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往孤獨前行──讀李魁賢《存在或不存在:李魁賢漢英雙語詩集》

2018/5/2 下午 01:39   資料來源:文訊雜誌   
本站分類:另眼看書
存在,往孤獨前行──讀李魁賢《存在或不存在:李魁賢漢英雙語詩集》

圖片來源:David Spinks

*本文是詩學研究者楊淇竹評論詩人李魁賢於2017年出版詩集《存在或不存在Existence or Non-existence──李魁賢漢英雙語詩集》,原刊載於《文訊》390期,經同意後轉載。

◎楊淇竹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生

「台灣詩叢」誕生,象徵台灣詩人逐漸跨入了國際,雙語(或多語)詩集在國際間,詩人與詩人,將充滿眾多對話,不僅只寒暄,更多聚焦在詩文的探討。第一部《存在或不存在》即叢書策畫人──李魁賢雙語詩集,尚未翻開序言,李魁賢大力推展國際交流之努力,早在回憶錄《人生拼圖》已詳細記錄,但這套叢集的出版,仍有其背景。依循總序「詩推台灣意象」,概述了李魁賢近年參與詩歌節的經驗,明白表示交流準備最大的缺漏便是選集與外譯倉促,嗣後才興起策畫叢書的念頭。另一方面,詩人對台灣文學推展心願,也藉此表露出來,叢書將與「台灣」結合:

以「台灣」為名,著眼點當然有鑑於台灣文學在國際間名目不彰,台灣詩人能夠有機會在國際努力開拓空間,非為個人建立知名度,而是為推展台灣意象的整體事功,期待開創台灣文學的長久景象……(3)

結合文學推展,詩,寬廣路線,代表台灣,亦走出國際。因此,創作出發點之明確,讀者進一步提問:選詩,成為閱讀重要指標,什麼意象是給予外國詩人觀看的「台灣」?

詩集,選錄李魁賢1994年至2016年作品,仔細觀看早期九○年代創作,主客視角轉換,成為焦點,轉換之間,讀得詩人內心的寂靜。如〈雪的聲音〉,最後一段詢問式推敲,聲音於櫻花、芒花代表的意義對應白雪自身想望,鋪陳出相互對稱的節奏,而主客視角變化,就在櫻花、芒花與雪之間,彰顯:

原來櫻花每年思念的/是雪的聲音/原來芒花不時思念的/也是雪的聲音/可是雪思念的/只是寂靜無人的聲音(14-15)

櫻花和芒花將所有思念,寄託自白雪;反過來,白雪思念的卻不是花,而寄託於寂靜。語言相互對襯中,把抽象「思念」,置放在無限寬廣的雪地,空間意象融合情感,把思念歸附平靜。引文為詩末段,從思念投射,引發讀者聯想:聲音與思念如何結合,他們之間依存在何種聯繫上?聲音誠然是串連櫻花與芒花之思念,不過思念在此,實具有濃厚國族符號,屬於日本與台灣空間性的指稱:

雪在所有的枯枝上/發出日本櫻花的聲音/雪在所有的枯草上/發出台灣芒花的聲音(14)

另一首〈存在的變異〉,亦聚焦物象的對立面,物象轉變成一幅畫像,自身的畫像,以及錄製聲音,觀看瞬間由我望外的視野,轉向自我,肖像畫的「我」是否屬真,是否為所認知外型的「我」,或是播放出來的錄音,是否即是意識到的「我」,成為辯證主軸,反問:「到底何者是我存在的本質/何者才是我本質的存在」(17),相當巧妙探問本質何在,並延伸出存在本質的問題,文字在倒裝之間,延伸了詩意空間,把「我」當下的意識,紀錄,形成哲學性質問。

抽象疏離空間,「我」的存在,又成為另一種聚焦。

〈存在〉在兩物象對立中,突顯「我」的地位,此地位在觀看,也由往外視覺,過度向內,女孩男孩的臉到我,動靜之間,突顯我的存在: 

公園裡/一位清秀的女孩/在仔細洗臉/她以為臉還是髒的/一位玩瘋的男孩/連汙臉都不洗一下/他以為臉還是乾淨的/我獨自靜坐(34)

「我獨自靜坐」劃開了公園場域中的我與他人關係,觀看瞬間從乾淨與骯髒臉轉換到靜止(我的)臉,此靜態臉是已經洗過的臉,詩繼續閱讀,在洗臉結束的過去時序裏,突然醒悟:「最後一位朋友離去後/只剩下世界」(34),存在所意識到的現實,也由靜止不動狀態,跳躍至「孤孤單單的一棵樹/立於天地間」(34)。這首詩巧妙以動靜現實場景做回憶式抽象抒發,所有眼見的現實,都在虛境中,一一喚醒,換喻現實空間的存在,然而存在卻如此薄弱,視覺景框最終僅只捕捉到一棵樹,孤獨之樹。

到底,存在的勾勒,引發了詩人何種書寫意圖?

論及意圖,又將回歸到「台灣詩叢」策畫目的了。或許繼續其他詩篇閱讀,意圖能逐漸清楚顯露,來到〈阿富汗的天空〉、〈來到古巴〉、〈給馬奎斯〉、〈獨立廣場〉等,李魁賢於各地詩歌節交流或旅行,留下抒情,此不單只是回憶,重要意圖在:詩走出台灣,讓世界閱讀台灣,將觀看變成一種文學視角,詩在語言跨界中,存在。同時,存在,代表詩人的國際地位,亦連結台灣賦予的符號。

然而,存在,孤單嗎?

天空知道/孤獨的樹/不孤單(58)

〈樹不會孤單〉給了暗示。選集《存在或不存在》,值得細細品味。讀者藉由翻譯的選詩動機,即可明瞭其中奧秘,於李魁賢推波助瀾之下,「台灣詩叢」將日益茁壯,未來有更多期待,眾多詩人以連結世界各地之心,傳播台灣意象。詩人「存在或不存在」之提問,雙關語中,已非質疑,記憶與現實,虛構和真實,國族的符號,無須質疑。

──原發表於20184月《文訊》390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