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詠春拳的實戰概念與方法

在詠春拳的練習過程中,會有一些使學習者能夠領悟和深入瞭解拳理的術語,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步步追形」、「點點朝午」、「盤手迫身」、「移位接手」等等。其用意在於帶領學習者進入狀況並掌握要領,可以做出自由發揮的本能,進而使所學的一切不受到一招一式刻板動作的限制。

詠春拳本身是要學習者把所學的一切全套動作,在接觸的「黐手」過程中,透過接觸的生理反應和接觸時瞬間的力量流向,能做出「瀉力」和「借力」的動作變換。當然在接手中間所產生的「瀉力」動作,除了可減去與對手正面力與力的對立衝撞之外,也使對方無法發揮其著力點。如同兵學中的誘敵深入,使敵人縱身過前而失去戰鬥力量。

面向敵人、步步追形

為了使在與敵對壘時,容易達到本身所長的黐黏動作,需要拉近有利於詠春拳者的敵我距離。「步步追形」這句術語,在於提醒詠春拳學習者在使用功夫時所處的敵我接觸位置和距離。

「朝形」身位

詠春拳者要在迫近當中掌握作戰有利的距離和方位,這就是「朝形」身位,簡單來講,就是「面對敵人」、「步步追形」。「朝形」身位就是要保持與敵人面對面的平行的身位,因為這樣才有利於本身發揮攻擊與防衛。

如同現代戰爭中,把火力對準敵人,但仍要把火砲移到有效射程之內,而且在敵人轉移陣地時,戰場的指揮官更要即時把本身控制的火力,再度轉移佈陣,永遠對準敵人。這樣方能在利我的地形位置上,有效壓制敵人,進而得到勝利。這個原理,如果讀者了解火砲的運用,或是戰場砲兵指揮官,就更能瞭解。

所以,簡單的「步步追形」,透過活的發揮,會使手中的詠春拳技,能廣面的發揮。為了使詠春學者,進一步去體會「步步追形」與「朝形」(站穩面向敵人的攻防位距),故在「黐手」練習時,就先去熟悉如何做到「盤手迫身」、「移位接手」的位距練習。使真正在與敵對壘時,能做到「步步追形」,達到「粘連迫攻、絕不放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站在利我的方位上及利我的距離上得到收益。

在詠春拳的發揮運用上,早就拒絕了採用「見招化招」、「見形破形」的使用方法,因為你的對手可能是來自於泰國的泰拳、歐美的西洋拳、或是日本的空手道、或是……等。此時此境,確實是「無招勝有招」、「無形勝有形」。所以平時習慣手門,配合借力、瀉力、朝形迫步,這又如同人們常說的:「兵來將擋,水來土埋」,這樣在對壘時,才會控制全局並且主動在我。

9789865716516op[P.jpg

「點點朝午」

至於「點點朝午」,首先我們先了解朝午的「午」,在中國古代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午」在中央的位置。在一般習慣上說,子、午就是縱與橫,等於一個十字位,在功夫習慣上常聽到說「子午位」,就是「中央十字位」。

在詠春拳的動作中,有些動作近似於兩手在胸前交叉成形,而這些近似的交叉動作,就被稱為「子午手」,為了讓歐美人士更理解「子」、「午」定位的「子午手」,李小龍生前把它叫做「十字手」。動態的活動如同中央突破,我們也不必對不同語言文化的人多解說,可以用英文center來表示。

確實「午」在詠春拳的定論是子午位,也就是中央部位,所以學過詠春拳的人會了解到「子午手」即是「十字手」。細觀詠春拳的動作,如「耕手」、「滾手」、「綁手」,甚至是「耕刀」、「滾刀」……等,都是子午位的出現動作。

因為此類動作,能夠左右手交叉互換,對攻或防,都有其互補的優點。詠春拳的「點點朝午」,廣義來說,就是每一個動作都「控制中央」。這樣才在防的方面,有如「關門」的比喻,在攻的方面,有如戰術中的「中央突破」,如同重武器對準敵人心臟地帶。所以既然有機會攻擊,這當然是敵人的中央,而且在攻擊的時間上來說,更是較為經濟。再以幾何學來證出,「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所以掌握了形之後,再來配合中央突破,我相信兵學與功夫之共用,也有近似之處。

朝形與朝午

舉例來說,當敵方以小勾拳迫近,即行「攤手」黏連對方攻手,並同時出擊進攻對方子午位,進行「攤打」,敵方即行回手便出左勾拳攻右手,我即行發揮「甩手直衝」的動作,當我方感覺到最左身位無法與動作配合,在形的方面無法發揮,即行轉身變原接手「綁」為「攤手」,變「護手」為「綁手」,迫向對方形成「綁手」、「攤手」,而且在形的方面,更追迫成為與敵平行身位:「朝形」,不同的動作反應都與對手形成一個移動的追形攻擊與消手,但在出手攻擊點,則是「點點朝午」,直入中路。

Top

詠春拳的基本拳法與實戰

「活人練活死功夫,動作不離『攤』、『綁』、『伏』。」詠春拳的實用招術,以及「黐手」的應用與思想概念,獲得了許多國際人士的喜愛,究其原因,在於詠春拳沒有複雜的解釋名詞,並且給予學習者「易學易精」的科學原理去理解和學習。本人在過去二十年當中,在國內外指導了許多詠春拳的學習者,感受到詠春拳作為中華武學的一脈,弘揚拳法並使其發揚光大,已是本人傳承詠春拳脈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基本拳法

詠春拳術,不像一些看重在套路上的拳技,它不可能一套拳接一套拳連下去,或是某某拳為基礎拳,又某某拳可破某某拳,更不可能配上音樂如一曲「漢宮秋月」,或是「將軍令」,或是「賽龍奪錦」,或是「聞雞起舞」……等等。詠春拳重在實戰時能夠立即反應一切所學,而達到克敵致勝與解除危機的效果。

詠春拳有三套基本拳法:「小念頭」、「尋橋」、「標指」;一套「木人樁」法;一套「八斬刀」雙刀法;以及一套「六點半棍」的單頭棍法。

「木人樁」是許多學習者嚮往的樁法,它結合拳套中的動作混合而成,用於糾正動作、穩定動作和激發個人的活思想。

Mu_ren_zhuang_(Chinese_martial_arts_training_dummy).jpg

木人樁

「六點半棍」是自梁贊先師(人稱「佛山贊先生」)之後參進來的,成為詠春拳獨有的棍法,主要用於增強練拳者臂力和腰馬力的。其全套棍法也減化成為七個不同的招式,而且其中最後一式則守勢重於攻勢,故僅算是半招,此乃「六點半棍」的來由。

行「小念頭」

第一套基本拳套是「小念頭」。其意義如同其名稱,從一些小小的思想動作開始做起,沒有上馬或是跳踢,或是打四門等等動作。整套「小念頭」的動作,著重在訓練學拳者的動作和生理的結合,以及思想上的「定」與「靜」。

故在「小念頭」的一百零八式動作裡,也僅僅有「攤手」、「伏手」、「圈手」、「抌手」、「蹬手」、「護手」、「抐手」、「耕手」、「綁手」、「滾手」、「拍手」、「抹手」、「拋手」、「割手」、「標手」、「脫手」、「連環直拳」等基本動作。再加上直掌橫拳、底掌以及直拳,而且更以左手、右手分離單獨出手,也不移動「二字箝羊馬」,以此單獨分離延伸到收拳為止。

詠春拳如果在舞台上表演會被觀眾認為不像功夫,因為沒有虎虎生風或是上下跳躍的龍、蛇、虎、鶴等等形態,也無法表現出力與美。不過詠春拳卻是「學用合一」,強調學習者反覆熟練基本手法,配合個人生理與反應,遇到狀況時可以即時反應所學應敵,達到克敵致勝的目的。

交換「黐手」

透過了基本拳套「小念頭」的熟習,才開始進入了使用的階段。「接手」、「黐單打」、「綁手抐手」、「盤雙手」(又稱為碌手)、「盤手過手」……等手法熟習之後,才按步增進的進入「黐手」的對練。學習者經過與不同的師兄弟相互不斷地練習「黐手」後,慢慢將身體的反應練習出來,這樣可以從不同人的生理習慣和手法當中,學習到了自身的「來力瀉力」,以及「借力出擊」的自然反應。基本手法的結構掌握穩定了才可能做到手法的變換自然,例如一個簡單的「綁手」,如果肘的角度不對就無法抵抗來力攻擊,不但無法瀉力且還會被對方衝拳破壞結構而失去應有的防禦空間,所以基本動作的正確性和熟練度可以幫助結構穩定,遇到來力才能感受的力量的輕重快慢,所以詠春拳是「剛柔並濟」的「學用合一」武術,講求科學原理和自然哲學。

「黐手」的目的是要利用手與手之間的接觸,瞬間感受到力量的回流,將「小念頭」的手法動作不斷接觸反應、再接觸再反應擴大出來。雖然僅僅是約十來種的手法,卻是如同原子分裂般的效應,不斷擴大反應出來。這就是詠春拳的使用概念:「貴精不貴多」,「能夠發揮出來的才是最好的功夫」。所以詠春拳重視實用和實戰,不重力與美。

經過交換「黐手」之後,就進入「尋橋」。「尋橋」在文字上應是尋找對方的橋手,應是無誤,因為詠春拳強調「黐手」,所以,就有「問手」(對方手在何處),想盡辦法找出對方的前鋒手。但也有一說為「沉橋」,應是要下沉的「沉」,因為詠春拳一向強調,「沉肘落膊」,是動作上的應為。但從葉問宗師或是更上一代,功夫多是口傳,也無落實文字,加上中國文字中,更是一字差千里,實無法一一落實。況且廣東白話更是發自心悟,本文不作文字考證。不過,廣東話「尋」和「沉」發音屬同音。「尋橋」,在於補充「小念頭」的不足,例如「綁手轉身」、「攔手轉身」、「綁手迫身」,與「小念頭」同出手門。這樣的設計是要使學習者綿延引進所學,在拳法的根基上,不斷的達到好還要更好的目標,使拳法在不斷的練習中精益求精。

詠春拳是一套活的思想拳法,使練拳者結合個人生理和現場情況,瞬間做出最好的反應。所以,早在「葉問」宗師時代,就告誡我們:「人是活的,功夫是死的,活人應練活死功夫」的至理名言。「黐手」的變換可以舉例來說,當對方出右拳直攻,可以採取右手黏接對方的來手,並在粘連時,把粘連的右手轉為「抐手」,並立即出左手穿粘對方的左手,做到「有手黐手,無手問手」,達到「黐手」的目的。在粘連對方的左手時,轉為「抐手」,把原本右手的「抐手」移出,形成對方雙手重疊,立即把抽出的右手變為「橫掌」,攻擊對方的下巴。當然也可以使用直拳攻擊。

另舉一例來說,兩人對壘時,對方以右勾拳擊出,可以用左手「滾手」或是「穿手」,達到有手「黐手」粘連對方的來手,粘連後立即進行「抐打」動作直迫對方的中央,對方再出左勾拳,可以使出「滾手」,達到「來留去送」。對方若見不成再度轉身勾拳,應掌握對方收手轉身的瞬間,出腳側踢,也成為「甩手直衝」作粘對方前鋒手。當對方出手粘連時,可以使用左手拍手,並引對方出左手,予以粘連,達到「黐手」的目的,在達到「黐手」、「封手」時,移身迫步進入對方重心,使其不能站立,達到制敵於先。

「穿手」

打詠春拳的行走如同踏車,從變換當中行進,停下來就失敗,所以詠春拳會用「無手問手」、「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術語提醒學習者,對功夫的運用是連綿不斷的,在「粘連迫攻、決不放鬆」當中克敵於無形。

如何進行「穿手抐打」,首先是「無手問手」,當手接觸粘連之後,即行按手,按手之後立即左右開弓,左右開弓之後,引黏對方雙手,利用黏連反應,即時採取「抐手」,在「抐手」同時出手穿擊對方喉嚨。並藉著「抐手」的順勢,穿右手直入對方頸部外側,再利用黏連有利攻擊的瞬間,順勢「扳」下對方的頭部,出左手拍下對方的肩頸部位,迫使對方失去戰鬥力,並即行瀉身出右拳,使用下勾拳(抽拳)直擊對方。各位可以清楚了解到「按手」、「穿手」、「抐頂」連續的動作。「抐頂」之後也可以頂踢後,退馬再來下勾拳。

Top

詠春拳法的運用和基本樁法

事實上,詠春拳著重在用,強調拳由心生,不必模仿動物形態或是跟著別人的招式起舞。練拳時不必追求各種形態或是刻意運力配合呼吸,但卻要心靜神定,全心投入,全神貫注,心意合一,正如聖賢書中講的「定」、「靜」、「安」、「慮」、「得」的修身處世之道。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全套的動作,點點清楚,絕不能拖泥帶水。

用拳方面,也要記住前輩們的格言:「活人練活死功夫」,動作的變幻,不能墨守成規,更不能隨著對方的招式走向,要做到:「有手消手,無手問手」、「來手黐手,甩手直衝」。

用拳如用兵,一旦與敵人對壘時,除了發揮平日所學之外,更要掌握敵我之間的作戰距離,以及作戰位置。當雙方橋手接觸時,不必急著搶攻,當然不可能出現見招化招、見形化形的電影動作,見招化招等於是被動,如同追手,不能自我發揮出來,搶攻也只是急著做自己以為是的動作。急著打倒對方會忽略自己應有的動作,霎時過後可能會失敗。故除了掌握與敵人之間的作戰距離和位置之外,也要掌握時間,使動作的運作發揮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順勢的變化,不必靠思想與目視指揮動作,應該配合用拳時間點自然反射所學,這樣才不會被死招式所束綁死,達到剛柔並用,使反射出來力瀉力、借力還擊。

基本樁法的練習與拂手

詠春動作的變幻在於運用一連串的遠消近攻而使敵人無法掌握而招致失敗。為了使學習者能夠達到整體功夫的心意合一、出手自然敏捷,詠春拳的創始者制定了木人樁學習動作與「黐手」練習方法,使學習者可以領悟橋手運用,透過不斷練習而熟能生巧,才能使出手於無形,才是上乘的功夫。

木人樁法

詠春木人樁是利用木人中的樁手及樁腳的固定部位,使學習者在埋樁練習時,固定及糾正其不良的習慣,如:「飛踭」、「束橋」、「出膊」、「扭腰」等不正確的動作。練習木人樁需要結合樁法的連環動作,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練習,務求達到手腳並用,腰馬一致,進而靈活自然。

為了激發每位練習者的思想和潛能,練習埋樁完之後,一定要再練習空樁動作,這是練習木人樁法的必經之路。此外學習者應再去深入體會,達到有如佛學中最高的「悟禪」境界。

在埋樁練習時,為了要達到自然發揮,所以不能把一些死動作套在木人樁上反覆自娛,更不能有看圖片學功夫的錯誤觀念。學習者切記,人是有思想和生命的,而不是一具拷貝機器。因此在理念上,你面對的木人樁應該將其視為一名武林高手,唯有這樣,才能將一招一式的死功夫,消化成活功夫。也藉此擴展開闊整個功夫使用的思想領域,進入「靈」與「得」的最高境界,達到「有樁如無樁,無樁似有樁」的境地。

樁法中包括了手法中的內門與外門攻防動作,和上、下門的防禦及攻擊手法,以及左、右側門的貼身與開身等一系列攻防及走位的動作。讀者可以進一步體會詠春拳木人樁法是著重在運用個人思想的,而不是利用木人樁作為練力、練橋手的工具。

在動作中,首先要求腰馬一致、左右並行是詠春拳中的特色,因為這樣不會因為左右差異而遭敵人所乘。樁法如拳法一樣,是要結合學習者的「手法和腳法」,「腰馬及走位」,來發揮攻擊的力量。

木樁動作在於「雙護雙承」、「上下配合」、「手足並用」,這裡提出一些樁法:

第一, 「瀉身內門拍打手」:進行左右「瀉身內門拍打手」,需配合腰馬力,掌握敵我的作戰距離,以瀉身出手,拍去敵方左右來攻之勢。

第二, 「轉身外門拍手」、「外門拍手後接連殺手」、「上下交叉轉變為抐手直拳」:使用外門拍手之後,即時切入使用殺手直攻對方,再瞬時上下轉變為「抐手」後交叉轉換,改為直攻對方中門。

第三, 「側身外門拍手左右轉換」、「左外門拍手後接連殺手轉換」、「上下交叉轉變為抐手直拳左右轉換」:要求學習者左右並行發展使用。

第四, 「側身低綁」、「攝馬迫身拍殺」:從中門轉變為側門進攻,低綁手後,同時並用迫身左右雙手使用拍殺動作,直攻對方腋下。

第五, 微做「瀉身側踢」:當迫身使用拍殺動作後,即時瀉身轉為側踢攻擊對方下三路或是膝蓋部分。第四和第五點都是讓學習者體會貼身迫攻及拉身攻擊,更可透過這個系列的動作練習,使學習者能即時掌握到作戰距離,以及迫身攻擊與瀉身攻擊的配合情況。

第六, 「側身低綁左右轉換」、「攝馬迫身拍殺左右轉換」、「瀉身側踢左右轉換」:左右交換練習,使學習者不致於受限於生理上的不變而受到克制。

第七, 收樁動作:「耕手」、「圈手」、「抐手直掌」、「雙手抐手」「拍手」(托手)直踢。這些是木人樁收樁的全部動作。「耕手」可以轉為「接手」,即時將敵方的來手移位。「圈手」、「抐打」,可以雙護雙承,可以作為「圈手直掌」、「圈手橫掌」、「圈手插手」等,運用之妙全看學習者當時「黐手」的粘連接觸感而定。「雙手抐手」也可以一抐一攻或雙抐雙攻。「拍手」(托手)也可以轉變單手,其中的腳法可以轉變為側踢。總而言之,要制敵於先,在練木人樁時,是不能死練招式的。

詠春拂手

詠春的「拂手」,可能是取材於神拂的柔剛並用,以「拂」的動態而取其名,其走勢是由下而上拂動,故名「拂手」,是利用引出對方橋手,或是接粘對方的來手,或更是用作掌握敵我的戰鬥距離。

在與敵接觸的同時,使出「拂手」做為探路,在詠春拳功夫裡,稱之為「問手」,以求測知敵人的位置,並且引出對方的攻手,進而達到利我的「黐手」的攻擊位置。

「拂手」裡的變幻就是來力瀉力、借力出擊,掌握主動出擊的目的。簡單舉例「拂手」的使用如下:

第一,「拂手」接粘對方來手;

第二,出手掌控對方來拳,左右手轉換可以使出「拂手」;

第三,在敵我前鋒手粘著時,出「拂手」變手;

第四,同樣出「拂手」接橋;

第五,左右交換變「拂手」為左「抌手」;

第六,「拂手」接粘對方來手;

第七,「拂手」接粘來手,可即「拂手」轉為上橫掌攻擊;

第八,「拂手」進入貼身,轉「拂手」為抐手,順勢而行。

因為一波又一波的連綿動作,才會迫使敵人僅存守勢,這樣才會成為我攻敵守的主動出擊,達到我強敵弱的目的。詠春的奧妙也就在於長期的「黐手」訓練,體會瀉力與借力的動作變幻,潛心體會運用必能達到使敵人防不勝防,練力如拂尖,收放自如的境地。

Top

詮釋舅父葉問宗師生前之教拳心得

學詠春不是一套拳一套拳練下去,但是有一些人只學了一兩套拳就出來自命為師父授徒,確實也有些人為了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他也學到了詠春拳的兩三套拳法,這應當是自我滿足的自欺欺人吧!

簡單舉些例子,有些人有許多女朋友,卻沒有老婆,最後只能孤苦伶仃的單獨終老一生。又比如有人擁有數部名車,自己卻不會開車,凡事只能被動仰賴他人,一旦身敗名裂之後也就一無所有了。一切的一切正如古人常說的:「銀樣蠟槍頭」,也就是中看不中用。如同全身凹凸標緻的美女原來是經過整形打針後改造出來的,容易弄得全身疼痛與失敗變形。學習功夫不是用來擺設的,更不是自我的膨脹。

人們形容這樣的人是「老鼠躺天秤」,自稱自秤、自吹自擂。也有人疑問全中國功夫都沒有「黐手」,為什麼詠春會有,於是就出現了「黐手」無用論的說法,向這些人只會自大自以為是,一是學技不足,二是未得良師教導,三是只學得詠春的表面功夫,就以此來行騙執教。另外,有些教者也會把「黐手」變成相互配合,喜歡如同功夫電影般套招過癮,像這類人都是學技不足、誤人子弟,說得不好聽一點,除了是自大狂以外,就是打著教功夫之名行騙。

詠春的「黐手」不是要練習去打人(可能有些教者會教一粘上手就要打手),這樣的話是無法發揮與學習「黐手」的運用,也會誤解「黐手」是拳套中動作的發展延伸。另外,強調一黐上手就打手,也等於鼓勵打殺的殺戮行為,而不是教導學習者的技術的演進,這種強調打手的思維是一個錯誤且霸道的教育。試想,學習者心存殺戮,其拳術會有進步嗎?這樣的教者一定是忘記了葉問宗師生前強調的「活人練活死功夫」、「今天不把功夫學好,他日要跪在地上求外國人教你詠春拳」等師訓或祖訓。

事實上,「黐手」是詠春不可省略的重要環節,是詠春必學的動作。「黐手」不是打人或是打架,它是把學過的拳套透過「黐手」成為一段一段的靈活動作反應。「黐手」練習的增進,可以說是集結你的詠春拳的財富,把你學得的拳套成為隨手可用的動作,不斷的「黐手」就能增強你的接觸反應,唯有熟練「黐手」才能達到自然反射。如果學習者自認為學拳就是學習攻擊別人,那你大可不必學習詠春,買一把刀不是更快嗎?那有何必辛辛苦苦地學習詠春呢?

是故,詠春「黐手」是要使你在突然遇到危險攻擊時能有即時的反應,這樣瞬間的自然反射動作必須要靠熟練「黐手」而來,才有可能臨危不亂,兵法說亂則取之,亂則攻之,平時要把動作練到穩定自然發揮,就必須要靠「黐手」練習。首先要自保,所以你必須要放下殺戮的思想。不必心存如何打倒對方,應是將學會的動作結合成為一系列的動作,不必計較去打倒對方,有了良好的反應自然得到如何保護自己以及退敵。

不斷的「黐手」就是使你將學會的拳套,透過接觸反應擴大動作的使用與發揮,而不是一味搶著去攻擊對方,因為只會打人而不會功夫,這樣你就失去了應用變化的基礎,也無法傳承師父的衣缽。我們常說老兵不死,是因為他會在戰場上發揮各種的動作,而新兵呢?只會開槍殺人。同樣的,若是你只會出拳搶打,那不會詠春拳的人也可以出拳搶打啊,甚至小孩也會打人,那學習詠春的意義何在呢?首先就是思想的錯誤,如同一個學木刻的藝者只會做粗工而不會做出精細的雕刻作品,這樣只能說是個工匠。

但一些教者為了滿足學者貪打的個性,強調不必練「黐手」,接觸就打,殊不知葉問宗師生前極反對搶打、偷打,一再強調「朝形」、「追形」,「有手黐手、無手問手」,常謂「點點朝午」、「步步追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卻沒有一「黐手」就打的觀念。葉問宗師於一九五○年在香港飯店工會首授詠春拳,早期弟子梁相早已仙逝,飯店工會弟子駱耀、葉步青、招允等也一一仙逝了。本人是葉問的外甥,也年過八十了,多年遊走歐美等地教學,能夠口傳葉問宗師生前遺訓者人也無多人了,宗師在一九七○年後已不廣收門徒了,確實葉問宗師生前沒有強調過一黐手就打的殺戮行為。因為強調打並非良策,因為不能連續「黐手」的運作,也難把葉問宗師生前的教導期望的詠春拳技世代傳承。

「黐手」除了從接觸感覺平時所練的動作之外,更要注意位置和距離,不能隨便左右移動,所以詠春拳教者如葉問宗師生前經常強調「朝形」與「子午位」,前進與退馬都要配合手上的動作,不能隨便動來動去。

至於「黐手」與打架是兩回事,「黐手」是把學會的拳套動作分解結合運用,如同數學裡的開平方開三方,由慢慢增進變成熟練可行,達到用時自然反射,所以詠春拳術中有「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術語。是故,「黐手」是從慢慢增進達到妙用、巧用,不需要事事都用思想去指揮動作,不可能有看招破招、看形破形,確實等你想到了也失去了時間性,無法達到克敵於先或是克敵要在敵動之前。因為沒有了反射動作,就是被動的,再說:一是敵不會等你去想,二是任何攻擊都是突然的,三是想如何如何都是一廂情願,四是應該從接觸即時反應出動作。是故,功夫的練就需要透過「黐手」去熟練、習慣。

葉問宗師生前提到的「步步追形」、「點點朝午」、「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我們深入去探究「步步追形」、「點點朝午」就是兵書中的戰鬥位置和戰鬥距離,「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就是兵書中的強則避之、弱則攻之,所以練習「黐手」不是相互配合的遊戲或是運動,主要是在「黐手」過程中,開發學者的大腦,因為功夫也好,戰地指揮官也好,不是單一思想我想做什麼,一切的一切都是透過現場反應發揮出來。

詠春沒有固定破招的方式,也沒有何招破何招,當然也沒有如何擋、如何架,葉問宗師生前要求弟子要把練好的拳套結合個人的生理及思想反應,動作與動作串聯起來,成為一系列的動作,只要靈活的串聯就是好動作,當然不能強求應如何串聯在一起,因為每個人對熟練動作程度不一,如有人「綁手抐打」,有人「綁手拍打」,有人「綁手穿手」,有人「綁手攤打」,當然也有人「綁手迫身」,確實數之不盡,熟練的動作就可以順勢而行,當然不能搶打、偷打,或是想了再打。

切記一切的危險加附在身上的都是突然而來的,所以稱之為襲擊或是偷襲,沒有給你準備,所以就沒有如果,應該預先進行的就是「黐手」,因為「黐手」是要加強你身體的接觸反應,絕不是打人。有了反應才能把平時所學的靈活運用,如同戰場上的指揮官行軍佈陣,不可能部隊一接近戰地就發動散兵游擊戰。所以「黐手」是如何發揮所學,而非存心打鬥。況且行軍佈陣就是找機會接近敵人,沒有只見到三五散兵即行大舉衝殺,只有不諳兵法的人才有可能這樣。同樣的只有不會詠春的人才說不需要「黐手」,才會說出一接手就打手的衝殺錯誤觀念。那詠春的祖宗梁贊、陳華順、葉問不是教錯了嗎?如果一接觸就斬殺,那部隊的「探子」又作何用呢?古人云「沐猴而冠」,意旨一個人徒具其表、毫無內才,暴躁輕浮、不能成事。各位要記著你們是學習詠春的,不是流氓混混或是古惑仔,更不是參加殺手訓練班。

圖片來源:

首頁圖:Wikipedia

大圖:Pixabay

分享:
今日人氣:5  累計人次:7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