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家黃仁談紅極一時的台灣影星陳惠珠、林沖、張美瑤

Top

走紅日本享譽國際的臺灣女星陳惠珠

首頁圖來源:dcondrey

臺灣「美人魚」

陳惠珠是日據時代1932年出生於臺中市武門,原名松島梅子,三歲就開始拜名師水口政史學芭蕾舞,臺灣光復後改名陳惠珠,中學一年級起,每天早上四點多鐘,就去練習游泳,同時擔任全校演劇會的製作,企劃、指導、表演工作,而且連續六年代表學校參加臺灣省運會,獲各式游泳冠軍,當選奧運選手,是當年全省有名的「美人魚」。1951年陳惠珠還在臺中女中的學生時代,曾應邀在農教(中影前身)的《皆大歡喜》片中表演舞蹈,成為演員、舞蹈、體育三棲明星。

35.jpg

●享譽國際的台灣女星陳惠珠年輕時是美人魚

1956年陳惠珠被中影公司聘為基本演員,參加《錦繡前程》中表演游泳和舞蹈。中影為培養陳惠珠,透過中影駐日代表蔡東華與東寶關係,送到東寶藝能學校深造。1958年曾返國演出電影《她們夢醒時》、《鐵甲雄風》、《天倫淚》等片,又曾拜國劇名師蘇盛軾學國劇(平劇),研究中國傳統民族舞蹈,她對中華文化特別有興趣,自創武術舞蹈,溶合太極拳、少林拳、單劍、雙劍、鐵扇、氣功等招式。陳惠珠說:「東寶藝能學院的管理意外的嚴,不僅是日常生活有許多規矩必須遵守,尤其是功課的繁忙,更使人沒有喘息餘地,早上九時上課一直上到下午四時,晚上六至九時還要到老師家裏去學舞蹈,那兒距離學校差不多要坐一個小時的電車,回到家裏已是十點多。因此常在深夜我還在不停的洗滌白天穿髒了的衣服。」

說到她所學的功課,「共分三大部門:舞蹈、聲樂和演劇。」她說:「舞蹈又分芭蕾、現代舞和踢踏舞;教芭蕾舞的便是在臺灣我的芭蕾老師許清誥先生的老師東勇作先生,因為有這個淵源,這位五十幾歲的老師便特別喜歡我,見人便說我是他的孫女兒。教現代舞和踢踏舞的是另一個老師,名叫荻野,對我也很器重。這幾種舞中,我還是現代舞比較有把握。聲樂方面包括古典、爵士、法國爵士、合唱、歌劇、民謠等等,我多半唱高音。演劇方面課程最多,分三個學期完成,第一學期是發聲;第二學期是動作表情;第三學期是對話表情,就是劇本的研究,好多大教授和專家到校講授,沒有書本,全憑筆記,其中包括劇本論、舞臺論、舞臺設計、化妝、服裝設計、燈光等等非常寶貴而實用的學問。最後一個學期行將畢業時,就要練習演出,每一個人要把劇中的人物完全研究並且飾演。

東寶旗下影星

陳惠珠在東寶藝能學校深造三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和東寶簽約三年,正式成為東寶旗下的影星,為臺灣影星第一人,第一部演出東寶出品是李香蘭主演的《東京假期》、第二部《社長繁盛記》等日片,同時參加東寶劇場一年一度盛大的《秋之舞》和《春之舞》公演,為主角之一,主演其中中國舞的節目。又在富士電視臺和林沖合演連續劇《檢察官》一年,還擔任東寶藝能學校講師,教中國民族舞蹈,1960年代表中影參加亞洲影展。又在臺灣聯合報寫健美操專欄連載。

1965年陳惠珠和日本空手道大師淺井哲彥結婚,定居夏威夷。設中國舞蹈學校,教美國人舞蹈和空手道,演過多部美國電視劇,還演過英語版《孫悟空》舞臺劇。1969年回到臺灣,擔任臺北市空手道推廣協會主任委員,推展全省空手道。1972年主演臺灣功夫片《天門陣》等片。當時香港星島畫報、中外畫報、今日世界、臺灣自由談及日本藝能週刊等雜誌都先後選陳惠珠為封面。

在臺灣推廣空手道

我【編注:此為陳惠珠以第一人稱自述】的丈夫淺井哲彥是日本空手道大師,到世界各國推廣空手道,我跟隨去了幾個國家,只是偶而當他的英語翻譯,空手道方面我一概不參與,日本人的傳統習慣,當太太的是不能涉足丈夫的事業的,但為了愛臺灣,要在臺灣創辦空手道,我要求淺井哲彥,亞洲要以臺灣為首站,因為這個原因,我感到責任很大,一方面臺灣是我的故鄉,淺井語言不通,所以我就拼了命走遍臺灣全省,負責行政方面,淺井哲彥負責技術教練,所以他是臺灣空手道的創始人,他的徒弟稱他是「臺灣空手道之父」。一度相當盛行,但由於後來許多人為因素,弄得烏烟瘴氣,只得回到日本。

演《白蛇傳》歌舞劇

多年前,陳惠珠想和臺灣國光劇團合作,在東京演出大型中國式歌舞劇《白蛇傳》,向國際誇耀臺灣的國劇(京劇)。因要負擔國光劇團60人赴日來回機票及食宿,費用龐大一時無法實現。不久北京張春祥新潮京劇團到東京演出,和她合作,實現她自編、自導、自演中國京劇現代歌舞化的夢想。後臺佈景聲光電化工作請專家負責,前臺自導自演,其中白蛇精用火、風、水圍困金山寺等特技及打鬥用劍術、醉拳、羅漢拳、空手道等武術很熱鬧。陳惠珠(淺井惠子)以總監兼編劇、演員身份,一肩挑重任,絲毫不肯馬虎,博得日本各大報空前好評。就可見這個生長臺中不服老的女藝人陳惠珠的精力過人,非一般中外女藝人所能比擬。

當然陳惠珠也重視多元化的創意,多方研發在傳統的哲學、美學中溶入新的視覺藝術,她先創作了《陰陽少女》,又創作姊妹篇《陰陽兄弟》,都是大型的舞臺表演節目。

陳惠珠從三歲開始,就跟名師學舞蹈,決心終生獻身表演藝術。她從中學時代,就教過兒童舞蹈。她認為大部份天才兒童,到高中考大學,就放棄舞蹈,非常可惜,其後,陳惠珠在日本創辦綜合藝能學院後,更看到不少有藝術表演才能的孩子們,放棄大好藝術前途,陳惠珠竟為學生們的學藝半途而廢流過許多眼淚,可見她珍惜藝術生命是如何執著。她創辦兒童歌舞劇團,正是她進一步創造藝術生命全球化的實踐。

推廣「輪椅空手道」

2004年,陳惠珠為推廣殘障人士復健運動的輪椅空手道,和丈夫淺井哲彥及臺灣空手道聯盟理事長林敏靈等,於4月12日先抵瑞士BERN。瑞士是個社會福利非常先進的國家,對有助殘障人士復健的輪椅空手道非常歡迎,也特別讚賞。認為這項足以讓練習者恢復自信,增強生活勇氣的健身運動,極有推廣價值。

接著5月16日至23日,陳惠珠等到丹麥哥本哈根等四個城市、5月23日到6月6日,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等五個城市,都做同樣推廣輪椅空手道活動,教導當地殘障人士做復健,快進入狀況,都非常高興。

瑞典也是社會福利做得最好的國家,他們認為輪椅空手道是含有東方精神的中國功夫。稱讚臺灣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陳惠珠是傳播福音的使者。當地的媒體也有幅報導臺灣女星的福音,6月12日到柏林,進行有關推廣活動。7月初赴墨西哥、8月赴匈牙利,然後回東京。9月28、29日兩天,在東京舉辦第一次世界輪椅空手道比賽大會,有41國參加。

另類健身術輪椅空手道,已在全球43個國家設分館展開推廣。歐洲社福專家公認臺灣女星陳惠珠推廣這健身術,不僅使肢體殘障者拾回信心,失意青年,可強化生之慾望,一般下肢無力的正常人或老人練習,更能為加速復健、轉弱為強,減少社會老化的國家負擔。該是國家社會福利最好措施。因此社會福利先進國家的瑞士、瑞典最樂於推行。

終身愛臺灣

陳惠珠住在東京四十多年,一直保持她日本華僑總會的理事和日本臺灣同鄉會理事身份,可見她一直是以臺灣人為榮,幾年前奔走於歐洲的丹麥、瑞典、匈牙利、德國等五個國家廿多個城市,推廣輪椅空手道,實現了她多年以臺灣人身份愛臺灣走出去的夢想。如今她又夢想將臺灣兒童,培養成世界級的水準,在中華文化與多元化社會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全球化的兒童劇團,為臺灣人在世界上爭光。

她丈夫淺井哲彥大師過世後,她將綜合藝能學校校務,交由女兒和女婿接管,她自己專心做國際兒童歌唱節目及發掘培養人才。

2010年8月15日陳惠珠丈夫淺井哲彥近世四週年,在臺灣成立紀念臺灣空手道之父哲彥館,弟子近萬人。

Top

走紅日本影壇藝壇的歌舞巨星林沖

◎胡穎杰

身着華麗前衛的秀場服裝,搭配載歌載舞的精彩演出,聚光著一位翩翩丰采的歌舞巨星,這是林沖在舞台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即使縱橫影歌壇數十載,影歌迷遍及海內外,舞台下的林沖卻毫無大牌架子,待人總是彬彬有禮、和藹可親。

林沖原名林錫憲,出生在台南市,父親為省議員,母親為日本人。自幼即熱愛表演藝術,小學時即開始學習各式舞蹈,無論民族舞或現代舞他都勤練不倦。為精益求精,高中時更拜師舞蹈家蔡瑞月女士學習芭蕾舞,1955年參加全台民族舞蹈比賽,以「高山獵人」一舉榮獲社會成人個人組第一名。

高中畢業那年暑假,他來到台北植物園參觀電影公司拍片,正巧為導演白克瞥見,對他極為賞識並邀請拍戲,遂參加了台製籌拍的第一部台語片《黃帝子孫》(1956),以本名林錫憲出任第二男主角。片中飾演旅居美國的歸國華僑,雖深處異邦,卻對祖國文化有著深刻的體認,由於與其身份雷同,亦得以將此角色發揮自如、恰如其分。這部電影藉由四對情侶遊覽吳鳳廟、曹公圳、赤崁樓等地,介紹了當地的明媚風光與歷史典故,主旨在消渳當時本省人與外省人間的種種隔閡,促進社會和諧與團結,影片殺青後,安排在全省各地機關、學校當作政令宣導片讓民眾免費欣賞。此片雖然未曾在戲院公映,但林錫憲英俊挺拔的外型已受到了影迷的熱切關注,之後又陸續演出《鬼湖》(1958)、《黑貓與黑狗》(1959)、《第一特獎》(1959)、《結婚五年後》(1959)、《恩愛小夫妻》(1960)、《虎姑婆》(1960)、《五月之戀》(1961)等多部台語片,成為紅極一時的台語片小生。1960年,並在中影演出他的首部國語片《春愁》(原名:《荳蔻春怨》)(1960),由張英執導,與女星黃曼合演。

林沖的演藝事業多元發展,除了演電影、歌唱外,他也參與舞台劇、電視劇演出。1961年赴日攻讀日本大學藝術系影劇科,並於東寶藝能學校接受歌舞表演訓練,是年,與香港影星李湄、日本香頌女王越路吹雪合演寶塚劇場年度歌舞劇「香港」,深受歡迎,1962年又陸續演出「春之舞」、「秋之舞」、「南十字之女」等劇,再度受到好評與廣大的迴響。

由於林沖在舞台劇上的優異表現也深受日本電影界肯定,於是他亦受邀演出他的第一部日本電影《積亂雲》(1962)(原名「大吉ぼんのう鏡」),不過可能因為宣傳不力,並未引起影迷太大注意。

1961年香港電懋與日本東寶跨國合作攝製了《香港之夜》,由千葉泰樹執導,尤敏與寶田明、王引、司葉子主演。影片上映後,女主角尤敏溫柔婉約的玉女形象深受日本的觀眾歡迎,在日本掀起一陣「尤敏熱」與「香港風」。1962年林沖與東寶公司簽約,與尤敏、寶田明合演《香港之星》(1962),票房依舊賣座鼎盛,林沖亦在日本影壇打響了知名度,之後又陸續演出《山貓作戰》(1962)(原名「やま猫作戦」)、《東京‧香港‧夏威夷》(1963)(電懋與東寶合作片)、《香港瘋狂作戰》(1963)(原名「香港クレージー作戦」)、《戰地之歌》(1965)(原名「戦場にながれる歌」)等片。

林沖除了在日本電影圈闖出名號外,也朝向當時新興的媒體──電視圈積極發展。他參與演出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劇《海上微風》(1962)(原名「海はそよ風」),敘述一位東南亞某國皇太子(林沖飾),來日本遊覽時與當地少女(小林千登勢飾)在遊艇上邂逅進而相戀的故事。之後又在富士電視台演出《檢察官》(1962)(原名「検事」)、《國際搜查指令》(1962)(原名「国際搜查指令」)、在NTV演出《夫婦百景》(1962)(原名「夫婦百景‧あて外れた夫婦」),是當時日本演藝圈炙手可熱的一線小生。

36.jpg

●走紅日本、東南亞的歌舞巨星林沖

林沖在日本歌壇的表現亦不惶多讓,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將他簽為旗下基本歌星,灌製了「故鄉之歌」、「香港旅情」等暢銷歌曲。1968年參加第一屆韓國漢城亞洲歌唱比賽,以「故鄉之歌」獲得冠軍。這是首國語與日語混合的歌曲,中段則是段感性的日語口白,整首歌含帶著濃郁的鄉愁思緒,將旅居海外的遊子思慕故鄉之情表露無遺。

漢城歌唱比賽奪冠後,林沖開始於香港各大夜總會等地演唱,風靡一時,邵氏公司高層見其外型與才藝出眾,認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立即與他簽約,並請大導演張徹為其打造一部歌舞動作片《大盜歌王》(1969)。

1960年代,香港影壇歌舞片盛極一時,除了葛蘭以能歌擅舞著稱外,林黛、樂蒂、胡燕妮、何莉莉、鄭佩佩等眾女星亦皆曾載歌載舞於大銀幕之上,她們的舞蹈雖是真槍實彈演出,歌聲卻多由歌星靜婷、方逸華或蓓蕾等人幕後代唱。在男星方面,只有陳厚精通舞蹈,經常與女主角搭配共舞,然而他本人亦不擅歌唱,大多由歌星江宏代唱。銀幕上的表演與歌聲未能真實結合,縱有豪華歌舞場面,總不免令人感到缺憾。

武俠片大導演張徹在拍完《獨臂刀王》(1969)後,打算另闢新的類型電影──「歌舞動作片」,亦即在電影中融合歌舞與打鬥兩種元素,並由男演員獨挑大樑,在向來歸類於文藝片且皆以女明星掛頭牌主演的中國歌舞片中,這無異是一大創舉。然而,符合這樣條件的男星在當時可謂鳳毛麟角,張徹想起了舊識林沖,由於曾看過他的芭蕾舞及歌唱演出,認為此一類型角色非他莫屬,於是便力邀他主演了《大盜歌王》(1969),推出後果真大受歡迎,其主題曲「鑽石」更是紅遍海內外至今猶傳唱不綴。邵氏決定乘勝追擊,陸續推出兩部歌舞鉅片──《青春萬歲》(1969)與《椰林春戀》(1969),由林沖與何莉莉、丁珮等當紅女星合演,片中再度展現他的歌舞實力與銀幕魅力。

1970年代,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等片席捲全球,功夫片蔚為風潮,文藝片與歌舞片也逐漸走下坡,產量大減。邵氏公司此一時期也將拍片重心全力放在功夫武打片,林沖感受到此一趨勢,遂決定離開邵氏,另謀發展。1972年應邀赴泰國與當地紅星密差拉、頌木合演《愛娣》(1972)與《牛郎》(1972)兩部電影,1974年在白景瑞執導的《女朋友》(1974)中客串演出一位夜總會的老闆。這一時期他並回到台灣的電視圈發展,在華視與江浪主演《青春三兄弟》、《愛的故事》等閩南語連續劇,並主持綜藝節目《青春曲》,在電視廣大的收視效應下,他再度嘗到走紅的滋味。

幾年前林沖因騎馬時不慎墜落傷及大腿,目前仍須定期往來醫院做復健治療,然而他對歌舞表演事業始終不能忘情,至今仍經常參加電視台綜藝節目錄影,偶而也在西門町紅包場客串主秀,並時而應邀遠赴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演唱,受到廣大歌迷的熱情歡迎。在舞台上,他的巨星丰采依舊,展現的獨特魅力與綻放的光茫如同鑽石般永恆耀眼。

Top

台灣巨星張美瑤

2012年4月1日逝世的寶島玉女張美瑤,本名張富枝,台灣人,1941年出生,1957年進入玉峰影業公司湖山片廠,接受日式養成教育,玉峰完全仿寶塚歌舞團的訓練方法,培養演員做人的品德修養比演技還重要,而且注重深厚基礎教育,國文、音樂、藝術都請專家上課,養成了張美瑤高尚品德,張美瑤第一部片《阿三哥出馬》演配角,第二部片《嘆烟花》,第三部片《錯戀》都是擔綱演出女主角,之後曾任職國華廣告擔任台語播音員兼廣告模特兒,經台製廠廠長龍芳發現,簽約為基本演員,後大力栽培,被稱「台製之寶」,主演台灣第一部彩色劇情片《吳鳳》,接著拍攝台製中影合作片《雷堡風雲》。

37.jpg

●寶島玉女張美瑤

1964年底,剛剛榮獲由徵信新聞報主辦的十大影星選舉第三名的寶島玉女張美瑤,應邀回到她的故鄉埔里。先是到虎頭山為「台灣地理中心碑」剪綵,接著回到埔里鎮街上遊行,立時引起了騷動,大卡車上載著樂隊前導,後面的張美瑤站在小車上向大家揮手致意,另有兩部汽車緊跟伴隨護衛,狹小的小鎮街道擠滿了人潮,看她站在汽車上向鄉親答謝,答得多麼開心。當天晚上在埔里鎮的扶輪社成立大會席上,張美瑤再度受到歡迎。陳社長把一枚紀念章贈給張美瑤,這位寶島玉女當時可說是台灣之光,被台製廠外借到日本、香港外拍片、參加代表團到國外參展或訪問,國內的國慶日、光復節活動更少不了她,40年前,中華日報在創刊19週年社慶活動,順勢推出張美瑤的新書《電影與我》,由張美瑤親自撰寫她與電影的點點滴滴,女明星出書當時應是創舉,自然造成轟動,中華日報社慶活動安排了張美瑤新書簽名會,當天報社門口,影迷們買了張美瑤的新書,大排長龍等著排隊簽名,又可一睹偶像風采,不但為中華日報報紙做了極佳的宣傳,書賣得多,錢也賺得多,張美瑤自己也獲得更多的名聲。她所受到的歡迎與注目,說明了當時她的走紅程度。然而,張美瑤始終不改她溫婉、沉靜、謙虛的天賦氣質,這才是她最受大家喜愛的真正原因。

在李翰祥眼中,張美瑤的舞蹈、演技雖不如江青,以致失去演《西施》的機會,但張美瑤的謙虛、穩重,卻是江青所不及的。所以他特地為張美瑤開拍《風塵三俠》。

1964年在片廠開鏡那天,張美瑤對導演的安排有如「聖旨」,經過燈光、道具的擺置,長時間的等待,張美瑤總是坐或站導演原來安排她的位置,從未跑開去聊天。

好不容易等到演員到齊,正式開拍,突然頂上一聲鉅響,一顆燈球爆炸,只見虬髯客跑了,李靖也離開炕上,摸著脖子,只有演紅拂的張美瑤仍挾羊肉,紋絲未動。李翰祥十分佩服張美瑤的穩如泰山的穩定安靜。

平時她沉默而持重,不做無謂的應酬,必要的宴會,她必定抽暇參加,大大方方應付一番。對導演、編劇、演員同行都很有禮貌的尊敬,練紅拂舞時,由江青指導,張美瑤穿著樸素和女學生般誠摯的練習,而且謙虛有禮。可惜該片擱淺。張美瑤還演過巴西片《太平洋戀》成為真正國際明星,龍芳太太收她為乾女兒,陪她去泰國、東京、香港等地拍片、觀光,增廣見聞,擴大視野,台製並派一位女秘書侍候張美瑤。

然後主演《梨山春曉》、《小鎮春回》等片,並外借至香港拍攝《諜海四壯士》、《西太后與珍妃》、《生死關頭》,也應日本東寶公司之邀,演出港日合作片《香港白薔薇》、《曼谷之夜》及日片《戰地之歌》等三部片,銀幕形象溫柔端莊,人稱「寶島玉女」,可惜,正當龍芳栽培她為「國際女星」的計畫逐步實現時,她卻要和柯俊雄結婚,走進廚房,當時曾有人反對、無奈張美瑤已懷孕。1978年拍完《黃埔軍魂》後息影二十多年。

東寶有意力捧張美瑤,對她的結婚,更是一片惋惜聲,女星司葉子曾怪怨張美瑤當一個明星怎麼這點都不懂(避孕),龍芳太太也反對,因為張美瑤年齡比柯俊雄大,女大男小的婚姻,不會長久,果然婚後不久,花心的柯俊雄就要求離婚,在玉峰受日式教育的張美瑤可忍受失去丈夫,但不願女兒沒有爸爸,堅持不離,守了10多年的活寡,只剩家是唯一舞台,張美瑤是耐得住寂寞的女人,但女兒長大了,還是離婚了。還為積欠大筆瞻養費打官司後和解。

公視的《後山日先照》難卻好友盛情,張美瑤復出,被人稱為「台灣的母親」,又演華視《舊情綿綿》、大愛的《明月照紅塵》,2003年電視金鐘獎,張美瑤的《後山日先照》、柯俊雄的《孽子》分別入圍,真是「冤家路窄」,星光大道各走各的。

張美瑤代表作《錯戀》

38.jpg

●張美瑤代表作《錯戀》(又名《丈夫的秘密》)

張潘陽演的男主角,學生時代就和張美瑤及吳麗芬發生三角戀,他較喜歡張美瑤,但離校後,陰錯陽差竟和吳麗芬結婚,婚後生一女,家庭本幸福。不料某日張潘陽與張美瑤重逢後,竟發生不可告人的戀情,使吳麗芬陷入愛情和友情的矛盾痛苦中。因為吳麗芬和張美瑤本是非常要好的同學,當然張美瑤和張潘陽也覺愧對吳麗芬,但難分難捨。他們質疑好同學很多東西都可以分享,為何丈夫難以分享。道義、責任、愛情、友情,怎樣才能並列?

評語

本片又名《一馬雙鞍》,是玉峯公司的第四部台語片,也是台語片最好的一部。香港影評人羅維明,認為本片水準超越國語片,也是林摶秋最滿意的一部,特別提供拷貝存放國家電影資料館。

全片以尖刻的筆觸,描寫兩個要好的女同學,共戀一個男同學的三角戀劇。女性的友誼和妒忌心理有深入地刻畫,也顯出了人性的弱點。

導演處理矛盾心理細膩、深入、片長120分一次映畢,在當時國語片中也是少見。一天只映四場或五場,不加票價。

如此好片,竟然賣座奇慘,非常可惜,難怪林摶秋心緒難平。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19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