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華作協專欄】朱文輝:瑞士華文微型小說的發展風貌──兼與中國本土及瑞士德語微型小說比較〈一〉
壹、華文微型小說略覽
微型小說(又稱小小說)是當代華文文學小說類當中異軍突起的一個新類型,在中國發源演進至少已有30年的歷史。它的正式定位,應可溯源於鄭州1985年《小小說選刊》這本半月刊雜誌的問世,更可能是1950~60年代當時《天津文學》的前身《新港》雜誌發表過小小說,故在北方習稱《小小說》;另上海的大型文學刊物《小說界》曾於1983年元月專門辟出微型小說的專門欄目,因而在華南從此便稱為《微型小說》;接著,《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於1992年在上海誕生,使得華文世界的小說形體由原來的長篇、中篇及短篇三大家族又添生了最新的一族,也就是從短篇小說中胎衍出來,成為華文小說脈流四大家族中最年輕、卻是最受寵愛的一員。經過《中國微型小說學會》以及《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由新加坡華文微型小說的專家兼作家黃孟文博士於2004年在新加坡註冊創立,並任會長至2006年,之後改選由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擔任會長至今,凌鼎年為執行秘書長)多年來的大力推廣,目前,它更是受到海外華文寫作界的歡迎,成為小說創作及閱讀人士心目中的主流文類。當前枝葉最為繁茂的地區當數中國大陸,有系統、有組織地推動全民創作,幾乎每年全國各地區都不斷舉辦各種大小規模的徵文比賽活動,並與影視界及微電影製作機構合作,將此小說類型推上人人愛讀愛寫的高峰。除了中國本土之外,華人彙聚最密集的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香港、菲律賓等,也都群集了大量的創作人口,並成立了當地的華文微型小說組織,與上述的《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及《中國微型小說學會》保持密切的互動關係,交流頻繁,創作成績亮麗耀眼。臺灣原是華文文學尤其微型小說創作的重鎮,可惜大約自2000年以來,報刊和出版機構在重商主義及娛樂取向的影響之下,文學創作的園地逐漸萎縮,一般作品的淺碟化與庸俗化,也讓過去一度盛行的臺式微型小說──《極短篇》──成了聊備一格的存在,不像其他華語地區的文壇,受到風起雲湧的激勵。
華文微型小說在歐洲發展的情形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是在2008/2009年正式將華文微型小說的概念引進歐洲,讓文友們有組織、有系統地認識到有這麼一個小說新型式的存在。
2008年年底,歐華作協前會長俞力工和前副會長朱文輝兩人首度受到《中國微型小說學會》的邀請,前往上海參加《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該活動是第一次在華文發源地的中國本土舉行,也是歐華作協與這個新小說型式的第一次結緣,拓展了創作概念上新的認知視野。回到歐洲後,乃於翌(2009)年在維也納舉行的第8屆年會上,將如何推動會員們從事微型小說創作的理念付諸討論,最後便有了鼓勵大家執起筆來書寫並集體出版一部屬於協會微型小說專輯的動議。經過一番集思廣議,乃成立了編輯委員會,陸續展開具體的行動,透過網路向會員們傳遞這方面的創作知識,並交流意見和經驗。2010年7月,終於順利在臺北推出了上下兩冊的歐洲華文作家微型小說選──《對窗六百八十格》(後來也由世界微型小說研究會秘書長凌鼎年加以整理修編,在中國推出了簡體字版);繼之,又於2011年11月推出歐華作協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文集──《迤邐文林二十年》,在這本集子裡也網羅了會友們的微型小說作品11篇。因此可以這麼說,目前在歐洲有組織地推動且參與中國微型小說組織互動的,當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為主(當然也有不少非歐華作協會員的作家也個別向中國刊物投稿,經營他們的微型小說作品)。
瑞士的華文微型小說
與歐洲其他較大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及西班牙相較之下,瑞士華人數量相對不多,且居住處所分散各城市與鄉鎮,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多需為稻梁謀,因而寫作人口稀少,然卻並不因此影響創作的品質,目前已知孜孜不倦從事業餘筆耕的文友約有10位上下,彼此或直接或間接保持著聲氣互通、資訊交流的聯動,其中且有5位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的會員。
自2014年春開始,歐華作協前會長朱文輝覺得微型小說既然已在華文世界成了一門獨特的小說類型,歐洲不能缺席,瑞士更不應該沒有聲音,因而有了籌組《瑞士華文微型小說俱樂部》的動念,於是登高一呼,號召居住在瑞士境內的華文寫作朋友同心協力來組編一本《瑞士華文微型小說專輯》,以此為基石,當作推動這門小說在瑞士發展的酵素。經過一年多的聯繫與交流,已陸續征得顏敏如、宋婷、李黎、陳碧雲等文友熱情回應,紛紛抽暇提筆上陣,努力創作,至今已彙集作品30篇,藉以作為參與日內瓦首屆國際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的獻禮,並展開法譯合作,推介瑞士華文微型小說發展的成果,進而冀望成為與中國及世界各國交流互動的門票。
瑞士的德語微型小說
就瑞士德語區觀之,我手頭所擁有的正式資料顯示,整整32年前,也就是1983年,蘇黎世有個叫作《瑞士觀察家》(Der schweizerische Beobachter)的社會政論雜誌發起一項史無前例的《全民寫小說》活動(Das Volk schreibt Geschichten)。投稿的作品有一萬多件,最後由評委選出1635件終審作品,獲獎的有20人/件。共分成14個類項合計63篇作品編印成書:《日常生活故事》7篇、《職場世界》7篇、《愛》7篇、《女性》5篇、《行船走馬與經驗》3篇、《邊緣人》5篇、《病與死》4篇、《戰爭》4篇、《反諷與幽諷》2篇、《瘋狂˙顛倒世界》3篇、《迷愛陰幽》6篇、《夢幻與現實》4篇、《一絲老月曆故事的氣息》3篇、《我們這個時代的耶誕節》3篇。
大型日報《蘇黎世廣訊報》(Tagesanzeiger)的星期四增刊《Züri-tip》更是在1989年以特輯的方式推出了一本名之為《35行超短微故事》(35-Zeilen-Geschichten)的迷你型書寫集子,共收錄了26位瑞士德語作家合計102篇極短作品,平均每位元元撰寫近乎4篇,引起讀者的熱烈迴響。
2009年9月蘇黎世市政府舉辦一項名為《婆婆媽媽的故事》(Mama mia ! - Unvergessenes aus dem Leben von Müttern und Grossmüttern)專題徵文比賽,其主旨在鼓勵全民不分男女老少,將其針對媽媽或祖母的印象與感受寫成感人的小故事,篇幅以3千個字母所組成的字句為限(大致與現行華文微型小說的標準篇幅1千5百字相當)。該項徵文活動不分名次也不發給獎金,但只要被選為佳作,便會由主辦單位敦聘多位元廣播及戲劇演員,安排在10月24日的公開朗讀大會上,專業地將作品朗讀給現場觀眾欣賞。當時本人也以德文創作的一篇微型小說《那股臭香》參賽並入選。
2010年蘇黎世一個名為《Schreibszene》(書寫場景)的寫作班舉辦以《不亦快哉》(Zuckerlecken)為題的小故事徵文賽,規定參賽的作品字數限制在1000至5000個德文字母之內(含標點符號及空格、空行);接著2011年蘇黎世《一瞥晚報(Blick am Abend)》也舉辦以《渴望》(Sehnsucht)為主題的微型小說徵文賽,都掀起一片參賽的熱潮。
──未完待續──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54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