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與書店的文藝復興運動悄悄啟動!/胡琮淨

2016/12/29 上午 09:14   資料來源:TPI臺灣出版資訊網   撰稿:胡琮淨   
本站分類:出版風向球
出版界與書店的文藝復興運動悄悄啟動!/胡琮淨

圖片來源/geralt

網路時代,電子書與網路資訊的便利選擇性,大大地改變了閱讀紙本書的習慣與形式。1999年上映的電影《電子情書》點出當時大型連鎖書店的WHOLE SALE 概念,取代了許多獨立書店。但近年的網路多元通路的虛體世界,又消滅了不少當時風光一時的大型實體連鎖書局。

從今年初位在羅斯福路上的「政大書城台大店」傳出熄燈號,3月底屏東市僅存的獨立書局「博克」黯然熄燈,台北重慶南路上的重南店無預警停止營業,到2016年12月2日新聞傳出建宏書局舉辦清倉大特賣,歇業圖轉型,老字號的書局陸續吹起告別曲,出版業的寒冬真的到了嗎?

老牌書店出版通路,受到網路的衝擊,在電子書、網路書店與免費的網路資訊的競爭下,使其近年業績不如以往。難道真實的圖書世界,真實地翻開書頁的「肌膚之親」,就此消失了?通路的多樣性,真的讓人類的閱讀世界一去不回頭地踏上虛擬化之路?

我愛紙本書的手感,我愛優美的文字以不刺眼、柔軟地姿態滑進我的眼簾,連結我的大腦閱讀區的神經,觸動我內心最敏感的情感神經。

這種購買紙本書的習慣,在建築、美學、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書籍領域,一直維持傳統。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愛書人,仍然始終堅持紙本書的精緻質感,那種視覺的美學,恐怕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

這就是紙本書的魅力!

根據近兩年一些頗具產業份量的報告指出,電子書銷售量並不如剛推出時火紅,反而逐年下降,紙本書成長卻觸底反彈。這些現象讓有人開始高喊「電子書已死」、「紙本書回來了」、「書店回來了」……。但,好像也並非全然如此。另一種聲音推翻了這樣的看法,認為電子書銷售不佳主因是:當年的市場缺乏亮眼新書、成人電子書銷售量相對穩定,電子書主要萎縮在童書與青少年圖書(兒童依然喜歡紙本書)、電子書讀者可能轉投向電子有聲書的懷抱、著色繪本全球熱賣提高紙本書銷量……。

的確,呈現在現實世界的出版業現象,好像不盡然是非A即B!

實體書店仍一家家地關,紙本書並非絕地大反攻。電子書也未如想像中的一帆風順。

這真的是式微中的紙本書時代嗎?出版界還有新的契機嗎?

仔細觀察,紙本書和電子書之間有一種競合關係的新趨勢。傳統的出版通路與書店也面臨革新,淘汰不再合時宜的傳統舊式,迎向另一種創新!

網路的世界默默地在促成另一股出版界與書店的文藝復興的復古運動

由於網路資訊「速食快速」的取得方式,過去可平價出版的一般性出版產品,已經無法引起消費者購買的慾望,知識無特色、過目即可丟的一般性資訊出版品,恐怕從網路平台提供的資訊就可以滿足大眾的需求。真正值得出版的實體書籍,內容多半是經過市場需求考驗,才能讓讀者產生愛不釋手的擁有慾望,恨不得立刻買下帶走的衝動。經過「嚴選」的出版品,趨勢朝向多元美學、有創意的知識與包裝更為精美的圖書設計的新形態。

「嚴選」的觀念建構了實體世界的新價值,被過濾的有價值資訊,才有值得被實體付梓呈現的價值與可能性。

網路與電子書在現今的實體世界,扮演另一個重要角色。

當下的出版趨勢中,作家的網路存在感空前重要,紙本書和電子書混搭傳銷出版,二種出版形式的相互烘托,成為另一種主流。

透過網路傳銷,訊息快速地滲透佈達,讓更多的閱聽大眾認識該出版產品的存在價值。而該資訊被陳列在實體書店與紙本書中,更驗證了電子書與網路傳達的資訊的真實價值經得起全面考驗,絕非只是片面、經過修飾、刻意取景角度或誇大的美好。

「魚幫水,水幫魚」,出版界網路的便捷性實體通路真實度的互利競合模式,儼然而生。

而出版界與書店的「文藝復興的復古運動」,具人文特色的獨立書店以及「紙本書的陳列魅力」,可能就是在這樣的風潮下出線。

從網路上開始流傳的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讓大家快速認識了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實體出版魅力,帶動多樣的獨立選書風潮。

蔦屋書店藉由空間陳設的五感體驗,讓人重新捨回對文字的熱愛選書以具有特殊質感、獨特主題為取向,雖不同於一般網路的豐富,但更吸引獨特的族群。因此,現在已經成為日本重要的書店連鎖之一。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刻意打造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嶄新書店,抓住時代年輕人喜愛老東西的復古年代感,為代官山帶來新的文藝氣息。整體規劃分成書店跟花園式書店的兩個部分,以森林中的圖書館為設計理念。各個建築體錯落在花園中,綠意透過鏤空的建築立面進入室內,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圖書館。建築物間有戶外咖啡座,一邊喝咖啡一邊賞景,閱讀在書店買的書或雜誌,享受閱讀時光的好地方。

這股最美的書店風潮,帶動另一種充滿「紙本書」視覺化美感經驗獨立書店誕生。

書店陳列、書展空間,拓展「紙本書」視覺化的這一種美感經驗,賦予實體書店扮演的角色更多元。連結生活美學、人文活動、輕食餐飲、鄰里圖書空間、小型聚會論壇,更大範圍的與周邊店家整合,近而成為一種生活美學櫥窗的概念,將使出版產業出現另一種發展延伸。出版品與書店更可以多角衍伸成為文創產業的主力店,真正的販售文字與知識相關的深度美學,而不是只淪為一種包裝型式。

這種出版界與書店的文藝復興運動,正是一種以文字為本的新勢力!

這種複合式書店推崇文字之美、嚴選書籍的多元趨勢,也可以在近年歐美市場的實體書店看到。例如:位在美國波特蘭獨立經營的鮑威爾書店,強調自家書店不以百萬本藏書「量多」取勝,而是更重視「質好」的重點,書架上陳列的都是精心挑選過的最佳書籍,等待消費者選購。該店有一項網路無法提供的特色,就是書店員工與消費者間人性化互動與親切的個人化服務,任愛書人諮詢。書店也經常舉辦作家演講、讀書分享等活動,讓書店不再只是賣書而已,還成為愛書人聚集交流的社交場所。每逢週末假日店內熱鬧氛圍,就知道其受到當地民眾高度支持。另一間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Cook & Book書店,精心佈置的書店室內空間,結合咖啡廳與餐廳,營造充滿咖啡、美食和書本香氣的閱讀氛圍,更受到布魯塞爾人和鄰近國家的居民鍾愛。在不同國家仍屹立不搖的實體書店,都具有這種「讓讀者、消費者感受文字創作的靈魂、知識與文化之美的魅力。

這幾年獨立書店的嚴選吸引力與「紙本書的陳列美學魅力」也逐漸在華文世界的兩三地遍地開花。例如:在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也榜上有名的台灣之光──東區巷弄中「好樣書店」,重現「文字溫度的文創空間嚴選理念」,結合經主題挑選的書籍文字陳列,搭配生活雜貨與復古風的早期的老秤、簡單的園藝用具、舊式收銀機,塑造一種在文字中尋寶的氛圍;2016年初開幕就造成轟動的上海鍾書閣書店,強調「紙本書的陳列美學」的室內設計,讓紙本書成為地板、牆面、天花元素的視覺化美感經驗;剛營運的華山青鳥書店的獨立選書搭配作家演講、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可邊喝咖啡邊閱讀書店的書或雜誌,提供獨立思想的空間…等等,都驗證國內也在迎向這種出版美學的新契機。

「紙本書」的觸感與陳列魅力,是一種視覺化美感經驗,那種五感體驗讓人重新拾回對文字的熱愛。

網路世界擁有快速便捷的優勢,同樣也因具有的距離感,推波助瀾出另一股具人文特色的獨立書店興起的復古風潮。這股紙本書的實體魅力,透過這一股新趨勢的崛起,在商業掛帥的當代,或許會發展出版界的另一個契機。

我想,或許紙本與網路出版的二者共生觀念,也可以是未來的一種新趨勢!

 

【專欄作家】

胡琮淨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兼任講師,從事都市設計、建築領域與設計教學,以多年旅行與玩賞藝術史之經驗,融合美術、建築、文學、當時政經背景、歷史,切入藝術。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3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