以表示其自傷遲暮之感,文字雖美,意殊酸楚。由於有這種傷感之情,下文「未知尚有殷勤啟金屋者否」之問,自為當然,雖其情迫切,文字上卻毫無寒傖可憐之狀。「劉晉翁」即劉晉卿,名同升,乃是崇禎十年的新科狀元,中狀元時年已五十一歲,有資格被稱為「劉晉翁」了。味文意,似乎劉晉卿頗有垂青之意,並託汪然明向柳如是示意,但柳如是對之殊為落落,所謂「使人一往情深」也者,無非只是泛泛的浮辭。至於願作「交甫」的某翁究是何人,抑即便是劉晉翁其人,殊難確定。「交甫」乃是古人之名,典出韓詩內傳,「鄭交甫遵彼漢皐臺下,遇二神女,向神女請玉珮,神女予之」的故事。用在這裡,便是以漢皐之神女自比,而以向神女請玉珮的鄭交甫比喻有意結交「某翁」。「濯纓」二字,則是借用楚辭中的漁父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其意不過借用這些典故來表示她的拒絕態度。不過,這封信中所談到雖然只是一些庸俗平凡的媒妁關係,一經改用這種典故來巧妙地表達,便使全信充滿了蘊藉風流的美感,循誦再四,齒頰俱芬。柳如是之雅擅文辭而善於取譬古人古事,在這裡充分可見其文采風流之一斑。以此與前引的閨情詞相比,很顯然地,她所寫的文字,其內涵與意境又已邁進了一大步,更有深度,也更善於遣辭用典了。
崇禎丙子即崇禎九年,下距崇禎十三年十一月錢柳初遇,中間相距四年。在這一段長時間之內,柳如是的交遊極廣而讀書極多,其聲名早已大起。而照牧齋遺事所說,錢謙益之所以欣賞柳如是,無非因為她以一女子而能作詩,又善書法,加以色美豔而有意結交,於是遂因勢利導,而成就了兩人間的姻緣。至於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原書的作者顯然不曾細心研究過。欲知真實情形,還需要從正確可信的文獻資料中去研究探索,不可以輕信河東君傳及牧齋遺事等妄誕不實的錯誤記述。在這一方面,牧齋有學集與東山酬和集二書,應該是最可信的資料。
東山酬和集卷一,崇禎十三年庚辰仲冬十一月,柳如是初訪錢謙益於半野堂時,所奉贈的七律詩一首如次:
聲名真似漢扶風,
妙理玄規更不同。
一室茶香開澹黯,
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姻緣在,
江左風流物論雄。
今日沾沾誠御李,
東山葱嶺莫辭從。
按,此詩亦見於牧齋初學集卷十八,在「東山葱嶺莫辭從」句下,另有注云:「集名東山,取此詩句也。」原來東山酬和集的得名由來如此!既然東山酬和集之得名是由於柳如是之訪錢贈詩,當可想見此集所收之詩,都是與錢柳遇合有關人士的酬唱之作。由這些詩中可以看出,錢柳姻緣的促成因素,完全基於錢謙益對柳如是才貌風度的極度傾倒。決不需要由柳如是以色相勾引,而且柳如是亦不是善用色相誘人的女性。這其中的關係,在錢柳二人的唱和詩中有明顯的證據可尋。
上引柳如是贈錢謙益之第一詩,雖然只是普通酬應之作,但在讚譽稱頌之中,措辭極為得體,受讚者一見即知作者之才學非比尋常。其第一句「聲名真似漢扶風」,乃是借用漢代經學大師馬融的典故相稱譽。馬融是東漢扶風人,博學高才,授徒數千,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其倜儻風流及桃李滿天下,錢謙益亦差可比擬。不過,馬融所通的不過是經史之學,錢謙益則不但熟諳經史而長於詩文,且能在中國舊學之外,探索釋道二教的經典而通其要義,較馬融之才學更為博大高深。所以下接「妙理玄規更不同」之句,以表示錢謙益之聲名雖然已如東漢馬融一般地傳播海內,其學問尚高出一籌。「茶香」譽生活情調之高雅,「墨妙」則讚其詩文之精美。「竺西瓶拂姻緣在」,似指錢謙益通嘵內典而具有佛家所謂之「宿因」;「江左風流物論雄」,則是借用東晉賢相謝安的典故,推崇錢謙益為東南人物之首。「御李」之典,出於後漢書黨錮傳:「荀爽嘗就謁(李)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東山」仍指謝安,「葱嶺」與「竺西」之句相關。所以歸結全詩,文思貫通,比喻適切。錢謙益有「詩中李杜」之稱,作詩評詩,是其出色當行之事,看了這樣的詩,豈有不能分辨好壞之理。
全詩中最可注意的地方,是謝安固是東晉名宰相,其所負時譽,在當時實推為天下之重。所謂「斯人不出,如蒼生何」者,即是當時人對謝安之看重處。至於李膺,則是黨錮名士而隱負宰相之望者。錢謙益在明熹宗天啟年間便被閹黨指目為東林黨魁,因而削籍家居。及至崇禎帝即位,被推為宰相的候選人,不料忽遭溫體仁周延儒的攻擊,獲罪罷歸,從此林居養望,再沒有入閣拜相的機會。此是錢謙益一生中最為抱恨的隱痛。柳如是在這首詩中讚美他隱具東山之物望,而又以自己之造謁比擬為荀爽之謁見李膺,真可說是搔到痛癢之處,其內心之愜意,可想而知。及至錢謙益賦詩贈答之後,他自己另有贈柳之詩,題名「冬日同如是泛舟有贈」,詩云:
冰心玉色正含愁,
寒日多情照柂樓。
萬里何當乘小艇,
五湖已許辦扁舟。
每臨青鏡憎紅粉,
莫為朱顏嘆白頭。
苦愛赤欄橋畔柳,
探春仍放舊風流。
在這首「有贈」與「答贈」柳如是的詩中,錢謙益已明顯地流露出他對柳如是的愛慕之情。及至柳如是再寫下另一首「次韻奉答」之詩,錢謙益十分驚訝地發現,柳如是才思之敏,文采之美,運典之妙,取譬之深,竟不是他這個「詩中李杜」的大詩人所能企及!這一來就更加拉近了錢柳二人的感情距離,錢謙益終於心甘情願地做了柳如是的不貳之臣。這一段錢柳姻緣的佳話,因相互贈答詩什而促成,在三百年後仍有一談再談的價值。柳如是的「次韻奉答」詩如次:
誰家樂府唱無愁?
望斷浮雲西北樓。
漢珮敢同神女贈,
越歌聊感鄂君舟。
春前柳欲窺青眼,
雪裡山應想白頭。
莫為盧家怨銀漢,
年年河水向東流。
賡韻賦詩,因為必須使用原韻,以及寫作範圍須與原詩相配合之故,限制較多,往往不能有佳作,但柳如是此詩殊為不然。例如錢謙益詩內有朱顏白頭之句,寓有老少懸殊的年齡慨歎,柳如是答詩,卻以春柳雪山之意為答,在自比春柳及兼含柳姓之外,更寓有尊敬高年之意,其酬答甚為得體。神女及鄂君二典,一譬己身而一喻牧齋,不但意旨通貫,對於水濱泛舟的實際情事,尤其適合,其巧妙最不可及。結末兩句,典出梁武帝的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郎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東家王即是崔顥獻李邕詩中的「十五嫁王昌」,亦即是錢牧齋答贈柳詩中所用的原典:「但似王昌消息好,履箱擎了便相從。」錢謙益在前詩中用此典暗示探詢,柳如是在這首詩中巧妙地借用「盧家莫愁」、「河水東流」等語為答,明白地表示了心許之意。由於用典巧妙及表達自然,整首詩的情韻亦極為高雅,其文字及意境之美,超出牧齋原詩甚多。錢謙益在看了此詩之後,一方面對柳如是之以知音相許十分感動,一方面對柳如是的文采與美貌極為傾倒,終於心甘情願地成為柳如是的愛情俘虜,以能娶得柳如是這樣才貌雙全的美人為百世難逢的奇遇。錢柳姻緣在這種情形之下終於促成了。在柳如是方面,當然以為能夠嫁與錢謙益這樣有才學而有地位的人物是很適當的歸宿;在錢謙益方面,也以為能娶得柳如是這樣文采風流的美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於是錢柳姻緣,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極美的故事,在三百年後猶傳誦不衰。惟一不妙的地方,是由於傳聞訛誤之故,故事情節有很多地方都被歪曲失實了。如前引牧齋故事所記述的,即是。至於顧苓河東君傳所記述的,則更為妄誕不實了。顧傳云:
遊吳越間,以詞翰名。嘉興朱治‧為虞山宗伯稱其才,宗伯心艷之而未見也。庚辰冬,扁舟過訪宗伯,佩服妖異,神情灑落。宗伯大喜,驚魂動魄,胡天胡帝,彷彿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
這一段話,直以柳如是之於錢謙益,完全是以色相為誘惑,以致錢謙益在神魂顛倒之餘,不知不覺地墮入了柳如是所預設的陷阱。如此抹煞事實,何異蓄意造謠?柳如是在後人心目中的印象。因此也永遠只是以才貌惑人的妖姬艷女一流人物。很顯然地,這是柳如是最大的不幸,然而卻已流傳了三百年之久了。
看柳如是的詩,文字及意境如此之美,設辭取譬如此之妙,譽為當時女詩人之第一,當不為過。錢謙益評其詩作,贊為「桃花得氣美人中」,還不能算是最適當的批評。她在嫁與錢謙益之後,被錢謙益待以嫡室之禮,可以知道她在錢謙益心目中的地位極高。明朝亡國之後,錢謙益屈節降清,柳如是曾勸他為國殉節,錢謙益不能從。由此可知,錢謙益雖為東林黨的魁首,其志趣與識見其實尚不及柳如是。其後錢謙益老病而死,族中鄉紳錢朝鼎、錢曾等人覬覦錢謙益的遺產富厚,以其子錢孫愛懦弱可欺,竟羣起逼索巨貲,錢孫愛幾至破家。在這個重要時候,幸得柳如是以一死殉夫,激起了地方人士的公憤,一致要求官府嚴懲凶頑,方為錢家保全了貲產。這一段故事,知者已多,不需在此多述,所以從略。在這一故事中更可看出,柳如是之機智與志節,確有過人之處,並非只是以言詞慷慨,行事豪邁,而被稱為「有丈夫氣」而已。
桃花扇與長生殿,是清人戲劇創作中的兩大名著。長生殿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桃花扇寫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人人知道。那是因為在長生殿這部戲劇之外,還有白居易的長恨歌傳述其故事,所以即使長生殿早已輟演了一個世紀之後,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戀愛故事,還是人人所熟悉的。至於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戀愛故事就不同了。則是因為在桃花扇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小說詩歌之類為之傳述流播,一旦古老的戲劇為時代所淘汰之後,戲劇所描寫的故事也就逐漸為人所遺忘了。這是桃花扇的不幸,也是李香君的不幸。對於一個深明大義而深切關懷國家民族興亡的青樓妓女如李香君者,似乎不應該讓她的生平事蹟在歷史上消失不見,所以應該把她搬出來作一介紹。
李香君的傳記資料,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有侯方域為她所寫的一篇傳記,以及余懷寫在板橋雜記中的兩段有關紀錄;而侯方域所寫的李香君傳記,還只是有前半而無後半的。即使如此,亦已可以證明桃花扇中的錯誤不少。先抄一段李香君的傳記於後,以便研究比較。侯方域所撰壯悔堂集卷五「李姬傳」云:
李姬者,名香,母曰貞麗。貞麗有俠氣,嘗一夜博輸千金立盡。所交接皆當世豪傑,尤與陽羨陳貞慧善也。姬為其養女,亦俠而慧,略知書,知辨別士大夫賢否。張學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稱之。少風調皎爽不羣,十三歲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傳奇皆能盡其音節。尤工琵琶詞,然不輕發也。雪苑侯生,己卯來金陵,與相識。姬嘗邀侯生為詩,而自歌以償之。……
以上所述,乃是侯方域追敘他與李香君相識之前的香君生平。由此可知,李香君的假母貞麗,乃是一個有俠氣而好交接當世豪傑的風塵奇女子。既然李貞麗有俠氣而重豪傑之士,她便不致於為了田仰的三百銀子聘金,就願意將香君許嫁給他。而陳貞慧與李貞麗既然素有交情,侯方域與李香君相識,就可能出於陳貞慧的介紹,又何勞楊龍友之介入?然則桃花扇故事中以楊龍友為侯方域牽線,以便阮大鋮得與侯方域結交等等情節,顯然只是出於劇作者的自行安排,與真實情形並不相符。再則,侯方域到了南京之後方纔認識李香君,上文中已明明說到其時間為崇禎「己卯」。己卯乃崇禎十二年。這一年,侯方域因為參加南京鄉試之故,特地以國子監學生的身分到南京國子監來入學,以便就近入場應試。桃花扇將侯、李二人之初識時間安排在崇禎十六年之三月,如何能謂之「確考時地」?至於二人相識之後的第一次分離,其時間亦不在崇禎十七年。李姬傳續云:
初,皖人阮大鋮者,以阿附魏忠賢論城旦,屏居金陵,為清議所斥。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首其事,持之力。大鋮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酒食與侯生游。姬曰:「王將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問,將軍乃屏人述大鋮意。姬私語侯生曰:「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吳君尤錚錚。今皆與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負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讀萬卷書,所見豈後於賤妾乎?」侯生大呼稱善,醉而臥。王將軍者殊怏怏,因辭去不復通。……
侯方域的父親侯恂,與阮大鋮同是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的進士同年,侯恂名次三甲第十一名,阮大鋮恰好在他的前面,是三甲第十名。但二人雖是進士同年,其志趣卻大相逕庭,侯恂是東林黨中的大將,阮大鋮則依附閹黨,成了魏忠賢的乾兒子。薰蕕不能同器,此二人在平時既不相過從,侯方域秉承庭訓,自然也不願接近這個「年伯」。不巧的是阮大鋮罷官之後住在南京作寓公,並不安分,大為當時南京名士陳貞慧、吳應箕等人所惡。崇禎十一年戊寅,也就是侯方域到南京來應鄉試之前的一年,陳貞慧、吳應箕等人結合當地士子共計一百四十餘人,聯名刊布「留都防亂揭」,公然對阮大鋮聲討,要將他驅逐出境。此留都防亂揭出於吳應箕的手筆,態度嚴正而文辭犀利,一經刊布,縉紳士大夫方纔知道阮大鋮原來是逆案漏網的閹黨乾兒,其惡性極為重大。由是人人指目,斥為逆某。阮大鋮為此,至於無法在南京存身,被迫得只好躲到宜興相公周延儒的一個幕友家中去住了三年之久,直到崇禎十四年周延儒復起為相,阮大鋮方纔潛回南京。凡此情形,俱見於陳貞慧所撰的「留都防亂揭本末」中,可以覆按。阮大鋮因陳貞慧、吳應箕刊布留都防亂揭而不能見容於清議,當然希望能有挽回之法。由前引侯方域撰李姬傳見之,其中的一項辦法乃是藉王將軍以結歡於侯方域,然後希望透過侯方域為他向陳貞慧、吳應箕等人疏通,卻不料為李香君所一語道破,事遂中輟。桃花扇將這段故事安排在崇禎十六年之三月,又將穿針引線之王將軍其人改為貴陽楊龍友,雖然基於情節結構之需要使然,但卻決不能稱之為「確考時地」而「全無假借」。楊龍友既非牽線之人,出貲梳櫳之說,自亦無此可能。
侯方域之父侯恂,在崇禎六年時由兵部右侍郎升任戶部尚書。因為侯恂是東林黨人之故,與後來出任內閣首輔的宰相溫體仁不睦,到了崇禎九年,就被溫體仁所藉事中傷,革職下獄,直到崇禎十四年方告釋放。侯方域在崇禎十二年到南京來應鄉試,顯然有希望從科舉考試中得一出身,以期自己亦能有所成立的意思在內。此時侯恂尚在獄中,侯方域雖是貴公子,亦當顧及名教倫常之大防。尋歡狎妓,已是有辱聲譽,如果竟大張旗鼓,公然在妓院中為妓女作新婚式之「梳櫳」,恐怕侯方域不敢行此大不韙之醜事。此是第一點理由。至於第二點理由,則是侯家兩世貴顯,父祖公卿,既非寒素之門,何至需人代出尋芳之費?這也是在情理上很難說得通的地方。因此之故,桃花扇第五、六、七齣所刻意描寫的梳櫳、却奩等等情節,殊不可信。在這兩段文字之後,李姬傳所敘,還有與桃花扇故事不能相合之處。傳云:
未幾,侯生下第,姬置酒桃葉渡,歌琵琶詞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減中郎。中郎學不補行,今琶琵所傳詞固妄,然嘗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邁不羈,又失意,此去相見未可期。願終自愛,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妾亦不復歌矣。」侯生去後,而故開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開府慚且怒,且有以中傷姬。姬嘆曰:「田公寧異於阮公乎?吾向之贊於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侯方域敘次李香君的生平歷史,至此戛然而止,其後來的發展如何,已不可知。究竟侯方域為什麼不肯寫完李香君的全部歷史?這個問題很難解答。
孔尚任撰桃花扇,自稱於「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他故事中的情節從何而來?可以在他寫於桃花扇書前的「本末」中得知其經過情形如次:
族兄方訓公,崇禎末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儀先生,其姻婭也,避亂依之,羈留三載,得弘光遺事甚悉,旋里後數數為予言之。證以諸家稗記,無弗同者,蓋實錄也。獨香君面血濺扇,楊龍友以畫筆點之,此則龍友小史言於方訓公者,雖不見諸別籍,其事新奇可傅。桃花扇一劇,感此而作也。……
記載弘光朝歷史的稗官野史,經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規模搜查銷燬之後,絕大部分都已遭了丙丁之厄,能夠流傳到現在的,可說微乎其微。孔尚任生當康熙中葉,其時文網未嚴,他一生曾經看到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獻紀錄;加上他岳翁秦光儀那裡聽來的口語傳述,對於侯方域李香君的戀愛故事,一定遠比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資料多得多。所引為遺憾的是,他對於當時所看到的資料,似乎並不曾留意為之考證別擇,以至不免常有因誤信不可靠的資料之故,而將整段故事完全弄錯的情形。如楊龍友之被寫為篾片幫兇型的花臉人物,即其一例。若由侯方域寫給阮大鋮的信函看來,楊龍友應該不是這樣的人。侯方域的信,收在壯悔堂文集卷三,名為「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阮光祿即阮大鋮,因為他在未被定為閹黨人物而遭革職之前,本是光祿寺的正卿,甚為尊顯。此時雖廢閑在家,仍具有縉紳的資格,稱其舊官,乃是禮貌上的尊敬,亦是當時通行的習慣。信的前半段,追敘其到京以來迄未前往拜訪阮大鋮的原因,是由於某一種不便明說的理由,「執事當自追億其故,不必僕言之也。」其後所敘,就與楊龍友其人有關了。原信說:
今執事乃責僕與方公厚而與執事薄,噫,亦過矣。忽一日,有王將軍過僕,甚恭。每一至,必邀僕為詩歌,既得之,必喜而為僕貰酒奏伎,招遊舫,攜山屐,殷殷積旬不倦。僕初不解,既而疑以問將軍。將軍乃屏人以告僕,曰:「是皆阮光祿所願納交於君者也。光祿方為諸君所詬,願更以道之君之友陳君定生、吳君次尾,庶稍湔乎?」僕斂容謝之曰:「光祿身為貴卿,又不少佳賓客足自娛,安用此二三書生為哉?僕道之兩君,必重為兩君所絕。若僕私從光祿遊,又竊恐無益於光祿。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絕矣。」凡此皆僕平心稱量,自以為未甚太過,而執事顧含怒不已,僕誠無所逃罪矣。昨夜方寢,而楊令君文驄叩門過僕曰:「左將軍兵且來,都人洶洶。阮光祿揚言於清議堂云:子與有舊,且應之於內,子盍行乎?」僕乃知執事不獨見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滅而後快也。……
楊文驄即是楊龍友,左將軍則是左良玉。崇禎十六年,侯方域正在南京,左良玉大軍三十萬駐九江,因有兵無餉,饑潰可慮,揚言就食南京,將發大軍沿江東下。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計無所出。因知侯方域之父侯恂乃左良玉之故主,且於良玉有恩,乃請侯方域以其父之名馳書左良玉勸阻,左良玉果然得信停止。就事論事,侯方域之信,係因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之要求而寫,並非與左良玉有私人間之往來關係。而阮大鋮便即以此事作為題目,公開製造侯方域乃是左良玉內應的謠言,希望藉此激起羣眾的反感,好置侯方域於死地。假如楊龍友確為阮大鋮之死黨,此時當無可能亟亟往侯方域之住處通風報信,並催促其從速逃走之理。現在,侯方域在寫給阮大鋮的信中說到,當時若不是楊龍友來秘密通知此一消息,他就將被阮大鋮的陰謀詭計所害,然則楊龍友並非阮大鋮之幫兇,事實也就非常明顯了。除此以外,因為我們別無資料可以查核孔尚任寫在桃花扇中的侯、李二人戀愛故事究竟是何情況,而陳其年又說侯方域李香君在當時確有嚙臂之盟,那麼,桃花扇所寫李香君誓為侯方域守貞,至於血濺桃花扇面而矢志不悔的情節,大概便是當時之事實。侯方域在他的詩文集中將這一段生死戀情隱諱不說,乃是由於他的有意安排,殊不能因為他的蓄意隱諱而誤以為桃花扇所寫不實。不過,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必定是經過原作者之加工整理的,必不能與真實情況完全相合,這其間的差異必須能予體認,方不致為小說或戲劇所誤。例如,關於李香君的結局,就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桃花扇的最後一齣是「入道」。經由劇作者的安排,侯方域與李香君二人在國破家亡之後都到了南京城外的棲霞山道觀中,觀中的主持道士張薇頗有道行,在為崇禎皇帝及北都殉難文武諸臣做功德道場時,乘機以人天幻境的道理點化二人,使得侯方域與李香君恍然了悟生死寂滅之大道,從此拋撇塵緣,分別跟隨男女黃冠丁繼之卞玉京去出家修行了。李香君是否真的出家當了女道士,事不可知。但因侯方域並沒有出家修行之說,可以知道桃花扇之以「入道」結局,原只是劇作者結束全劇的一種手法,不可信以為真。所以,李香君的結局如何,便很費推敲。
桃花扇正文之前,附有諸家之題辭甚多。其中吳陳玉題的一首七絕,作如此之說:
寇鄭歌喉百囀鶯,
禁中傳點早知名。
官家安用倡家選?
輸與潛身卞玉京。
這首詩的內容,實際上是根據桃花圈的故事而來的。「寇鄭」是指寇白門與鄭妥娘,與卞玉京李香君並為南京名伎。桃花扇第二十五折「選優」,描寫弘光帝在南京登基以後,不以軍國大事為重,惟知徵歌選舞,晏安逸樂,日日沉湎於酒色享樂之中。元宵將屆,他心中最關注的問題,是希望能及早徵集一班歌伎,排演阮大鋮所編的燕子箋一劇,以便歡度佳節,及時行樂。阮大鋮乘機對李香君實施報復,把她與寇白門、鄭妥娘一齊徵召入宮,惟有卞玉京見機得早,業已出家成了女道士,所以徵選不及。李香君寇白門鄭妥娘等人被選入宮以後,形同禁錮,行動完全沒有自由,等於拆散了侯方域與李香君之間的愛情關係。因此方有後來南京被清兵所破,李香君寇白門鄭妥娘等人備嘗流離顛沛之苦等種種情節。事實上則桃花扇中的這部分描寫並不正確,因為李香君是否曾被徵選入宮雖不可知,寇白門與鄭妥娘之不曾被徵選入宮,卻是有書可證的。陳其年婦人集云:
寇白門,南院教坊中女子也。朱保國公娶姬時,令甲士五十,俱執絳紗燈,照耀如同白晝。國初籍沒諸勳衛,朱盡室入燕都,次第賣歌姬自給。姬度亦在所遣中,一日,謂朱曰:「公若賣妾,計所得不過數百金,徒令妾死沙吒利之手。且妾固未即死,尚能持我公陰事。不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度無可奈何,縱之歸。越一月,果得萬金。按,姬出後流落樂籍中,吳祭酒作詩贈之,有江州白傅之嘆。
「朱保國公」乃是崇禎時的明朝勳爵,保國公朱國弼。寇白門既被保國公朱國弼買為歌姬,即使弘光時有徵選歌伎之事,寇白門亦不應在徵選之列,因為她此時已非樂籍歌伎之身分,不能對她實行徵選了。鄭妥娘的情形,似亦彷彿。因為在弘光時被徵選入宮的歌姬:後來的遭遇都很悲慘,而鄭妥娘無此情形。錢謙益所作「金陵雜詠詩」,中有一首云:
舊曲新詩壓教坊,
繡衣垂白感湖湘。
閒開閏集教孫女,
身是前朝鄭妥娘。
鄭妥娘在明亡入清之後,尚在教坊中討生活,且能以悠閒自在之身教孫女讀詩唱曲,可知其未曾經過劇烈之變故,有如南明宮中婦女之遭遇。然則鄭妥娘之未曾被徵選入宮,亦是極合理的推測。所剩下來的,只是李香君的問題。
李香君是否曾在南明弘光朝廷時被徵選入宮?應先知當時是否有徵選歌伎之事。按,無名氏所撰「樵史」中有一條云:
弘光乙酉正月初七日,阮大鋮搜舊院伎女入宮。
又一條云:
四月,禮部尚書錢謙益請選淑女。
選淑女是為了新皇帝的椒房掖庭之選,與搜訪歌姬伎女之專供歌舞祇應者不同。李香君因與侯方域相愛而被阮大鋮視如仇寇,恰好弘光帝在當時曾命阮大鋮搜尋教坊樂籍之南京名伎入宮演劇,李香君便很有可能在阮大鋮公報私仇之目的下,被搜尋入宮充數。既被選入宮中,到了清兵渡江,弘光出奔之時,李香君便會與當時宮中的無數宮眷婦女一樣,因為名麗冊籍之故,被清兵繫擄北去。這種情形在當時頗有文獻紀錄可按,如吳梅村撰卞玉京傳,轉述卞玉京當時在南京目擊魏國公徐弘基之女被弘光選為皇后,尚未入宮成婚,即遭亡國之變,徐女及另兩個被選中妃嬪的祁、阮二女,均被滿清兵驅迫北去,形同囚虜,情況極慘。吳梅村詩集中另有一首「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亦有關於這方面的描寫。詩云:
萬事倉皇在南渡,大家幾日能枝梧。詔書忽下選蛾眉,細馬輕車不知數。中山好女光徘徊,ー時粉黛無人顧。艷色知為天下傳,高門愁被旁人妬。盡道當前黃屋尊,誰知轉盼紅顏誤。南內方看起桂宮,北兵已報臨瓜步。聞道君王走玉驄,犢車不用聘昭容。幸遲身入陳宮裏,卻早名填代籍中。依稀記得祁與阮,同時亦中三宮選。可憐俱未識君王,軍府抄名被驅遣。……
類似的記載,在陳其年所撰的婦人集中亦有之,僅只順治二年清兵下江南時婦女被擄北去的有關紀錄,便有三條之多。其一條云:
辛卯冬:宜興史孝廉北上,道經淇水,夜宿宜溝客舍,見壁間有數行云:「馬足飛塵到鬢邊,傷心羞整舊花鈿。回頭難憶宮中事,衰柳空垂起暮煙。」後又云:「妾廣陵人也,從事西宮,曾不二載,馬上琵琶,逐塵長去,愴懷賦此。和淚濡毫,倚裝心亂,語不成章。時庚寅七夕後四日,廣陵葉子眉識。」呼主者問之,知為弘光西宮也。
按,宜溝驛在河南省湯陰縣城南二十五里之宜溝鎮,乃是由北京經河南至陝西或湖北湖南的驛路經由之地;若是由南京往北京,按照明清兩代的驛遞路線,應由南京取道徐州,經山東而至北京;迂道河南,有干禁例,乃是法令所不許可的。又,「庚寅」乃順治七年,「辛卯」則順治八年。由前引吳梅村「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中見之,弘光所選定的一后兩妃,尚未及舉行冊立大典,便已遭亡國之變,弘光被俘,三女亦與其他宮眷同被北兵驅遣北去,並沒有來得及入宮成婚。據此云云,則弘光即位為帝的一年之中,並無正式冊定的皇后妃嬪。此所謂「西宮」,不知是出於其人之自誇自詡,抑或只是並無名號的嬪御之類?而由題壁詩的時間及地點看來,順治二年乙酉五月弘光朝廷傾覆之後,被驅遣北去的嬪御宮眷等人,有很多人大概都在事後被給賜予滿清的功臣,成為姬妾奴婢之類,所以纔會跟同主人展轉流徙而至河南湯陰縣的宜溝驛。如其不然,這情形就無法可以解釋了。至於後面所引的兩條紀錄雖然無此情形,亦仍可以看出當時被擄婦女之多,及其遭遇之慘,其一條云:
秦淮宋蕙湘,教坊女也,被北兵掠去,題詩郵壁,悽然有去國離家之痛焉。詩凡四首,猶記其一云:「風動江聲羯鼓催,降旗飄揚鳳城開。君王下殿將軍死,絕代紅顏馬上來。」王西樵曰:絕代一作薄命。
又一條云:
賡明弟自北歸,以郵亭女子一詩示予,予為憮然。詩曰:「凌波卸卻換宮鞾,女作男妝實可嗟。扶上高鞍愁不穩,淚痕多似馬蹄沙。」蓋流人羈子過之繫念矣。詩更有自序云:「乙酉六月初一日遇難寶林莊,彷徨無地,洒淚而書,以為異日訪尋之記。廣陵十七歲女子張氏淚筆書於方順橋店中。」
看了上面所引的這些紀錄,可知當順治二年南京城破,南明亡國之後,滿清兵不但視弘光朝廷的後宮婦女為戰利品,悉數驅遣北去,即是在沿途所見的漢人中發現姿色姣好的少年女子,亦一概掠為俘虜,絕無憐香惜玉之念。由於這些被掠的女子中偶然也有精通文翰的才女,她們所題留在郵亭旅壁上的詩句又偶然能被他人所紀錄流傳下來,於是我們這些生在三百多年後的人,方能藉此知悉當年清兵破江南之時,漢人在滿人侵略鐵蹄下所受的破國亡家之痛,究竟是何模樣。假如李香君在當時也曾被滿兵所驅遣北去,而她也能藉詩文記述她的遭遇的話,她後來的事蹟,或許也有可能因此而流傳下來。只是李香君在明朝末年的南京名妓之中,雖以諳音律善歌舞而有俠氣著稱於時,卻不曾聽說她能詩文。以一個不能寫作詩文之弱女子,一旦被如狼如虎的韃子兵當作俘虜一般地驅遣趕逐,而她又無法藉文字紀錄來表達內心的痛楚,這一種悲慘的遭遇雖然其痛無比,卻永遠只能與肉體的死亡一同沈埋於地下,永遠無法為人所知曉的了。偏偏她生平所最愛的男人又不願意公開他們之間的戀愛故事,於是便使這僅有的希望也為之幻滅。侯方域的「壯悔」,造成了李香君的事蹟不傳。桃花扇的故事雖然哀感頑豔,其奈並非李香君的真實事蹟何?不幸的李香君,她的一生事蹟,看來只有藉桃花扇的不實描寫永遠流傳下去了,奈何,奈何!
除了侯方域所撰的李姬傳,及陳其年婦人集中的少許資料之外,李香君的事蹟,在余懷所撰的板橋雜記中也有一部分資料,但多與侯方域的李姬傳有重複之處,殊不足以窺見李香君之全貌。迻錄於後,以為參考。
板橋雜記卷中,「麗品」下一條云:
李香,身軀短小。膚理玉色,慧俊宛轉,調笑無雙,人名之曰香扇墜。余有詩贈之曰:「生小傾城是李香,懷中婀娜袖中藏。何緣十二巫峯女,夢裡偏來見楚王。」武塘魏子中為書於粉壁,貴陽楊龍友寫崇蘭詭石於左偏,時人稱為三絕。由是香之名盛於南曲,四方才士,爭一識面為榮。
這一段文字記述李香君之身材、容貌、及風致,與桃花扇所寫的大致相同,大約即是桃花扇的取材所本。又同書下卷「軼事」中一條云:
李貞麗者,李香之假母,有豪俠氣,嘗一夜博翰千金立盡。與陽羨陳定生善。香年十三,亦俠而慧。從吳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夢,皆能妙其音節。尤工琵琶。與雪苑侯朝宗善。閹兒阮大鋮欲納交於朝宗,香力諫阻,不與通。朝宗去後,有故開府田仰以重金邀致香,香辭曰:「妾不敢負侯公子也。」卒不往。蓋前此大鋮恨朝宗,羅致欲殺之,朝宗逃而免,並欲殺定生也。定生大為錦衣馮可宗所辱。
按,李香君拒絕田仰之邀約,是崇禎十三、四年間的事,而阮大鋮之欲捕殺侯朝宗,則是崇禎十七年五月以後的事。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懷親見侯、李二人的戀愛故事,而在記事方面猶復顛倒如此,又怎能怪孔尚任撰桃花扇之錯謬雜亂呢?錄此以見桃花扇固為文人筆下的小說家言,即是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懷,亦難免有信筆所之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