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部解決方法整合,找出大學的存活之路
目前台灣有159所大學,但隨著少子化現象的影響,五年後恐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學招收不到學生。為因應此一危機《大學倒了沒?》的作者陳振貴以大學校長的身份談起,從當事者的角度提出拯救大學的一些方法。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學退場機制?招收陸生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問題? 大學專業化提升自我競爭力等等。
這次作家生活誌為大家精選出其中的兩大重點。外部條件的改善,我們從「招收陸生」談起,而至於內部提升的策略則從「大學專業化」切入,帶您一同找出拯救大學的最佳策略!
圖片來源:
首頁圖:Pixabay 原作者:nikolayhg
大圖:Pixabay 原作者:felixioncool
陸生篇:陸生來台概況
第一批先試先行的大陸學生,到了台灣後對台灣的發展很驚奇,他們來了一段時間後,我在學校舉辦座談會,邀請陸生參加,陸生反應普遍很好,陸生覺得台灣很活,老師與學生互動非常好,在大陸要見一位老師不容易,台灣的老師與學生幾乎是打成一片,師生有office hour,活動也在一起,陸生們覺得這個很不可思議,台灣老師的教課非常活潑,學生比較有創意,但比較懶散。陸生在台灣上課,都是坐在前面幾排,上課聚精會神。大陸短期研修生隨班附讀居多,起初不能給學分證明,只能有修課證明,大陸承認他們在台灣的大學上課的修習時數、發給研習證明書即可。陸生三法通過,才准發學分證明,有的學校採招專班上課,有的更與大陸高校合作3+1研修班,陸生於二或三年級來台研修一年。
我在陸生三法、陸生來台研修乙事投入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真的是「躬逢其盛」。我在二○○九年九月九日從大陸回來後,就促請教育部林聰明次長在十一月召集木鐸社理事長陳漢強及三大協進會代表開會討論,陸生來學費如何收取的問題。接著就是不斷地有相關的會議,像是陸生來台研修生的校安會議,也擔心大陸生來台的安全問題。教育部規範招收陸生的學校要設置陸生輔導專責單位,輔導外也是要注意他們的安全。
其實從二○○九年到現在,各大學都未發生陸生重大安全問題。民運人士王丹二○○九年十月到靜宜大學演講,大陸學生有七、八人去聽演講時跟他嗆聲,這表示大陸學生開始積極參與校內活動,引起教育部的重視,但後來並未再發現有任何不妥,證明各校都有了警覺性與準備。
一九八七年起台灣開放到大陸探親、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大概每年都有大陸交換生三百至四百人到台灣交換,到了二○○九年一年就來了二千八百八十八人,就是因為有這一波大陸交換生、有福建先行先試計畫,加上各大專校院啟動與大陸學校的交流計畫,大陸的學校整批與台灣的大專校院簽約,是兩岸正式大規模啟動了教育交流。
二○一一年開始要招生時,大陸就公告,學校不得在大陸為台灣招生,二○一二年又再發文一次,所以大陸學生及家長根本沒有管道知道台灣的大學。第一年招生時有二千所高中各指派一個人報名,但沿海六省市有約六千所高中,大陸官方找了二千所高中報名。大陸可以一聲令下,集體動作,很多高中不知道有招收陸生此事,台灣的學校只有透過姊妹校、大陸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發一點訊息。像上海高展會到台灣數次,在福州、上海、北京都辦大學博覽會,但大陸封鎖台灣的學校,所以只有少數人知道台灣正在招陸生,不但家長多數不知道,學生也不太清楚。那段期間,我到六省市跑了四趟,像廣東、北京、江蘇、浙江、福建、上海等,我透過姊妹校安排到浙江省某高中輔導室,利用晚上或學生自習時間去宣導。
我看到當地學生讀書很認真,每人身邊書桌擺約一公尺高的書,下課就一起自修讀書,場面很壯觀。他們很新奇,像浙江湖州的國際中學就要求把我校的二十六個名額都給他們,但後來只有二人成行,因為多數陸生想去一般大學不見得想到技職院校。
陸生篇:開放交流兩岸師生受益
我們到大陸訪問時,曾到數所高中,介紹台灣的大學,說明台灣學校的優點,但大陸有人害怕「三限六不」被民進黨、台獨人士歧視,擔心安全問題。其實台灣是兩黨政治,各有不同主張與看法,但絕不會有危及學生安全的問題,我對他們特別強調陸生三法通過已算不容易了,以後會慢慢再開放的。
以實踐大學為例,二○一一年短期研修生一百五十七人,二○一二年有四百多人,其中從福建閩江學院內的海峽學院來的學生就有三百五十七人,加上其他學籍生十二人。學校還為陸生住宿在內湖租一棟房子,陸生要繳全額學雜費,一年的學分要在台灣修完,他們要來台灣前,學校要為他們額外補英文、了解台灣的事務等。大陸公立大學一年學雜費約四千至六千元人民幣,宿舍一個月一百元人民幣。實踐大學學校宿舍一學期九千元,住校外一學期約二萬一千元。
我與實踐大學陸生閒聊,問他們學習狀況時,發現他們都很能融入台灣生活,學習認真,平時也會去逛夜市、環島旅行、參加校內外活動等,了解台灣的風土人情,與政治無涉,兩岸學生在這樣自然的環境下相處,對未來兩岸的和平發展是有幫助的。
陸生篇:招收陸生待解決之問題
自從二○○九年福建省「先試先行」選派二百名大專生到台灣付費研修,加上兩岸大專校院加強交流,大陸留台學生人數急速增加。同年十一月,教育部公布採認大陸以九八五工程為主的四十一所大學學歷,二○一○年八月台灣通過「陸生三法」,二○一一年開始招收大陸學籍生。二○一二年大陸在台學生已有一萬五千五百九十人(含學籍生九百五十一人),二○一四年在台研修生及學籍生合計約達二萬五千人。
大陸研修生及交換生是經由姊妹校簽約方式來台研修一學期至一學年,而學籍生則須透過「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申請分發,來台就讀大學或研究所碩博士班。陸生在台求學所遇到的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有以下三點:
一、陸生必須於台灣做體檢,因台灣不承認大陸的體檢證明。
二、 目前在台灣為陸生辦理入台許可證申請,所需的工作天數不穩定。之後入台證將改於線上申請,情況可能會改善,但填表內容繁瑣。
三、 陸生因國家政策問題,無法如一般學籍生由學校統一辦理學生保險作業。
普遍來說,陸生比較希望以現行的方式辦理保險。因就目前的保險保單而言,只要是一般門診,除了看病時須先付費外,一千元以下的醫藥費用可藉由保險申請全額給付;但加入學生保險或健保後,學生必須負擔自費額。這些問題不算大,但需要兩岸相關單位繼續努力解決,才能讓陸生來台就學更為順利。
(延伸閱讀:一位陸生的告白:我以為,「中華民國」只是歷史課本中的某個朝代名。)
相關書籍:
大學專業化篇(上)
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教導並培育對社會有用的公民,因此全人教育與專業教育同樣重要。如果大學都能落實專業教育,則可透過學用合一之措施,培育各類專才,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力。(以下以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為例)
藝術創作融入校園場域
實踐大學不像一般傳統學校,有政府資源的大力支持,也沒有私人財團的財力資助。而且相對於其他國立大學,實踐大學校本部的校園不大,但也因為這樣,整個學校不論是廣場、走廊、停車場、甚至廁所,各個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走在校園充滿著學生創作的作品,讓整個學校的學生都浸淫在藝術的環境中,並間接學習、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
設計學院要能啟發刺激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創新無論在功能上或是在感受上都能成為產業進步的動力,它足以創造新的生活模式與文化,甚至新市場。比方說創新的科技即快速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因此創新可說是人類進步的動能。
設計學院就是培養學子專業設計能力的學府,透過設計,可以創造物件新的意義並改善人的生活品質,一切創新的發想始於看見問題,經由設計上獨特的判斷與創造力,發展自己的觀點進而以設計切入解決問題,因此設計者必須有相當的多元生活經驗並進化為原創動力,同時透過這些蓄積經驗產生洞察力,進而衍生出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
設計學院跨系所合作平台
因此為了培養學子的創新力,我們非常注重多元生活經驗及洞察力的培養,所以除了各系專業課程的培養外,設計學院更積極於學院「跨領域特色學習平台」之建置與穩定發展,營造以下跨領域學習與對話的空間:例如「跨系所國際設計工作營」自二○○八年起,設計學院即連續三年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建築規劃研究所與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師生合作舉辦工作營;二○一一年與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設計與藝術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工業設計系Ben Hughes教授合作;二○一二年起,設計學院與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藤原大(Dai Fujiwara,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前主設計師)開始進行為期三年的跨國工作營計畫,二○一三年工作營成果更遠赴日本21_21美術館展出。二○一四年成果則以推廣台北周邊觀光景點進行都市現況、環境生態、活化觀光景點等相關議題來發想創作,與台北市觀光傳播局合作工作營校外展。
大學專業化篇(下)
打破界限的多元課程
在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應要建立在國際的平台上,設計學院鼓勵學生向外延伸觸角,看看國際上有什麼是我們沒有的,就竭盡所能提供給學生,缺什麼就補什麼。以國際師資補強的經驗為例,設計學院定期舉辦密集的工作營,在學習基礎架構與正規課程的訓練外,會有類似的短期補習班性質的課程,補強專業知識與技能,也讓邀請來的國際大師、國際學生與師生互動,讓我們設計的能量被看到。而打好基礎並得到充足養分後,鼓勵學生向外參加競賽、展演,讓學生在校的學習成效被國際看見,獲獎當然是肯定,但重要的是我們訓練學生的過程,這是可以讓他們一生在設計之路上受用的寶藏。很多東西,豐碩的是它的過程,結果雖然精湛,但過程的意義更重大,學習者必須建立自己的獨特系統,否則就成了理想的孤兒,唯有一棒接一棒往後走,理想才得以永續發展,其中成敗的關鍵在於課程。
談到課程,冠冕堂皇的口號能省則省,但是那些在實踐人眼中「好厲害」的課堂上功夫絕對引人入勝。對於在二○○七年及二○○九年分別受到美國《商業周刊》等國際肯定的實踐設計學院而言,務實的課程運作不僅是作為領頭羊的資格認證,也是教育現場關鍵性的養分。
面對一顆顆創意種子,每個大一生必修的「創作基礎」課程主要精神就是跨學域的多元學習,為了引領學習者打破慣有的思維模式,師資可能來自四面八方,四個設計領域建築、服裝、產品、平面設計,甚至其他領域如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等,不同的老師帶來不同的教學特色。而談到跨領域,設計學院將現有的資源有效地規劃投資、重心聚焦在學生學習上,並努力爭取外部資源與關注,短時間也許看不出明顯成效,但策略性的投資一定能讓學習成果有顯著的改變,加上老師的付出、耕耘,訓練學生活潑不僵化的思維,吸取充足養分,保持自己在一個良好的設計「體質」,這也是實踐在重重條件限制之下卻能達成目標,甚至產出遠超過預期質量效益的原因。
設計管理學分學程
連續四年獲得教育部「跨領域學程計畫」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設計管理學分學程」(Design Management Program),為設計學院四系所的同學建立一個學習產業行銷、管理能力的專屬跨領域互動平台。本學程延攬具有文創管理行銷實務經驗的師資(美國迪士尼前亞太區經營團隊),以培育具有設計創意與產業經營管理能力為本學程之核心教育目標,在學院四學系的主軸課程為基礎架構上建構行銷、管理知識,更邀請多位實務界知名專家蒞校分享行銷與管理的實戰經驗,以培育設計專長的學生兼具創新與經營管理的能力。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之所以在世界排名中,數一數二,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用不一樣的思維、不一樣的角度來辦學,這樣的方式也讓學校在這招生陷入困難的年代,走出不一樣的路!
分享:
今日人氣:1 累計人次:8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