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作高薪又夢幻?!
絕大多數人一聽到「在日本工作」,第一時間的反應便是:「哇。日本薪水不是臺灣的三倍?!好羨慕喔!」
然而,日本工作真的是這麼的「高薪」而夢幻嗎?
日本新鮮人起薪平均二十萬日圓上下,折合台幣六至八萬元,大約是臺灣的兩至三倍,因此許多人都會對在日本就業抱有一種憧憬與欽羨。也有不少留學生一聽到這個薪資行情,便開始作日本就職夢。
但是,也許你多打聽一些後,會聽到另一種聲音。實際在日本工作過的人可能會告訴你,薪水雖拿臺灣的兩三倍、消費水準也是臺灣的兩三倍。食衣住行的開銷大多遠高於臺灣,在日本搭電車最便宜的票價為150日圓上下,折合台幣45元,幾乎是台北捷運最貴的票價;公車的票價落差更是大,在日本一段票大約200日圓,折合台幣為60元,整整高出臺灣公車票價四倍。餐費的開銷也是不容小覷。午餐定食大約700日幣,在東京這類大都市的話,甚至一餐就要掏出1000日幣,折合台幣為200元至300元不等;在臺灣,巷弄裡的便當不到100元即有三菜一湯,質感高級一些的餐廳便當也不會超過150元。更不要說在日本如果是跟同事上居酒屋聚餐,光是一頓飯就要花上至少4、5000日幣這種極高的消費。
●離開日本前,同事們為我舉辦歡送會。單點式的義式餐廳,每人平均3000日圓。在日本工作,一個月至少兩三次同事聚餐,去居酒屋小酌,通常都要4000日圓以上。
因此,在日本領的薪水乍聽遠高於臺灣,但是生活費扣一扣,有時候能存的錢反而還比臺灣來得少。更重要的是,日本所得稅扣得比臺灣重得多。
日本企業徵才都會標註月薪參考值,記得當初我在找公司時,每家開出來的薪水都是20萬日幣上下。但是所謂的「月薪20萬」並不等於你實際拿到手的金額。「月薪20萬」其實是扣稅前的金額,日本扣稅扣得重、名目又多,月薪20萬,各個項目的稅、保險費扣抵之下,最後拿到手上的薪水常常只剩下15萬上下。因此在日本談到薪水,除了「お給料」這個單字以外,更多人會用「手取り」來詢問朋友每個月實際收進口袋的金額是多少。
當然,在臺灣工作也要繳所得稅,但日本除了國民所得稅、勞健保費,還要繳交國民年金,在日本居住超過一年還得繳地方稅,依各個公司制度不同,可能還有雇用保險費、類似工會的「組合會費」等等大大小小的支出。
假設底薪20萬再加上加班費,一個月薪水扣稅前20萬又3500日圓。但每個月還要固定被扣所得稅、勞健保費、員工聘僱保險費、厚生年金保險費,工會會費,工作滿一年後還要被扣地方稅,零零種種的稅扣完後,實際拿到手上的金額已經不到16萬日幣。每個月實拿薪水再拿去繳房租、水電、網路、電話費,所剩大概不到一半。尤其東京房價高,一人小套房月租費大多要六至八萬日圓,幾乎已經是扣稅後薪水的一半。再算上伙食和娛樂休閒上的開銷,能儲蓄的錢真的是少得可憐,也難怪許多在日本工作過的前輩都會提醒作日本就職夢的後輩,如果是看上每個月二十萬日圓的薪資,真的要三思而後行。
加班費與津貼才能真的賺到錢
開頭先跟大家提日本高薪的現實面。也許又會有人想問,可是我也聽說過有朋友在日本存到不少錢的啊?真的有TOMOKO說的這麼苦、這麼可憐嗎?
在求職期間,我也聽日本朋友提過在大手商社或是媒體業工作每個月收入大約有30至40萬日圓。實際在日本工作過兩年後我便明白,這些名副其實的「高薪」,每一分毫往往都是血汗錢。
現今臺灣大多數公司將加班訂為「責任制」,超時工作不給付加班費;在日本,大多數的企業則如實發放加班費,且除了加班費以外,可能還會有各式各樣的津貼。我從事的是服務業,上班時間和一般上班族不同,並非朝九晚五也不是固定周休二日;在這方面,每個月除了底薪以外,還多了輪班制津貼、周末及國定假日勞動津貼、深夜勞動津貼等等。
假設原本底薪22萬,再加上各種津貼後,薪水可以多拿3萬,扣除各項稅額及保險費後,好一些的時候實際拿到手上的金額可能會有20萬日圓上下。只是,這些額外加乘的薪水,每一元都是犧牲健康換來的血汗錢。只能算是為公司揮汗賣命的一些小小慰勞罷了。
全額補助交通費
撇除手頭實領薪資不高這點殘酷的事實以外,在日本就業 有一點大幅度優於臺灣:完善的福利制度。
日本企業的福利制度從值勤相關的補助,再到個人生活、 娛樂面,完善而多元。
首先,日本公司不論規模大小,通勤車資全額給付幾乎是 必備條件。在臺灣,也許是交通費便宜之故,上下班通勤費用 一切自理可謂理所當然,好一些的公司可能會補助部分車馬費。 但是在日本只要是正式聘用的員工,公司都會全額負擔通勤車資,每半年就會在月薪之外再額外補上一筆交通費,讓員工能夠去買「通勤 定期券」。
如同前面提到,日本交通費幾乎是臺灣的兩三倍以上,這項基本福利著 實為上班族省下不少開銷。
其次,規模中等以上的公司多半也會給予住宿補助,或甚至提供宿舍。 在日本,交通和住宿堪稱兩大開銷,所幸制度完善的公司都會給予這兩方 面的補助;規模大的公司甚至有員工宿舍,讓外地來的員工能以相對便宜的 價格解決住宿的問題。舉我自身為例,在東京租小套房一個月約要八萬日圓 上下,但公司提供的宿舍讓我得以用近乎三分之一的價格在東京都心外圍定 居。也曾聽過有朋友公司宿舍的房租費比留學生的宿舍還便宜,一個月付不 到一萬日幣。
除了以上兩個幾乎可說是必備的福利以外,各家公司還會有其他各種獨 自的福利。例如服飾品牌的員工可以以員工價購買自家商品、連鎖飯店的員 工可以以優惠價入住系列飯店,也有聽過貿易公司每年舉辦員工拍賣會,讓 員工用近乎半價的價格購買公司代理品牌的商品等等。求職期間參加電視台 說明會時,甚至聽說他們在輕井澤置有員工專用的別墅,專供員工度假使用。
您可能也感興趣的文章
年後轉職?TOMOKO教你怎麼到日本工作!
什麼!日本企業也有霸凌?達人無私分享日本職場生存撇步
打工度假還是應徵正職?日本工作怎麼選?
日本人都是工作狂?!
不少臺灣人都對日本人存有一種「他們很愛工作」的刻板印象,日劇中也不乏加班到深夜,為了工作放棄愛情、為了完成手邊的業務不惜拒絕情人或朋友約會的主配角們。
日本人真的有那麼熱愛工作嗎?
實際在日本職場打滾了兩年,再加上過去打工的經驗,我得說,雖然TOMOKO沒有真正碰過所謂的「工作狂」,但為了工作犧牲自己的休閒活動,或為了同事間聚會而辭退朋友的邀約倒真是挺常見。
一般而言,日本人將工作放在非常前面的順位。對多數臺灣人而言,下了班或週末假日就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如非逼不得已並不會特別將這些時間分給同事、公事;日本人卻常常有職場外的同事間交流活動。而我也實際聽過跟日本人交往的好朋友抱怨男朋友要和同事吃飯聚餐而無法陪她,或是假日公司有活動而無法約會。
面對這些情形,臺灣人通常會大呼:「都下班、放假了,還要跟公司的人碰面喔?」女朋友也會忍不住發牢騷:「到底是我重要還是公司的事重要?」
日本人重視這些看似「非關工作」的活動和應酬,如同他們熱愛、尊敬自己的工作。尤其男性,往往一踏入職場便以事業為中心。
我從事的是服務業,在第一線工作的員工不像宣傳、行銷營業或總務行政常常需要擬企劃、寫報告,庶務類的工作量並不多,鮮少有同事忙到需要將工作帶回家處理,卻仍舊會看到同事明明兩三個小時以前就已打卡下班,還留在辦公室處理後續業務。
看著他們那為公司奉獻、鞠躬盡瘁的身影,不禁感佩這真是一個熱愛工作的民族。只是,身在這樣的職場久了,我也開始明白,與其說他們「喜愛」工作,不如說是對工作的認真,這些全都是出自於他們對自己這份工作的尊敬與驕傲。
對日本人而言,領了公司的薪水,為公司鞠躬盡瘁是理所當然。假日、下班之餘還得應酬、交際工作,他們不見得是樂意的,卻多半認同這是身為「社會人」的必要犧牲。
這是一個敬業的民族,在工作上他們也許不要求100分的成績,卻總是要求120分的努力與認真,即便再簡單的業務,他們也講究百分百的精準與用心。
ON&OFF的工作哲學
如果看了上述的描寫,你依舊認為日本人是工作狂的話,請容我再提出一個反例。
初進公司時,前輩、指導員、組長……所有人都會提起一個觀念:「ONとOFFの切り替え」。每回和組長面談時,組長都會關心我們在ON與OFF之間有沒有適當地轉換,工作與休閒之間是否有取得良好的平衡。
而身處這家公司,每每聽聞同事們分享工作之外的生活,總是忍不住驚嘆:誰說日本人是工作狂?這群日本人比我在臺灣的朋友還要享受生活耶!
首先,每周兩天的公休假,不只可以去東京近郊踏青,跑到日本各地來個兩天一夜的小旅行也是常見的。前後再多請一天假,甚至可以去夏威夷小渡假。
再者,身處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的職場,別人黃金周、正月過節放假時,我們仍舊照常出勤,那些整年中該休卻沒休到的假,公司便讓我們另行安排假期。一年分別有兩次,各有8天左右,我們稱之為「夏休」、「冬休」。寒暑假一次連著請完再搭配幾天年假,甚至可以排出號稱史上最強的假期:整整20天的連假。這些輪班制下產生的寒暑假,自然是出國旅遊的大好機會。
●2012年我利用「暑假」來趟北海道道東之旅,走訪釧路、知床、網走。
●2012年7月和同事們一同來個兩天一夜沖繩小旅行。
有些人聽聞我分享日本的福利,其中入社第一年就拿滿20天年假,再加上上述「拜輪班制所賜」而誕生的長假,對於假期如此的多不免羨慕,卻也會質疑日本職場如此重視倫理與紀律,這些假真的放得到嗎?到頭來該不會只是空有年假天數之名,卻請不到假之實吧?
這點再次讓我確信,我真的選對了公司。別的公司或許真的有不好請假的困擾,但在我的職場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我們甚至是「最容易請年假的公司」排行榜上的常客。尤其是寒暑假等於是公司欠我們的假,排班人員老早就會備好大半年度的行事曆,讓大家各自登錄所欲申請的日期,要是半個年度都快過完還不見你登記的話,排班人員甚至會主動關切,詢問你是否決定好日期休假。
這樣的制度與職場風氣,讓員工有高度自由安排自己的假期,鼓勵了員工充實工作外的生活。
也許我的職場屬於特例,但是看著身邊同事們各個充分享受下班的時光,在ON與OFF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不僅讚嘆,日本人真的不是所有人都是工作狂,在臺灣我可找不到幾個上班族朋友像我的同事這般享受人生呢!
會中文真的有優勢嗎?!
相信不少臺灣人在日本找工作時,都會認為語言能力是自己的優勢。就算沒有學習第三、第四外語,至少也會中英日三國語言,和一般日本學生一比,的確是亮眼不少。
每回參加說明會或面試碰到日本就活生,當他們知道我來自臺灣會說中文、英文、日文三國語言時,也總是忍不住讚嘆:「太強了吧!你『一定』可以找到工作!」
然而,實際參加就職活動後,我便明白,語言能力並非絕對的優勢。首先,很多日本人也說一口好英語;臺灣人對日本人有一大刻板印象:英文很差。自己這幾年來在日本生活,在學校認識的日本同學、觀光旅遊途中碰到的日本人、百貨公司裡的專櫃人員等等,確實,常有一碰到說英文的老外就跑得老遠的人,也有很努力卻擠不出幾個英文單字的人;同時卻也碰過不少說得一口流利英文的日本人,尤其是大學生說起英文或許有些腔調,但大多數英文程度並不輸給臺灣學生,或甚至比臺灣學生會得更多。
此外,日本大學也很積極推動第二外語課程,不少日本人也有學第二外語,會說中文的大有人在。當然,他們中文絕對沒有我們好,但是也不要忘了,他們日文絕對比你強。在日本找工作,外語能力只是附加的,最根本的日語終究還是最重要的。
再加上,很多企業其實都認為語言能力不是這麼重要,即便是時常要與外國客戶聯繫、商談的貿易公司,也不見得會嚴格要求英語能力,畢竟進入公司後,工作上與外國客戶接觸久,你自然就會說了。在說明會上,常聽許多前輩們分享他們進公司前英文很菜,都是在實務上磨練過來的。
所以,日本許多企業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看重語言能力。
再者,即便語言能力是留學生的優勢,也要記得在日本找工作的留學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近幾年選擇留在日本工作的留學生越來越多,中國人、韓國人、歐美人士,很多留學生甚至會四、五國語言。這種情況下,你還認為你的語言能力是優勢嗎?
實際跟多家公司的人事接觸、面試,發現他們都預先假設留學生等於有語言能力。他們先入為主認為留學生普遍英文好,加上會說自己母國語,至少會兩個外語。我就曾經在某公司面試中,最後被反問有沒有其他想要補充PR的點時,回答我的強項是語言能力。話一出口,面試官給了我一個「嗄?沒有其他強項嗎?」的表情。對他們而言,留學生語言能力強,天經地義,幾乎可說是必備條件。
外國學歷,加分還是減分?
在日本找工作,除了明白語言能力並非優勢以外,也發現臺灣普遍對外國學歷有種難以言喻的崇拜,但在日本,即使是世界頂尖的哈佛、牛津也不見得勝過日本國內的文憑。
第一次開始思考日本人在學歷上到底有沒有如臺灣一般的「崇洋」,是在東大修習國際關係課程時老師藉由一則新聞引出議題時。2009年,哈佛大學大學部入學新生中僅僅有一位日本人,日本新聞紛紛探討起日本人不向外發展的現象。授課老師藉由這則新聞拋出一個問題:世界頂尖的哈佛大學,為什麼只有一位日本人新生?是因為日本學生的能力不足,還是哈佛大學的文憑對日本學生沒有吸引力?
●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校園。
課堂上日本學生們踴躍發表各自的意見,他們的想法更是令我震驚。
十多人的小型課堂,發表意見的學生有四位,他們一致認為不是哈佛大學太難考、日本學生考不上,而是拿了國外頂尖大學的文憑也不見得比日本國內知名大學畢業生優秀。
姑且不談論日本大學生這樣的想法是否妥當,但這確實反應了某部分日本人對海外學歷認可度的薄弱。即便是哈佛、牛津都入不了他們的眼,更別說臺灣的各大學府了。對有強烈民族優越感的日本人而言,日本名校的學歷才是最閃亮的,如果你是在日本留學拿學位的話倒是沒有學歷認知度的煩惱,但若是和我一樣以交換學生身分找工作,僅有海外學歷在起跑點上就先矮了別人一截。
因此,想在日本找工作的你,也許該認真想想,除了「語言能力」以外,你還有什麼能吸引企業的優勢呢?
分享:
今日人氣:32 累計人次:223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