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可以不拔牙》趙哲暘:「矯正不拔牙」是理念也是終生職志

2018/1/3  
  
本站分類:其他

矯正可以不拔牙》趙哲暘:「矯正不拔牙」是理念也是終生職志

醫學在進步,不同的治療理念逐步發展,全人整合醫學逐漸成為顯學。齒顎矯正治療自然無法自外於整合治療的趨勢,特別是牙齒與頭顱骨的密切關係─無論是頭顱律動影響上下顎骨發育;可能出現鼻道狹窄或是容易往後壓迫舌頭;牙齒排列影響舌頭活動空間,進而影響咽喉氣道;飲食精緻化導致顎骨發育不足──現況下,兒童口顎系統的發育愈來愈不理想,臺灣尤其嚴重。 

靠診療工作只能幫助到少數病人,因此寫下《矯正可以不拔牙》這本書,希望可以透過書籍或更多平臺,將這些健康知識推廣出去。 

書中除了闡述我個人的治療理念,寫作的第二個目的,是希望為患者建立正確的矯正態度與觀念,避免繼續受到不良習慣的影響。不管矯正過程有沒有拔牙,都必須先面對自己、找出根本原因,看看自己是否習慣口呼吸,咀嚼、吞嚥、發音、表情方面是否有不良習慣。要掌握齒列不整與咬合不正的原因,必須從改變習慣做起,醫師只能提供協助,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 

疾病之所以產生,除了少部分因遺傳或意外所造成,大部分還是不良習慣所致。口顎系統的功能異常則更為深遠,因為是從父母養育孩子就已經開始,而且直接影響到維持生命的呼吸與進食兩大系統。如果口顎系統發育良好,孩子勢必健健康康;口顎系統有狀況,不管是上呼吸道狹窄或是咀嚼能力變差,對孩子的健康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這一切的改變,只能在喚起病人的自覺與重視後,讓病人自發改變,才能加快矯正的速度,也才有可能在矯正結束後,維持牙齒的整齊排列及美觀。 

這些年來,從嘗試不拔牙矯正的技術開始,藉由DNA system矯正系統的課程邁入上呼吸道健康的重視,再經由脊骨牙醫學(chirodontics)的知識理解到牙齒咬合對於上呼吸道、睡眠品質、甚至體態平衡的深刻影響。過去幾年開始重視所謂頭薦骨律動(craniosacral therapy)與上下顎骨的相關性,加上國外發展十多年的ALF(Advanced Lightwire Functional appliance)調控頭薦骨律動的技術,雖然還是單純在口腔內做治療,但是已經可以藉由牙科矯正裝置來輔助調整頭顱的律動,甚至可以搭配應用肌動力學(applied kinesiology),藉由一些簡單舒緩顱骨(Cranio-Somatic Therapy)的療法加快齒顎矯正的進行。 

技術看似越來越複雜,可是臨床操作卻相對單純,比較有機會針對問題做解決。雖然還有許多需要學術驗證、辯證的部分,但是穩定且理想的治療成果,國內外比比皆是,下一步就是嘗試整理與學術發表。 

如上所述,現今齒顎矯正的方式可能已非傳統牙科的知識可以涵蓋。我個人目前進入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就讀,看似與齒顎矯正沒有相關性,實際上,藉由功能神經學(functional neurology)輔助診斷小腦、中腦、橋腦、甚至大腦對於體態平衡的調控,再考量到舌頭有眾多腦神經的調控,以及舌頭功能與大腦諸多的關聯性,從腦科學切入的齒顎矯正技術,以及眾多神經肌肉與平衡系統調控的方式,相信是下一個世代的矯正治療的方向。 

期望透過本書的粗淺介紹,讓大家對於齒顎矯正有不同的概念。雖然與目前主流的齒顎矯正技術有所不同,但不管哪種做法,我相信每位醫師都是想盡辦法為患者解決問題,只是每個人的做法有所不同。如果您對這本書感到認同,覺得有收穫、有幫助,歡迎分享;若有其他見解,也請不吝賜教,我非常願意學習。 

 

矯正可以不拔牙_書封圖檔.jpg
本文節錄自矯正可以不拔牙一書,時報出版提供。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46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