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土的刻繪者
台陽美術協會中唯一的日本籍畫家:立石鐵臣,一九○五年,生於台北,一九八○年,病逝東京。
為台灣文化的整建舖下厚實基礎的雜誌《民俗台灣》,創刊於一九四一年的台北,停刊於大戰末年,為台灣的民俗工作留下完整的紀錄。金關丈夫、池田敏雄、松山虔三、立石鐵臣等人都是日本人、台灣心,把台灣的舊慣習俗逐一彙整,替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財。
在《民俗台灣》中,風格迥異、獨樹一幟的是立石鐵臣,藝術界人士李賢文認為立石鐵臣是:「一位熱愛台灣、因思慕台灣風土人情,而得以豐富其創作內涵的日本畫家。」他的《台灣民俗圖繪》版畫,不僅是藝術的表徵,更也是一九四○年代,台灣人生活風貌的見證。
立石鐵臣在小學一年級時,離開台灣,台灣即成為他腦海裡「不可分離的夢中之島」。因受梵谷的精神感召,有志於油畫,一九二八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於梅原龍三郎的「國畫會」。為了取材台灣的風景,一九三三年,立石回到了他的第二故鄉台北,作畫、開個展,結下了「繪畫與台灣之緣」,此後「便與台灣強韌地結合在一起」。次年,立石再度來台,仍以台灣做為畫題,還參加「台展」,並參與「台陽美術協會」的創立,這兩年間,是他「戰前最充實的製作時期」。
一九三九年,立石應聘任教台大,三度來台,在大學裡從事「即物細密描寫」昆蟲的標本畫,兩年半後,他投入《民俗台灣》的編輯工作,以版畫「為我們留下了台灣的真實影像——這些影像或者表現於麵攤上食客的坐姿、小巷裡拉胡琴的『抽籤仔』、亭仔腳揀茶的婦孺、廣場上『老歲仔』的冬姿,或者表現於黃牛、人力車、磚瓦廠,或者表現於大南社、關廟庄,以至於原住民的織物、火藥箱、杵與臼。」(向陽語)一九四四年,立石在花蓮度過奉召入伍以來的「空虛日子」,卻也是六年後,他在東京舉行個展的靈感泉源。戰後,立石被國府留任台大,任史學系講師,直到一九四八年,被遣返日本。
●立石鐵臣版畫:年節挨粿,《民俗台灣》,1942.10.。
回到日本後的立石鐵臣,患了「絕望的、強烈的懷鄉病,起因於他對台灣難以阻遏的思慕。」(福島繁太郎語)離開台灣,經過十數年,連出門時,也好像置身於瀰漫春光的台灣山河,或漫步於戲喝陳三五娘、拉胡琴的巷路。立石在一九六五年的個展上,全都是描寫台灣風物的素描、淡彩;即使到了晚年,畫風轉向幻想畫,細密的風格下,仍流露出立石在台大時的生活影像。
我筆寫我心,我畫訴我思,立石細微地刻畫俗民生活之事與物,在他的自我認同裡,他應是十足的台灣人,時局的演變,使他不得不離開故鄉台灣,回到另一個疏離的故鄉日本。
●立石鐵臣版畫:十二生肖,《民俗台灣》,1942.5.。
延伸閱讀
藏書界的竹野內豐談灣生畫家立石鐵臣
了解更多台灣歷史
秀威書店改版活動熱鬧進行中,詳情請點
分享:
今日人氣:0 累計人次:8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