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鄉良食」小檔案
鄰鄉良食-企業緣起
「鄰鄉良食」創辦人譚景文過去擔任企業社會責任(CSR)顧問,發現擁有資源、也有意願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關心台灣農業的各大企業,卻苦無適合的管道或平台從中協助完成採購作業,不是農產品來源資訊不足,就是與農民的溝通協調有困難,導致企業的良善美意滯礙難行。
「企業不了解農村,而農民也沒有銷售能力。」生產端與消費端之間的供需斷層,讓「鄰鄉良食」有了切入市場的著力點。
二○一一年成立「鄰鄉良食」,譚景文與夥伴一方面積極下鄉,深入探訪使用有機及友善環境栽種的小農,依耕作規模、目前仍無穩定銷售通路、農產品品質優良及年收入仍低於平均等條件,篩選合作農友,並貫徹公平交易的精神,協助制定透明合理的價格及創意行銷,找到長期穩定的銷售方式,實際改善小農生活及農村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譚景文也運用自己的顧問專業,參考國外案例,依不同的產業及企業核心發展價值、結合社會需求,提供量身打造的企業社會責任解決方案,除了協助企業直接向產地購買農產品,也建置企業認養契作機制、開發偏鄉部落的社區參與活動,並搭配完整的策略、執行及成效評估。
目前已有超過十家企業在「鄰鄉良食」訂購農產品,為六十位以上小農創造穩定收入來源。
在企業和小農之間搭起直接交易的平台,創造共享價值。
連接企業與弱勢偏鄉,創造共好
鄰鄉良食,成立於二○一一年的社會企業,在台灣近年一窩蜂的農產品銷售平台當中獨樹一幟,因為大部份的平台都是在推銷農產品,但是鄰鄉良食卻沒有特定的農產品,而是在賣服務──對企業團體量身訂作的在地關懷/扶助計畫。
曾擔任CSR(企業社會責任)顧問,輔導過多家上市公司,我深深體認:「只要能與企業的主要營運活動結合起來,每一家企業都希望長期積極的投入偏鄉扶助工作。」。其實,鄰鄉良食的成立,就是為企業量身訂作服務的開始。企業社會責任,當台灣許多人仍停留在做公益的刻板印象時,全球趨勢卻早已貫徹到企業日常運作之中,甚至進一步打造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
在新竹,透過鄰鄉良食的協助,高科技廠商開始放心的逐步將團饍蔬菜有機化、在地化,而且百分之百確定幫助到真正的小農/老農。「鄰鄉良食對於幫助的小農,有非常明確且數據化的定義。」明確的定義規範,讓企業團體可以清楚知道投入的資源用在何處,效益如何。
關心客戶,是鄰鄉良食另一個獲得企業信任的關鍵。顧問專業的背景,讓我們很快就能掌握企業需求,預先把準備工作的細節考慮週詳,而且追蹤執行效益,常常客戶在開會後會說:「跟你們合作很簡單。」鄰鄉良食希望可以幫忙企業客戶輕鬆快樂的推動CSR計畫,與受助偏鄉創造幸福共好。
優質農產品找到長期穩定的銷售管道。
公開透明,社會利益最優先!
打從成立的第一天,鄰鄉良食就決定做一個公開、透明、誠實的企業,透明誠實的程度有時令企業客戶驚訝,產品服務的價格從不灌水、而且品質保證負責。
在鄰鄉良食的網站上,可以看到許多的合作農人簡歷,每一筆出貨都會附上產品保證,以及農人姓名電話,這樣的做法在台灣是少之有少。很多人都問:「你們不擔心公開農民資訊,客戶直接找農民訂購?」
「當然……不擔心!幫助弱勢農民,就是玩真的,除了拚盡一切來幫忙,最大的希望就是看到他們茁壯,有一天可以自己飛翔,既然如此,我們反而應該更多公開,把農人行銷出去。」
「反過來說,如果必須靠著隱藏農民資訊才能生存,就代表鄰鄉良食的存在對客戶沒有價值!」社會利益,永遠優先於自身獲利,這是鄰鄉良食給自己的期許,也是鄰鄉良食獲得企業客戶信賴的關鍵因素。「我們的企業客戶常會關心我們有沒有獲利?是否可以生存?」我個人認為,當企業客戶都很在乎鄰鄉良食是否有獲利,希望我們永續經營時,鄰鄉良食一定可以生存的很好。
鄰鄉良食、企業客戶、偏鄉弱勢農人,已經開始,一起合作,撰寫一篇篇的美麗幸福共好。
帶著企業客戶一同下鄉體驗,關心偏鄉農民。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2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