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阿瑪迪斯
櫃子裡的唱片都已塵封,我很久很久沒有去碰觸它們了。只緣近日偶然大膽地想放縱(若用時髦的說法是「出軌」)一下自己,讓自己體驗從未嘗試過的揮霍光陰之樂,而去追逐世俗的感官上的享受──大量的看錄影帶。在影帶中那些光怪陸離、無奇不有的西方世界,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我似乎得到了一些什麼,但也似乎失去了什麼。終於我猛然驚覺:為了貪圖這一方面的感官享受,我竟把多年來每天的「靈修」工作──閱讀和聽樂荒廢了許久。
懷著慚愧而懺悔的心,我又打開我的唱片櫃去尋求故人的慰藉。我隨意地把一些唱片抽出又放下,然而,當我一眼看到莫札特單簧管五重奏這張唱片出現時,毫不考慮就把它放在唱機上。它曾經是我的最愛,現在,只聽了三四個音符,我馬上就決定,它還是我所聽過的樂曲中最愛聽的一首。我覺得它就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的仙樂,脫俗出塵,像是不食人間煙火。尤其是第一、第二兩個樂章,柔美、委婉、纏綿而又憂傷,往往聽得我眼眶濕潤。阿瑪迪斯太可人了,他是怎樣想出這樣動人的旋律的?而第二樂章開始時那一段單簧管獨奏,我就只能借用東坡學士的話來形容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和莫札特蕭條異代不同時,為什麼會寫出如此貼切的句子來形容這首樂曲?我想:人類的心靈一定是相通的,無論他們相隔了千百年和千萬里,對藝術美的感受都是一樣的。
真的,每當我聆聽到這段單簧管獨奏時,心裡就會想:阿瑪迪斯的心為什麼那麼淒楚呢?他是在一種怎樣的心境下創作出這段旋律的?唱片封套上的說明告訴我:這首單簧管五重奏是莫札特專為他的好友──一位單簧管演奏家斯泰特勒而寫的。不過,這應該是指的演奏技巧方面。說明中又說:第二樂章的稍緩慢板是一道廣闊的、透明的旋律之弧,有時有些許陰影,些許憂鬱。……
這就是了。這首編號K五八一的樂曲,在他短短三十五年中總共創作了六百二十八首作品中間,已接近晚期;可能他已開始遭受到貧窮和疾病的苦惱,所以,他作品的風格雖則以活潑、明快、歡樂見著,但是偶然也難免不自覺地流露出內心的憂傷吧?可憐的W‧阿瑪迪斯‧莫札特,可人的W‧阿瑪迪斯‧莫札特,他自己飲滿了人世的苦杯,英年早逝,卻把無數美麗的旋律留給世人。
一面唱片已經聽完,音色亮麗清越的單簧管的餘音猶自縈繞在耳畔,久久不去。感謝阿瑪迪斯,你的音樂豐富了我的心靈。
蘭花草‧蟬鳴
陽臺上那盆多年前從中部山上帶回來的蘭花草忽然開花了。
老實說,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名字,只是從它那些韭菜似的葉子上推測是蘭。以前,它只偶然開一朵花,粉紅的,有著黃色的花蕊,亭亭的玉立在條狀的綠葉上,也自有動人之處。後來,不知怎的,就再也不開花,我只當它是一盆韭菜或野草,根本懶得去理會。最近在給其他的盆花施肥時,順手把剩餘的撒在這盆「韭菜」的泥土上,想不到,幾乎在一夕之間,幾年不開花的蘭花草竟然冒出好幾朵美麗的淡紅色花朵就盛開起來,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真是大出我的意外。
可惜這種花的花期很短,幾乎像是曇花一現,頂多經過一晝夜就凋謝了。還好,一批花枯萎了,另一批又綻放起來;前僕後繼的,永遠有著花朵盛開,有一次還多達八朵並開,滿眼繁花,看得我也心花怒放。
這盆蘭花草之所以有今天的盛放局面,雖然是由於我的無心插柳;不過,假使沒有那次的偶然施肥,它豈不是永遠是一盆「韭菜」或野草?花猶人也,得不到栽培,真才就始終被埋沒,無法出人頭地,豈不是扼殺人才、暴殄天物?
蟬
我是一個都市土包子,除了在圖畫上,從來不曾看見過一隻真正的蟬;最近,卻一直在和蟬打交道,真是匪夷所思。
入夏以來,每天早上都從屋外傳來陣陣響亮的蟲鳴。我雖然孤陋寡聞,但也知道那是蟬的聲音。牠們是那麼喧鬧,既像一大群剛下課的小學生在那裡追逐嬉戲,鬧翻了天;也像一個百人的交響樂團正在管絃和打擊樂器齊鳴。吵是吵,然而並不惹人厭。
我很想看看這些頑童或樂器的廬山真面目,卻又不知牠們躲在那裡。聽,高亢的蟬鳴一陣響似一陣;有時近一點,就像發自樓上叢密的九重葛枝頭;一會兒,又像是藏身在路旁的茄冬樹梢上。套兩句唐詩,真是「巷中不見蟬,但聞蟬聲響」,多麼的神出鬼沒。
這些小小的昆蟲,不知哪裡來這麼大的氣力,從腹部的發音器發出如此嘹喨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人在恣意的嘶喊或高歌,是要發洩些什麼嗎?
這每天清晨定時的交響樂團,總要大張旗鼓的、盡興的演奏幾首曲子之後,這才漸漸偃旗息鼓,銷聲匿跡,不知歸於何處。然後,第二天又捲土重來,舉行一場盛大的早晨音樂會,饗人以喧鬧的樂曲。
我至今仍然未識蟬兒面,但是我已喜歡起這些小樂手。
浮生小記
一
每晚入睡之前,我都會在心中默禱上蒼:請賜給我一個平安夜,請賜給我一夜酣眠;同時,請保佑全世界的人都得到平安。
早上醒來,我也必定感謝上天讓我毫髮無損的仍然活在人間。盥洗時我慶幸能夠有充沛的自來水可用;使用各種方便的家電時,當然不會忘記感謝愛迪生等人偉大的發明。在早餐桌上閱報時,我感謝辛勞的送報生;收到郵件時,感謝櫛風沐雨的郵差;垃圾車來收垃圾時,感謝功高勞苦的清潔隊員。搭乘公車或計程車,我會感謝駕駛員的服務;偶然水電的故障,我對那些前來修復的人員更是感激莫名。
小時候,老師教我們要感謝「汗滴禾下土」的農人。現代的孩子,尤其是住在都市的,恐怕連禾稻長甚麼樣子都不知道;從媽媽手中遞過來的白米飯,還得求他們,才勉強吃個幾口。漢堡、炸雞才是他們的主食,他們要是有感謝之心,大概是感謝麥當勞叔叔吧?
不要說小孩子了,在物質氾濫、人人抱著「有錢就是大爺」觀念的社會裡,每個人都認為所有的享受都是理所當然,又有誰會想到感謝別人呢?
我,也許太過癡愚,太過執著,甚至有點自作多情吧?
二
胸中有似在擂鼓,擂得你心慌意亂;頭有千斤重,雙腳卻像踩在雲端;再加上無緣無故的河魚之疾;近來本已是衣帶漸寬的我,一下子又掉了兩三公斤,居然有點仙風道骨的模樣了。
一向自恃是健康寶寶,這一年多以來也逃不過病魔的侵襲,雖不嚴重,但已無復當年生龍活虎、健步如飛的意氣風發。是時候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即使是機器,到了某一個年限也會發生故障,需要維修或淘汰,何況人類血肉之軀,怎能不病?醫藥發達的今天,百歲雖可期;不過,要是拖著一副老病殘軀,沒有尊嚴的活著,倒不如早日息勞歸主,以免成為家人的負擔,甚至增加社會的成本。所以,與其祝福別人長命百歲,不如祝福老而彌健。
三
我常常覺得自己不長進,白活數十年,因為我的許多愛好及性向,竟然跟少女時代沒有太大出入。
譬如說看電影吧!學生時代就是大影迷的我最愛看文藝片、音樂片、懸疑片;到現在還是如此,西部片、戰爭片、武打、鬧劇之類,絕對得不到我的青睞。又譬如看書,從小就迷小說,至今依然愛讀閑書。在文學方面我偏愛唐詩、宋詞;英詩亦十分喜愛。清麗的散文、雋永的小品,最深得我心,青少年時這樣,如今亦一樣。繪畫,我一直最鍾情印象派;音樂,最愛的永遠是浪漫派作品。又譬如對美的鑑賞,我一向只欣賞優雅的、自然的美;俗艷的、矯揉造作的,我都覺得不堪入目。我這種審美原則,相信終身不會改變。
擇「善」固執,食「古」不化,數十年來,初衷不改。這到底是猶有「童心」,保持純真,心態不老,還是不長進,老天真?我真的不知道。
一段往事‧一首插曲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熱血似狂潮。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報國在今朝。快奮起莫作老病夫,快團結莫敗給散沙潮。快團結,快團結,奮起團結。國亡家破禍在眉梢,挽沉淪全仗吾同胞。不殺敵人恨不消,戴天仇怎不報?快團結,快團結,奮起團結。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熱血似狂潮。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上面這首著名的抗戰歌曲,我已經睽違了半個世紀以上,歌詞只記得開頭的幾句,旋律也只是依稀隱約可聞;然而,為什麼我在抄錄歌詞的時候,又覺似曾相識?我低低地、荒腔走板地吟唱著,時光彷彿倒流,我又回復到當年那個清湯掛麵、穿著藍衣藍裙的高中少女,站在臺上,和其他的同班同學引吭高歌這首動人心弦的歌曲。
我是在抗戰期間在香港上高中。母校華英女中是因為避戰禍而從廣東佛山暫時遷到香港的,所以校舍只能因陋就簡。高一時是在灣仔軒尼詩道旁的循道會禮拜堂上課;高二、高三時是在皇后大道西一處山腳下的西人循道會禮拜堂作課堂。另外還有初中部和小學部設在妙高臺。雖則校舍如此簡陋,每間教室都只以屏風間隔;可是,華英女中的校規嚴、師資好,在當時那些遷港的教會學校中,也算是很有名氣的。華英最重視的課程是英文和音樂,三年的高中生涯,對我這一生影響甚大。我們在高二時唸乙組的學生就選讀莎翁的故事,這使我在K英文之餘也愛上了西洋文學。雖然我後來讀的是中文系,但是我對西方的文學作品一樣喜愛,這對我後來走上寫作之路不無幫助。
高中三年,教我們音樂的是朱麗雲老師,她有一張很和氣的圓臉,對學生親切無比。上課時,除了課本外,她教我們唱「一百零一首最好的歌」裡面好聽的外國民謠和藝術歌、基督教聖詩、中文藝術歌,還有抗戰歌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總以為香港人沒有什麼國家民族觀念,其實不然,他們對祖國不但不冷漠,反而相當熱情,也是愛國不甘後人的。我還記得港人抵制日貨;捐款做「獻機報國」;推行「一碗飯運動」,把省下來的錢捐給國家等等愛國行為。由名演員金山、王瑩領導的「救亡劇團」在港九演出抗戰話劇,場場爆滿。雄壯豪邁的抗戰歌曲,也經常響遍了太平山下。祖國遭逢外侮,山河變色,凡是炎黃華胄,誰沒有敵愾同仇之心呢?朱老師教我們唱英文歌和藝術歌,種下了我後來迷上西洋古典音樂的因;教我們唱抗戰歌曲,卻激發了我們的愛國心,可說是美育和德育並重,用心良苦。
高二的時候,學校舉行班際歌詠比賽。朱老師特地為我們這一班選了「旗正飄飄」這首抗戰歌曲去參加。這原是一首四部混聲大合唱的歌曲,但我們全是女生,就只唱兩部。我們穿著和國旗中的青天一樣亮麗的藍衣藍裙校服,年輕的臉煥發著青春的光彩,昂然站在臺上,憑著一腔愛國豪情,用心地唱出這首慷慨激昂的大合唱:「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熱血似狂潮。……」我不知道我們唱得夠不夠好,但是我知道,在那雄渾壯偉的旋律中,我的熱血的確在沸騰。假使我不是一個無縛雞之力的在學高中女生,我真是會投筆從戎,請纓殺敵的。
那次歌詠比賽的結果,我們這一班拿到了冠軍。當然這是由於朱老師指導有方;不過,歌詞與旋律的鏗鏘有力、震撼人心,恐怕也有關係。時隔數十年,我的歌喉早已瘖啞,以前學過的歌也通通忘得一乾二淨;但是,這首「旗正飄飄」豪邁奔放而優美的旋律卻始終縈迴腦際,永不忘懷。
在所有的抗戰歌曲中,除了這首和我有著切身關係的「旗正飄飄」外,我比較喜歡的是「長城謠」、「松花江上」、「玉門出塞」、「歌八百壯士」、「抗敵歌」等比較抒情而又令人蕩氣迴腸的幾首。可惜,這些在一般人心目中認為老掉了牙的歌曲,不但極少人會唱,現在甚至難以聽到了。殊不知,音樂之於社會風氣甚至國家民族的命運都有很大的影響。一個社會中如果充滿了靡靡之音,風氣一定敗壞,道德一定沉淪。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被困時,因為聽見四面楚歌,以為楚國已經完全陷敵,因而軍心渙散,一敗塗地。這就是一個音樂影響到國族存亡的例子。在西方音樂中,法國大革命時的「馬賽曲」、芬蘭作曲家西比留斯的「芬蘭頌」、捷克作曲家史邁塔納的「墨爾島河」等等,不但旋律優雅悅耳,而且豪邁有力,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而這些曲子的確也曾為它們的祖國作出偉大的貢獻。
「旗正飄飄」的旋律和歌詞都曾經使我熱血沸騰,很想做個現代花木蘭,到前線去刃頑敵。可是,我太懦弱、太膽小了,徒有雄心壯志而不敢付諸行動。事實上,有些同學的兄姊早已三三兩兩的結伴走向大後方,請纓入伍了。後來,同班同學中也有人為了響應蔣萎員長所號召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而投筆從戎的。恨只恨自己沒有勇氣離家,始終當不成花木蘭,成為我終生的憾事。
今年是抗戰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當年從抗日戰爭中走過的人都已白了少年頭。緬懷往事,自是百感交集。經歷過半個世紀的滄桑,華英女中的師長和同學早已星散;假使有朝一日能夠重聚一堂,大家不再嘹亮的嗓音是否還唱得出「旗正飄飄」這樣激越的曲調?一顆愛國的心是否仍舊熾熱如昔呢?
更多畢璞相關文章,請至作家畢璞紀念專區
2016台北國際書展只要來秀威攤位出示下方折價券,就能享有購書優惠唷!請在結帳時將本網頁秀給服務人員,也可以下載到手機裡備用喔:)
分享:
今日人氣:2 累計人次:9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