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槍擊事件/麥勝梅

2016/7/27 上午 09:30   資料來源:麥勝梅   
本站分類:作家面對面
慕尼黑槍擊事件/麥勝梅

圖片來源/Alexas_Fotos

22日週五晚間六點,慕尼黑警方接到報案電話,報案者指出,奧運塲購物中心發生「恐擊」事件,造成多人傷亡,現場民眾嚇得四處逃竄,消息剛傳出,慕尼克頓時陷入一片恐慌。慕尼克當局即刻宣佈暫停當地火車、電車和巴士服務,出動了大量警員臨場追捕搶手和維持周遭秩序,連同黑森州和鄰國奧地利的特援警員共有二千多名之多,可見當局對這次的槍擊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根據週六網路的報導,槍手在購物中心開槍殺人之後隨即逃離,並一度與警方展開交火。警方最後在距離購物中心約一公里處發現他的屍體,從現場情況來看,應是自殺身亡。

這名18歲的槍手在整個作案過程中,一共發了53槍,9人不幸陳屍於奧林匹克購物中心的麥當勞餐廳,死者分別為3名14歲、2名15歲、1名17歲、1名19歲、1名20歲和1名45歲,受傷的共有35人。

自法國尼斯七月十四日發生貨車輾人的恐擊之後,便有傳說下一站是輪到德國柏林,沒想到他們在慕尼黑發生了!槍擊發生最初的時間,就被各方人士認為是一次「孤狼式的恐擊」。 

一周前,在維爾茨堡發生的火車襲擊事件,記憶猶新,一名年輕的阿富汗難民在火車執斧殺傷多人,其中三名香港來的遊客慘遭重傷,被定性為「恐怖襲擊」。西方評論家不排除這是「单獨出擊的伊斯蘭信徒」,讓西方國家防不勝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已人民枉死!

隔日,警方公佈更多的偵查結果,有關槍手本人的信息也開始浮現出來了。

這名十八歲的作案槍手原是伊朗移民的第二代,不屬於人們畏懼的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本身卻是一個接受過醫生治療的憂鬱症心理病患者,平常熱衷於電腦射擊遊戲,崇拜「連環槍擊」作案的年輕人。

到底恐擊和心理病患的連環槍擊,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目前大家最擔心的是像巴黎、布魯塞爾的IS恐擊行動,因為一旦發生,歐洲人馬上陷入一片崩潰或憤怒,現在確認不是IS恐擊,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舒緩了民眾的緊張狀態。

根據報導,這名叫森伯里(Ali Sonboly)的槍手被懷疑曾經在臉書上,發出虛假資訊邀請其他學生在麥當勞用餐,然後當天便槍殺他們。又根據槍手和旁人對罵中,他宣稱在生活中曾經遭受到他人輿論、歧視和欺淩,所以他把自已的憤怒轉移成連環性的槍殺行動。

2011年7月22日挪威殺人魔布列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發動恐怖攻擊,共奪走77人性命。警方指出,如今槍手選擇7月22日發動攻擊,顯然受了布列維克的影響。警方呼籲民眾提高警覺,注意自已的家人或周遭的有類似的情況,協助警方及時阻止悲劇的發生。

追究因果,「慕尼黑恐擊」這整個事件又回歸到這名年輕人被同齡人排斥的悲劇。

在搜查中,警方在森伯里房間裡發現一本「腦中裝了殺意---為什麼學生會殺人?」的書。這本書的封面三個彈子穿過牆壁的洞孔,內容是敘述了在2009年德國巴登符騰堡Winnenden鎮發生槍殺的慘案:一個 17 歲的孩子在中學畢業前殺死了15 學生和他自己。作者Peter Langman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分析為什麼青少年拿起武器去殺人的原因和動機。作者指出絕大部分作案者皆患了憂鬱症,他感到十分不安,當他知道森伯里不但閱讀此書,還曾經到過Winnenden現場拍下照片來。

可是有人推測,平常受夠了「被輿論和欺淩」的森伯里,早生「連環槍殺」之念,他之所以找出Peter Langman之書來研究,無非作為借鑒。

2016.07.24 

歐華作協在作家生活誌的部落格

更多作家談時事文章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2  回應:0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登入會員回應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