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劇源起及蓬勃發展以來,有關京劇伴奏藝術的研究,雖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但也少見對此做出深入探討。故論本文以京胡藝師梁訓益先生之京胡琴藝,做為研究探討之起點。期盼藉由梁訓益先生之個人的學習成長背景、演奏歷程與舞台表演藝術等相關經歷,作出實際的紀錄、描述與分析。冀能從中探究京劇琴師技藝的傳承、伴奏機制形態規律的運用與藝術表現需要之間的密切關係。因此,本文試圖以梁先生個人的資質、學習方法、經驗、歷程與具體的舞台演藝等面向,尋求與現今戲曲教育演奏人才之培養形式與學習方法,期望能提供相關學習者最有效的方式與借鑑,並與現今戲曲環境相互呼應與結合,俾利日後戲曲音樂伴奏人才之養成與延續。
內容試閱
引言本文是以梁訓益的「京胡藝術」為撰寫核心,除了傳統文獻資料進行佐證外,對於藝術造詣的採集就非專業者不可。因此筆者針對梁訓益「藝術」, 尋求三位重要關係人姜鳳山、陳舜政、吳陸森進行採訪。姜鳳山:梅蘭芳後期琴師,梅派傳承宗師。(1942-1949)梁訓益學習時期。19歲時學藝於梅琴大師(徐蘭沅與王少卿),姜先生口述了當年學藝的背景及藝術養成。陳舜政: 合作同僚(在臺灣傍角徐露時期)陳教授喜好京劇伴奏,在票界中極具知名, 對於京劇音樂有頗多心得,筆者從受訪內容中,獲得許多他與梁訓益在搭配合作演奏上的重要資料,以及對他藝術上的評價。第三位是梁先生收的徒弟吳陸森,我們訪談時間足有四個小時以上,談及梁先生教學、為人處事、藝術層次是主要的內容。以上主要三位的訪談,刊載於第五章節中,其他訪談記錄,則收錄於文章各章節。另外本文主要以文獻整理和影音分析進行研究,因此將蒐集及整理梁訓益京胡伴奏相關演出及演奏之影音資料,進行採譜分析。透過筆者以聽寫方式譜出曲譜,再與梅琴徐蘭沅和王少卿兩位大師之作品探討比對。透過這樣前後呼應的比對與探討,從中得取對其兩者之間其音色、技法及特殊技巧之變化及其演奏的基本模式等差異性,除記錄下準確的音符,並加以深究,有助於本文核心之研究。京劇在臺灣這二十年已逐漸式微,排除其他劇種、政治、外在等因素,這個曾經被譽為國劇的稱號,凌駕著政府獨厚的優勢條件下,風光存在於臺灣的戲曲藝術殿堂。而今京劇的傳承無論在培養與推廣,都不如以往,而京劇的主體「京劇音樂」在人才培育上更是寥寥可數,這恐怕也是造成京劇式微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致力於京劇音樂之文獻及史料蒐集彙整,嘗試建構出一條屬於戲曲界京胡完整之脈絡,期盼以此梳理京胡伴奏藝術在臺灣發展的情形與傳承,經過深入分析整理後,能更具體與有效的將其成果,化為推動進步的助力,藉此也希望能為臺灣京劇音樂之發展與推廣盡一份心力。
了解更多請至購書頁面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2020/08/25
2020/08/01
2020/07/31
2020/07/26
書的內容是日軍暴行,封面卻用美軍在奧馬哈灘頭登陸(諾
2018/05/20
政治加上推理,讓我想起松本清張。年輕的筆觸避開了血腥
2018/01/18
不一樣的科幻手法,超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