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專欄】『聽音樂 唱歌樂趣多多 受益滿滿』法國楊翠屏
『聽音樂 唱歌樂趣多多 受益滿滿』法國楊翠屏
初中時觀賞三次1963年邵氏製作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還買了唱片,練習、背誦所有歌曲,我初次清唱的歌竟是黃梅調。中學時看過『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香港譯成真善美,法文幸福的樂曲),背唱大部份曲子。大學時唱披頭的﹝Yesterday﹞、﹝ Hey Jude ﹞、﹝Let it Be﹞及﹝Scarborough Fai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A Time for Us﹞等。
在法國居住四十多年,以中文寫作還鄉。思鄉的關係,十三年前,開始唱中文流行歌曲,鄧麗君的不少歌曲、鳳飛飛的『掌聲響起』、蔡琴『恰似你的溫柔』、金佩珊『回想曲』。最近則是中國『草原上的人們』影片的『敖包相會』及在台妹妹介紹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來自遼寧鞍山一山村的王琪,難得作曲、作詞、歌唱一身兼,在新疆生活十年,情境體會,才能譜出哀怨動人的歌曲。由於可在網路You Tube聽歌、練歌,把歌詞印出來,不久就可清唱,我閱讀、寫作之餘,喜愛高歌一曲,自得其樂。
『音樂益處多多』
音樂能改變人們大腦結構與功能,啟動大腦神經元連結,促進分泌多巴安 (dopamine)、催產素 (ocytocine,希臘文意味快誕生),對心情、社交生活、運動能量皆有積極效果。大腦的聽覺皮質和獎賞、補償機制的密切關聯,可用來解釋音樂引起的平穩情緒、安頓心靈力量。
初生嬰兒對歌聲的辨識力比語言更敏感。根據研究,搖籃曲可撫慰嬰兒的情緒,母親的歌聲增加催產素,此激素被稱為『愛荷爾蒙』,有助於建立依戀和信任,促進嬰兒的溝通能力。它降低緊張、焦慮,協助組織社會行為。
『學會一種樂器是否會變得較聰明?』
很多音樂家閱讀能力強,字彙廣泛。平均說來,他們比一般人聰明,但要視音樂教育的密集和期限而有所不同。音樂教育在大腦留下印記,明顯的研究結果,神經科學家推薦父母或教育者,鼓勵孩童學習一種樂器,因他們一生將受益無窮。音樂家經常智商高,較聰明的孩子比較傾向去學習音樂。
大腦主司音樂區域,和主司語言區域的部份相交叉。這可能用來解釋為何很多音樂家,擁有較強的閱讀和外語能力。音樂助長『音位意識』(conscience phonologique) 能力,那是學習閱讀與書寫極重要的先決條件。年輕時學過音樂的老年人,縱使已經很久不再練習,他們還是保留較強的語文能力。
『幾位文友的例子』
我認識三位多才多藝的文友,美國的王克難大姐 (Claire Lee),除了寫作外,也會彈鋼琴、作曲、繪畫、攝影。荷蘭的丘彥明文友,書寫、音樂、繪畫樣樣行。瑞士的李筱筠文友,彈鋼琴、吉他,作畫及書法揮毫,通曉五種外語,精於廚藝、學習陶藝,興趣廣泛,擁有多樣才華。
『讓音樂美化這艱難時期』
在這Covid-19疫情仍然嚴峻的日子,巴塞隆納大學一團隊研究減輕憂鬱和焦慮的活動,對象是1000名不同年齡階層美國與歐洲民眾。結果顯示,音樂居首(19%),其次是電視影片或連續劇 (17%)、運動 (16%)、與朋友或家人雲端談話 (14%)、做菜與糕點 (14%)、性愛(2%)。聽音樂、彈奏一種樂器、歌唱時間越長,效果越佳,何樂而不為!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62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