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擅長開城門的朋友呢!1895年前後,在台南的那個人和事

Top

保全百姓生命的幕後功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遂於1895年馬關條約中割讓台灣等地。而台灣則成立「臺灣民主國」,由唐景崧出任首任大總統,全台各地投入抗日運動以為抗衡,是為「乙未戰爭」。

150天後,隨著主事者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相繼內渡,臺灣民主國宣告瓦解,留在本地的鄉紳也在權衡之後選擇開城投降。在台北是由辜顯榮作為代表,而在台南引領日軍由府城小南門(鎮南門)兵不血刃入城、保全當時城內五萬多人身家財產免受屠戮的人,則是英籍傳教士湯瑪斯‧巴克禮(Thomas Barclay)。

巴克禮何許人也?他是清領時期即來到台灣的長老會傳教士,於1935年病逝台南。巴克禮將其一生60年的精華歲月都奉獻給台灣,除了承擔開城門迎日軍進城的重責大任,在台期間,他設立台南神學院、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並以白話字翻譯新約聖經;在這些行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推廣白話字教育,除了增加當時台灣的識字人口,對台灣語言及文化的保存也有著卓越的貢獻,至今台南仍有以其為名的公園,紀念著這位把生命奉獻給台灣的英國籍傳教士。

【編注:事實上當時和巴克禮一起前往向日軍將領乃木希典求和的人還有同為牧師的宋忠堅(Duncan Ferguson),但本篇文章將以巴克禮為主要討論對象,故附註於此,以求全備。】

Top

台語白話字的推動者

我將放棄一切管轄我的,我要把我及我的所有,不論心思意念、四肢百體、財物、時間或一切力量,都奉獻給你。」這是來台傳教六十年的巴克禮(Thomas Barclay)牧師,十六歲時獻身上帝的誓言。雖然他的主要工作是傳佈福音,從事宣教事業,也與所有的傳教士一樣,都有著共同的貢獻,那就是啟迪民智。然而,他最傑出的成就與影響,則應是台灣話羅馬字的推動。

巴克禮,一八四九年,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一八六九年,進自由教會神學院,一九一六年,獲格拉斯哥大學榮譽神學博士,一九二一年,任首屆英國長老教會總會議長,一九三五年,長眠於台南。

黃武東牧師在他的回憶錄裡,推崇巴克禮有四大貢獻,即:創設台南神學院、創刊《台灣教會公報》、改譯白話字新舊約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

蔡培火在一九二○年代,大力提倡「台灣話文運動」,藉以擴大啟蒙民智的成效,實受惠於基督長老教會的啟發,而巴克禮正是推動白話字(將台灣話以羅馬拼音的方式文字化)運動的靈魂人物,他說:「每一信徒都要研讀聖經,這個目標,使用漢字是達不到的,羅馬拼音的白話字很適合婦女、兒童及未受教育人們的使用。」

基督教在傳入台灣之後,從一八六五年起,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北部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南部則隸屬於蘇格蘭長老教會。巴克禮在一八七五年,抵達打狗(高雄),次年,到府城(台南),為了培育本土的傳教士,於一八八○年,在新樓創立神學校,即今天的台南神學院,是「全台最早的西式大學」。教會同時決定以羅馬拼音字做為傳教的工具,首倡者是馬雅各,為達到文字傳輸的功效,巴克禮特地返回英國,學習撿字排版,並在一八八四年,設立「聚珍堂」(新樓書房),次年,創刊《台灣府城教會報》,即今天的《台灣教會公報》,全部使用羅馬拼音的台灣話編印,持續到一九七○年始改用中文印行,是台灣史上第一份公眾報刊,也是台灣史上發行最久的刊物。

003.jpg
●白話字,《耶穌的信仰與教誨》內文。(林柏維提供)

為使福音傳佈與白話字能相得益彰,巴克禮接受英國聖經公會的委託,與高金聲、偕叡廉到廈門從事聖經的重譯,台灣話版的新、舊約聖經於是在一九一六、一九三三年,分別問世。從一八三七年麥都思的《福建方言字典》,到一八七三年杜嘉德的《廈門音漢英大辭典》,後者,尤為傳教士學習台語的參考書,為因應時代改變及用辭的不足,巴克禮接受台灣、廈門的同仁們要求,從一九一三年起,從事增補的工作,在梅甘霧的資料提供及楊士養的協助下,增補版在一九二三年出版。

公報的發行、聖經的改譯、辭典的增修,都是以台灣話為主軸,羅馬字為音註,巴克禮徹底地奉獻他的生命,雖為傳教,卻也為台灣話語的保存與整理做了巨大的貢獻。

了解更多台灣歷史
750x500-1.jpg

秀威書店改版活動熱鬧進行中,詳情請點
750x500.jpg

分享:
今日人氣:9  累計人次:61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