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作家動態
- 作家面對面
魔法運行、幻武修真──本土奇幻文學破繭而出!金車奇幻獎得獎作家齊聚一堂
談到奇幻小說,相信大伙兒的心頭上總是湧起《魔戒》、《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這幾部鉅著氣勢磅礡的電影畫面,然而,他們的原創都是文字小說,是「奇幻文學」的代表性作品。台灣讀者享受之餘,肯定也這樣想著,屬於本土的奇幻小說在哪裡?本土的奇幻小說應該長得是何種模樣?是把《魔戒》的種族、人名複製到台灣來「開打」嗎?還是其實要找到一些屬於台灣在地才有的文化融合進去?由金車文教基金會與秀威資訊合作舉辦的「金車奇幻小說獎」,歷年來培育、挖掘出多位優秀作家的奇幻作品,在國際書展的黃沙龍大舞台上齊聚一堂,分享給讀者他/她們對於「本土奇幻」的見解,這類小說又該怎麼寫。
在這次講座登場的四位作者分別為第三屆首獎得主黃致中老師(得獎作〈天一閣鬼魂盜書始末〉)、優選謝曉昀老師(優選作〈小豪〉)、優選曾昭榕老師(優選作〈永無島的旋律〉)、第二屆特優得主瀟湘神老師(特優作〈玄牝之門〉),在有限時間內一一介紹他們這篇參加金車奇幻小說獎的短篇得獎作品內容、以及發表對本土奇幻創作未來的看法。
黃致中老師說明,本土奇幻小說該怎麼寫,肯定不是將西方作品直接移植進來。台灣人的信仰、公廟、神明、鬼神,這些文化脈絡都代表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台灣在地奇幻的特徵,他認為第一個一定要有「在地奇幻元素」,好比說台灣出現的「預言者」不會是甘道夫這類巫師,而是算命師,懂得紫微斗數與易經。第二個是作者要加入台灣人現在在意的議題與「集體焦慮」意識,正如托爾金寫《魔戒》是要創造出英國的創世神話,這與台灣人現在在焦慮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瀟湘神老師接著表示,他很同意致中老師所言,並藉此要再作衍伸。近年「台灣妖怪」元素突然大量冒出來、竄紅,正反映出了台灣人的「文化焦慮」:台灣人在文化上要怎麼「定義自己」的問題。神怪是所有文化要素中能夠最快區隔出來表現自我的,例如梅杜莎之於希臘神話。神話是一種活的文類,奇幻小說很棒的一點是專門用來處理文化的,比其他所有小說都還要強悍。但台灣奇幻現在的書寫養分太少、寫作系譜太單一,從以前到現在幾乎只有純文學,因此很難從文學系譜中找到其他自然史、科學史的民族誌這些元素來立基,目前只能夠建立在其他國度的奇幻小說系譜上。在系譜建立以前,無論是漁民、住在山上的人......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跟我們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所顯現出來的生活,就是台灣奇幻可以書寫的方向。透過奇幻小說的視野可以廣闊、看到更多的人生,這也是奇幻小說的一大特色。
謝曉昀老師則說,前兩位老師講得非常專業,在這邊希望分享「奇幻、魔幻、科幻、玄幻」的定義給大家了解。奇幻文學通常由民間故事傳說構成,主角不是人,而是精靈、矮人等各種種族,代表了神秘的藝術性與文學性。魔幻寫實則是一種手法、一種文學流派,諷刺社會現象的文學用法。科幻的意思大家應該都知道,主要可分為硬與軟。玄幻則是全部的融合,很自由沒有原則可言,具有最刺激的元素,經典的作品比較難出現。
最後,曾昭榕老師則提出另一種觀點。她說大家想到奇幻小說就是《魔戒》這樣的龐大史詩,不過自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以前看過一部動畫《最後的獨角獸》,故事就是獨角獸在尋找牠的同伴,給了她奇幻小說應該要有的感觸--就是「詩意」!本土奇幻怎麼尋找這種詩意?曾老師在閱讀蘭嶼原住民的文章、神話中看到這種詩意的展現。奇幻應該要根植於一個地區的文化、傳說,可能無法成為文學,卻是重要的素材。台灣奇幻怎麼走,第一個想到的是吳明益老師的《複眼人》。這作品不會硬要去劃分科幻、奇幻,卻能集大成,更得到了最在意的那種詩意的感動,這是她的看法。在四位老師專業的分享與建議之後,相信台下的讀者們都因此對於奇幻小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興趣。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4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