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後代,國家文學博士──林政華詩文集

Top

影響台灣至深的五大家族

首頁圖來源:維基百科

霧峰林家、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自19世紀中期以來,林家掌握中台灣大量的田地,還擁有樟腦專賣等特權。林家領有精兵數千名,並協助平定太平天國和戴潮春事件、且參與中法戰爭,是清末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霧峰林家從第三代的林甲寅移居到霧峰,後代以林奠國的「頂厝」、林定邦的「下厝」為中心分為兩支。初期發展主要是下厝系以武力發跡;後期則由頂厝系抬頭,以藝文和社會運動聞名。

到了19世紀末期,林家開始轉型為藝文世家,頂厝系的林獻堂成為林家族長後,因為林獻堂與他的父親林文欽都喜愛文學、戲劇與美術,所以聯合十餘名士紳創辦了台中一中,並開始裝飾林家建築。林獻堂是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代表,無論在新民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

其後林家,不論在政界、繪畫界和藝文界等領域,皆有傑出發展。

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_Lin_Hsien-tang,_Leader_of_Taiwanese_Culture_and_Democracy_Movement.jpg
●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出身自臺中霧峰林家的國家文學博士──林政華詩文集。林政華文筆細膩、真摯動人,表達關懷臺灣和熱愛家國的成分況味。

Top

蔗葉.親情.憶

窗櫺外,一叢蔗葉正伴隨著暮色,在夜空中搖曳,像要擺脫這屋內嘈雜的人聲似的。它搖曳著悲歡的過去,訴說著蒼茫的故事。那長長的葉子如垂下的柳條,是那樣溫柔的,是那樣遷就的,又是那樣俯首含笑的,正像母親對孩子的愛一般。

故鄉的蔗葉不也是這般的情景嗎?

在記憶裡,父親一直是在糖廠服務,所以田裡每年總要認種一畝半畝的甘蔗。而父親每天忙於公務,蔗園的工作,就自然的落在母親一人的身上。烈陽下,她穿梭在土黃色的蔗田中,彎了腰插著蔗種,常不偶時地挺起身來,用手背拭去流到眉上的汗滴。

通常春天播下希望的種籽,來年秋天就長成一片蔗園如綠海,圓而稍尖的花序在送爽的西風中絮飄著,比起翻白的蘆花悅人眼目。天寒之際,就是收成的季節,那時母親總要先帶幾根回來,看到我們兄弟姊妹啃得津津有味,她就樂開了,早已忘卻了一天的疲倦,連年辛勞。

有一天,我賭氣不吃晚飯,她急急跑來抱住我,兩隻大水桶從肩上滑下,只聽她哄著我,說:「我的心肝兒囝,你快吃吧!媽要看你長大―像這些甘蔗。」我掙脫了她的手,舉起甘蔗就啃。

「媽:嚐嚐多甜!」

我又爬上媽媽的膝蓋,一面吸著甜汁,一面掠去她髮上的蛛絲。風乾的汗珠摻和著小沙粒,傳到我的手心來。咦!這邊還有隱現著的折痕,那是―皺紋(我後來在書本上學到的)。啊!慈母的愛,原來是鐫刻在皺紋上的!

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母親病倒在床上的那年,我沒有看到那片蔗園,也嚐不到家產的蔗甜,不能,再也不能了。

此刻,窗外的蔗葉何嘗不在尋求它夜空中的寧靜?可是,風聲正緊,下垂的葉梢觸動了地上的沙粒,拂過去;突然捲起了一陣急風,童年的夢遠了,渺了。

媽!這屋子好……冷。 

(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臺大《大學新聞》;大三)

Top

茶水供應站

順著臺中市到霧峰省議會的路上,你可以看到許多的「茶水供應站」,羅列在柏油路的兩旁。前些日子,這條路旁的尤加利樹被盜伐得淨盡了;現在,炎夏來臨,炙熱的柏油路面可以黏住行人的鞋底,步步難行。當你看到路旁半個人高的木几上,擱放著的一支支茶壺,心頭就先感到一陣清涼。

記得前年夏日某一天,我趕著北上註冊,氣候似乎特別的毒熱;在那繁華的大城市,人地兩疏的我幾乎迷了路。心裡一急,口渴舌乾了起來,以致錯走了幾段路;真想在路旁喝杯茶水,但都令人失望,也看不到一家冷飲店。

小時候,老師曾說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對老夫婦,住在半山腰的一間小茅屋裡,屋前是一條陡峭難爬的山路;即使是在寒冬,也會令人口渴氣喘。因此,老夫婦每天煮了兩大壺茶水:一壺放在山路的右側,壺裡放了些洗淨了的粗米糠。另一壺,則放在路的另一面,純是白開水,給下山的人解渴用。

有人問他倆為什麼那樣做?老人說是上山的人氣喘口渴,不宜咕嚕咕嚕大灌茶水,所以,他在茶壺裡放些緩和物;而在下山時,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在人情味王國―臺灣,類似這樣的故事一定很多;他們不只免費供應行人茶水,更注意飲者的安全衛生,真是難能可貴!德國詩人勃朗克說: 

「從一粒細沙觀看大千世界,從一朵野花想見天堂。」 

同樣的,我們也從茶水供應這件事,感受到人情的溫厚與臺灣民眾的生活智慧! 

(一九六七年八月九日新生報副刊;大三)

Top

懺向濁水溪

臺灣第一大河叫甚麼?濁水溪。近年,我們才真正「發現」了她。「登高壯觀天地間」,她從海拔三千二百公尺的奇萊、合歡山之間醞釀,流經南投、彰化和雲林三縣多少鄉鎮村鄰里。但,我們對不起她,要向她懺悔求贖……

請看西螺段的濁水溪,淨清無比,米質冠於全國;卻被稱為「濁水米」,乍聽之下,似有不淨之嫌。(有人解釋水濁才肥沃)這是「中」、日二國政府都要檢討、懺悔的:全世界沒有一條大河的水源是髒的;濁水溪也不例外。她發源後,清清的水從中央山脈南流,在廬山、霧社和萬大等風景區,何嘗渾濁了呢?

直到了會合沙、石的故鄉之一的丹大溪後,才開始「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皮岩被沖蝕了,滾滾濁水西流去。據臺的日本人懶於取個好名,竟叫她「濁水溪」!接受盟軍託管變佔領臺灣的「中國」蔣家世襲政權,也患了同樣的無知病!從來沒給她個好名字;這是我們第一個懺悔。

懺悔之餘的行動,就是改名!例如:叫做「臺灣第一河」、「臺灣長河」或「臺灣大河」等等;正如「市民大道」、「凱達格蘭大道」的命取,又有何不可?

我們更要向她懺悔的,是:從南投人和、地利到臺流坪等地,沿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沃土,不種稻麥,卻種著讓人「噴血」的檳榔樹!一寸也不放過,陡峭的山坡更不放過!「臺灣長河」變成「檳榔長河」了!檳榔危及山坡地、坡地上的人家。土石流、走山,教訓不了短視、勢利的少數臺灣人!我們該向濁水溪懺悔!

綿延數十百公里的泥沙,一向被視為「黑金」,是建築的上材。臺人用怪手一卡車一卡車的載走,日以繼夜;以致濁水滔滔,河床滿目瘡痍,橋墩裸露;卻餵以垃圾,回填。荒涼不雅事小,危急道路、橋樑的安全,則事大。這是我們第三個懺悔。

但是,光是懺悔有濟於事嗎?……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刊《淡水牛津文藝》第一期。

二○○○年六月,交臺北市舞陽美術出版社,施並錫『細水長流』畫集轉載,作:〈懺向濁水溪―序施並錫『細水長流』畫集〉)

Top

熱愛鄉土

鄉土是我們生活的「土」地,有一天你(妳)離開了,它便成為你思念的故「鄉」。世上哪有不愛鄉土的人呢?鄉土,其實是本土、本地、在地、本國、祖國等等的同義詞。

但是,人的欲望永遠不容易滿足,尤其年輕族志在四方,往往不重視自己的鄉土,沒為鄉土奉獻什麼心力;老來雖然葉落歸根,但總有心餘力絀、時不我予的遺憾。德國思想、文學家赫曼.赫塞,早就提醒我們下面的一段話: 

「你說你不滿足於自己的故鄉?你說你認識一塊更美、更豐富、更溫暖的土地?於是,你追求你的理想而出發去旅行了。你飄泊到更美、陽光更充分的他國―;可是,請你等一下,不要讚賞太早。只要幾年,或者更短,起先的喜悅和好奇心都消失了;於是,你爬到山頂上,尋找你故鄉的方位。故鄉的山丘,是多麼柔和,多麼翠綠啊!你就開始省悟和感慨:那裡依然有你小時遊玩的家和庭院,那裡還充滿著你聖潔的青春回憶,那裡還躺著你的母親!」 

離鄉,好像距離年輕族很遠;其實不然,時光飛快,多少人不久就要離家,爬向望鄉的山丘。而因學業、事業的關係,回鄉往往遙遙無期,常留許多遺憾。

因此,我們在鄉時,要多為它奉獻;離鄉在外時,也不忘愛護它、幫助它。鄉土,永遠牽繫著

每一個人的心! 

(一九九六年七月八日,國語日報)

Top

母源文化更應重視

人類是由動物演化而來的。凡是動物,都必須依賴土地(含土地上的海洋)所長養出的食物;所以,可以說人類是來自鄉野。這根深柢固的臍帶,永遠連繫著每一個人,不論後來他「流浪」到那裡。人類的文化是由鄉村開始的;人們生活的根基,更是「深入到土地裏面」(美國葛德石教授『中國的地理基礎』)。

後來,由於人口的集中、經濟的繁榮,也由於生活的需要,而開始了城鎮的型式。城鎮越大、越現代化,離開大自然、人類的「母體」就越遠;以致思鄉情結久纏,並不快樂。惟有透過「鄉村都市化」的努力,拉進城、鄉的距離,才有可能改善。這是就物質文明層面說的;也是政府及一般人民所能了解,和多年來致力的方向。

但是,在文化、精神方面,城鄉卻是不必要求拉近距離,而是要彼此相互尊重。族群文化不可談如何「融合」,而應談如何「和諧」並存,相互尊重;因為「融合」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強勢者企圖「同化」弱勢者的陰謀。

城鄉各有其文化,彼此間可能有新、舊之別,但無好壞、優劣之分;所以,應當同被珍視。正如稀有動物一般,長期居於弱勢地位的本土文化,更需要被保護、重視;更何況它正是文化的母源呢!

為建設一個有文化的國家,要先落實本土文化的尊重、發揚與保存,多加疼惜與愛護。這與對待城市文化的態度和方法,是很不相同的!

Top

臺北與東京

街頭萬象,是城市的縮影
東京人手一書,
腳步匆匆,在車上閱讀;
臺北人盡是手提早餐
趕往學校 公司
精神食糧與物質享受,截然不同
東京人穿著
正式西裝、套裝,品味十足
臺北人哈日,只見uniqlo、東京著衣、…… 

(二○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Top

臺灣民族出頭天

明鄭、荷蘭、滿清、中華民國
四百年間 一島「八百主」

剝削、虐待、酷刑、凌遲、……
暝哪會這麼長?

負重、忍辱、閃避、反擊、……
隧道再長也有盡頭

反省、集力、建設、創新、……
天色漸漸光

合情、理性、團結、超越、……
終能執持世界的牛耳

(二○一五年七月十六日,臺東往礁溪普悠瑪車上) 

本文整理自《耕情‧啟思‧在地心──林政華詩文集》,作者林政華
編輯、整理:杜國維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13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