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華民國外交史的重要專著。--《老成謀國--紀念沈昌煥先生逝世20周年研討會實錄》

2019/6/19  
  
本站分類:創作

研究中華民國外交史的重要專著。--《老成謀國--紀念沈昌煥先生逝世20周年研討會實錄》

沈昌煥(1913-1998),江蘇蘇州吳縣人,上海光華大學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碩士。曾任蔣中正英文祕書、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兩度出任外交部長、駐西班牙、教廷與駐泰國大使、國家安全會議祕書長、總統府祕書長,主導中華民國外交系統近30年,有「外交教父」之稱。

本書為沈昌煥先生逝世20周年研討會紀念實錄,內容包括研討會照片與紀要,以及由蕭明禮、陳立文、楊善堯、陳世局、許峰源、洪紹洋、任天豪、王文隆八位學者所寫的相關論文,書末更附有沈昌煥先生少年時期所寫的七篇文章,並特別收錄珍貴照片兩百餘張,以紀念沈昌煥先生對中華民國外交上的貢獻。

立即訂購《老成謀國--紀念沈昌煥先生逝世20周年研討會實錄》

 

內容試閱

【1946:南共北、正分裂:由《沈昌煥日記》看馬歇爾調處國共衝突之成敗關鍵】

  蕭明禮(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外籍客座研究員、東京都立產業技術高等專門學校非常勤講師)

  一、一本日記展開的歷史

  有「外交教父」美譽的故總統府資政沈昌煥(1913-1998)先生,不僅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數十年的外交決策上發具有重要的影響地位,更是親身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後改稱中華民國政府,在此為求行文簡便,以下簡稱國府)重大決策的見證者。特別是決定了中國近代史走向的四年國共內戰,其轉折的關鍵一般認為是在1946至1947年美國特使馬歇爾(Gen. George C. Marshall)上將來華調處期間。儘管關於各國學界對於馬歇爾調處的研究可說是汗牛充棟,而近年來包括《蔣中正日記》在內當時決策高層私人史料的公開,理論上應該更能還原馬氏調處過程中的轉折。然而,即便有了這些親身經歷者的紀錄、回憶,許多調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仍存在著不盡完整的缺憾。特別是因為蔣、馬會談時連蔣氏所屬之侍衛官亦無法任意進入會場,這更增添了研究者利用蔣氏日記以外其他一手中文史料作為旁證的困難性。
  所幸當時擔任蔣中正英文秘書的沈昌煥,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記錄,可以補充現有史料的缺憾。筆者於2012年底蒙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石之瑜先生之邀,有幸運用當時尚未出版之《沈昌煥日記》進行研究,並取得由沈資政哲嗣沈大川先生提供之民國三十五年(1946)《沈昌煥日記》原件影本。當年,擔任蔣中正英文秘書的沈昌煥,因為藉由負責蔣氏與馬歇爾之間翻譯的機會,得以親眼目睹雙方商談經過,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轉折時刻。而他於日記中留下關於美國調處的第一手文字記錄,更對研究馬歇爾調處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其間,筆者曾與石之瑜教授聯名,以〈《沈昌煥日記》所載之馬歇爾調處始末〉為題,於2013年10月國史館舉辦之「《沈昌煥日記──戰後第一年1946》新書發表會暨沈昌煥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上發表專題演講,可說是筆者利用沈氏日記的初步研究成果。
不過,而後將近五年的時間裡,由於個人因素,筆者遲遲未能進一步就沈昌煥在馬歇爾調處期間扮演的角色,以及《沈昌煥日記》中所披露的馬歇爾、司徒雷登與蔣中正等國府高層對解決國共衝突、召開制憲國民大會、落實民主憲政等問題上的態度與作為深入探究。直到2017年夏天,再次蒙石教授知會本年(2018)將召開紀念沈昌煥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研討會,才以此為契機,重新翻開那遺忘於書櫃一隅的日記,並重新參考、追加《蔣中正日記》、《事略稿本》、《王世杰日記》等國府方面史料,對照馬歇爾於1947年呈送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司徒雷登報告等其他美方相關檔案文獻;最後整合既有研究成果,在2013年初稿的基礎上加以修正擴充,得以趕在沈資政逝世二十週年的前夕,完成《1946南共北、正分裂由《沈昌煥日記》看馬歇爾調處國共衝突之成敗關鍵》這本篇幅雖短,主題卻極為深重的小書。
  閱讀《沈昌煥日記》,可強烈感受到沈氏記載天下軍國大事的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個人家國情懷。而日記中滿載了國共內戰初期國府高層決策的真相、美方介入調處的始末、外交使節的往來,以及他對於時局人心的詳實記載與觀察,足堪作為中國近代史領域進一步發掘、研究的新史料。據此,本書將從《沈昌煥日記》為出發點,帶領讀者透過文本的逐字爬梳,以及其他中英文史料的對照,重新回到那動盪的戰後第一年時空,使後世能夠撥開鬱積一甲子以上的複雜謎團,看清發生於1946年的諸多事件始末,以瞭解此一關鍵轉折年份的歷史真正意義。
......

------

【蔣中正日記中的沈昌煥】

  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中國近代史學會理事長)

  一、前言

  沈昌煥早年參與抗戰,以少將參議身分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昆明辦事處副處長,並常川印度新德里遠征軍專員公署,抗戰勝利後任國民政府主席辦公室簡任秘書、國民政府委員長侍從室簡任秘書、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來台後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國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委員兼第四組主任。其後轉任外交砧壇,兩度出任外交部長,中間並出任駐西班牙、教廷與駐泰國大使,後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
  在沈昌煥的經歷中,從民國34年任國民政府主席辦公室簡任秘書開始,到民國61年第二任外交部長以前,都是近身追隨蔣中正,將近30年的歲月中,蔣中正這位長官如何看待沈昌煥?如何評價沈昌煥?本文希望透過蔣中正日記,爬梳出蔣中正與沈昌煥的交集,探討這些交集後的歷史意義。
  由於個人手邊的日記並不那麼完整,透過概略的整理,摘錄出蔣日記中提到沈昌煥總共有208次,在時間分布上看,1948在大陸期間僅5次,1949至1950年間18次,1951到1960年間35次,其中1958、1959兩年完全沒有提及過;1961到1964年間最多,分別為1961年35次,1962年16次,1963年39次,1964年35次;1965年後次數遞減,1965年12次,1966年以後一直到蔣1972年不能再寫日記為止僅13次。在稱呼上通常以「昌煥」稱之,少數時候僅以「沈」稱之,只有一兩次以「沈昌煥部長」稱之,不過在稱呼上並沒有辦法分辨有甚麼特別意義。在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一般談話、有關工作分配與經費撥付、有關工作指示、聽取工作報告、商討特定事務、徵詢意見或接受要求、感嘆人才不足、對沈昌煥不滿幾個不同的方面,但是中間很多還是有重疊之處,無法做太清楚的區分,在本文中將以日常談話與指示、特殊事件的討論、心有不滿三段來敘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個人覺得是沈昌煥一生中頗重要的時間點或職位上,在蔣的日記中卻並未提及,像1942蔣訪印時,沈在新德里,但未見蔣日記中提及;1949年蔣往菲律賓參加碧瑤會議,沈昌煥隨行,但蔣日記中未見紀錄;1950年7月31日麥克阿瑟旋風式訪台,沈昌煥全程參與,但蔣日記中亦未見。還有一件小事,蔣日記中首次提到沈昌煥是1945年8月27日所寫:「預定:一、沈昌煥、張齡、高蔭槐之工作。」最後一筆是蔣日記最後一年(1972年)雜記:「行政院人事擬案:外交部長沈昌煥或薛毓麒(原任周書楷擬請調國策顧問)。」雖然純屬意外的巧合,但一始一終之間似乎都在安排沈昌煥的人事,不過事實上在蔣208次紀錄中真正談到沈昌煥人事的並不多,不會超過10次。
......

 

了解更多請至秀威網路書店

至Google play 購買電子書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21  回應:0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

沒有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