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王國新醫師說,「我過去幾年因為時常寫文章批露醫療界的心酸,被醫院驅逐,因為恨比愛有力,於是在一年之內努力畫出了這本書,想讓醫學界的心聲被更多人知道。」為了說明這些精彩畫作的創作背景,2014年10月29日晚上,王醫師(以下簡稱W)特邀另外兩位名醫(以下代稱E、A)一同受邀專訪,向本書讀者介紹台灣現在的醫療生態:
Q:台灣現在主要的醫療問題是什麼?
E:想像現在的醫療政策如果延續二十年,會是什麼狀況?現在已經「五大皆空」:內科、婦產科(最嚴重)、外科、小兒科、急診……這種情況一定要改變,如果現在不改變,以後民眾生病都找不到醫生。
A:現在醫科畢業生中,一百八十個人裡只有個位數會選擇婦產科,婦產科目前的醫生平均年齡是五十四歲。
E:二十年後,平均年齡就會是七十四歲,現在考慮引進產婆。
A:外科的醫生也不斷減少,於是現在就把分科護理師合法化,變成專任護理師取代醫師的工作。
E:除了營養系的護理師外,護理師通通可以去受訓一兩年便合法擔任醫生的助理師,幫醫生開處方、做一切;因為缺人所以放低門檻,醫療品質越來越壞。
A:比較小的醫院入夜後、主治醫師下班後,就由護士來照顧病人。
Q:現行勞基法為何沒有保障醫生?醫護人員不合理的處境、工時與待遇,是資方的問題還是健保制度造成的弊端?
A:護理納入勞基法,不是護理界的人可以控制的,這是勞動部要控制的。所以醫師納入勞基法,勞動部也要控制,整個營運成本會大增。但是主管單位是衛福部不是勞動部,而衛福部暫時不同意將醫師納入勞基法。衛福部和醫師公會、全聯會都認為醫師納入勞基法會影響病人的安全。
E:全聯會中,都是醫院老闆在做理事長,由他們掌控。老闆不肯讓受雇醫師納入勞基法,受雇醫師完全是弱勢、受雇醫師不敢為自己發聲。
W:受雇醫師多講話就會被醫院開除。
A:現在也不能將醫生的薪資提高,問題出在總額管制。今天給一家醫院的錢就是這些,如果擴張醫師的薪資,那醫院就會少賺錢,所以醫師不斷地被壓榨。
Q:醫院這麼做,不怕名醫離開醫院、自立門戶嗎?E:所以現在大家都出去做醫美。
A:外科很難自立門戶,受限於設備器材等龐大成本,所以很慘。
W:我原本也是外科的,現在內外科病人都看診。
E:現在在台灣開盲腸手術需要兩、三萬,但是在美國要一百萬。急救時的插管,價格大約四百塊錢。可是插管手術失敗的話,那賠款是四千五百萬,差了十萬倍多。
E:現在的醫療成本根本沒有考慮高風險成本和勞動成本。因為當初是由醫界的大老開價。
A:外科大老的地位高高在上為所欲為。
W:當時大老主要的收入是紅包,所以當初訂價格時根本不在意勞動成本。
E:工時也很難訂、無法計算勞動成本,連醫師該上幾個小時的班都沒訂。現在某家醫院只有三個神經外科醫生,但晚上也要值班,每人每月要值的班次是十班,於是一位醫師走了,剩下兩個人,一個人要值十五班。後來又走掉一個人,變成一人要值三十班。他就跟醫院提出名義上值班,可是人不在醫院。但民眾不知道、病人出事只能由值班護士負責。
E:醫師納入勞基法,計算工時,但是需要配套。因為醫師就是太累了。如果很多病人是先由小診所轉診再來大醫院,醫師就不用一天到晚待在門診,可以專心在病房。而且很多手術並不是緊急、必要的。
A:現在醫院裡百分之五六十的收入都是來自門診,住院的業務量只是一小部分。E:現在在台灣,一些小手術早上去掛號,下午就可以開刀了。在英國要排四個月到半年。這是因為在台灣,醫院有業績壓力。但其實保障醫師的工時,對病人才是有安全保障的。
A:醫師過勞的結果比酒醉還危險。住院醫師八點上班,下班後要值班的話,要值班到隔天,不能睡覺,又要繼續上班。如此循環大約要上三十四個小時的班,而且常常是這樣。很容易過勞死。
E:現在還願意留在急診的醫師大部分是為了錢。
A:現在的醫師幾乎沒有理想性可言。
E:大家都認為醫師薪水比較高,本來就要工作比較累。而大眾又認為「不滿意就不要做」,但現在很多醫生真的不滿意就不做。
A:醫師不滿意就不做負擔高的工作,現在一堆教授都跑去看感冒症狀,導致人才流失。
W:像我縫合的速度比一般醫師快一倍,可是我在急診待不下去,院長醫師想辦法趕走我,寧可讓急診資源廢掉也不要我待下來。醫療內部的體制非常封閉、保守、威權、欺負人,特別是公立醫院、署立醫院,非常官僚及黑暗。
A:學醫的人就是太聰明,容易鑽漏洞、看小利而不看大局。
W:在署立醫院容易結黨營私。大家都認為是不關自己的事,但是最吃虧的還是病人。
W:過去我們都是寫文章,但是寫文章嚴肅,大眾比較看不下去,只有醫療界看得懂,於是我轉用比較幽默的漫畫方式表達,既快速又方便讓大家知道這種狀況。
A:台北市醫師公會在兩三年前就統計過了,醫師的壽命比一般平均少了十歲,因為太辛苦。
W:全世界只有台灣的醫師晚上還看門診;在大醫院看門診的話,每個醫師每個診甚至都要看上百名病人。
Q:為什麼現在醫師沒有工會?
E:很難組織起來。A:現在的公會對醫師沒有保障。住院醫師是個養成階段,養成好才能當主治醫師。但是主治醫師都會欺負住院醫師。
E:很難組工會是因為醫師內部不團結。醫師團體是一盤散沙,高位者容易欺負低位者。
A:而目前醫師公會理事長是資方,他們考慮的是醫院而不是醫師,爭取的是產業的權利而不是勞動者的權利。 某某醫學院的附設醫院就曾經組過工會,可是馬上就解散了。因為工會要針對資方提出改革,醫師就被開除了。
E:現在人就是太自私了。
A:現在醫師的工作就是「你不做,也有別人要做」,所以還是會有人願意做高風險的醫師工作,但就是品質問題無法把關。
Q:二代健保有沒有改善狀況?
A:沒有。
E:二代健保沒有協商機制,政府也不理睬醫師的訴求。
W:政府吃定你不敢造反。
E:健保署掌握你的審核權,可以任意判定你的過失。
Q:現在不是有醫審會嗎?怎麼還會有這麼多對醫師不公平的判決?
E:醫審會不是全部都是醫師喔,有法律人士,也有醫師。
A:醫審會只是個參考,法官會聽,但法官也還是自由心證。而且醫審會的人很多是老院長級,接受的訓練已經過時了。
W:我認識柯文達醫師二十多年,他從小就是個非常溫順、服從的人,他在主任時候就對院長很溫順,當上院長也很溫順,衛福部的部長階段也很溫順。後來他被踢出部長位置,因為當部長不是需要溫順。作為一個國家大臣需要有肩膀。
E:歷屆的衛福部長、衛生署長幾乎都是醫院的高官。在當官職時都不敢講話、揭發事實。他們都是從部長下台後,又繼續去當醫院院長。旋轉門條款在醫療界相當盛行。這個結構無法改。
E:醫療結構不公,受苦的還是民眾。當醫生的每天都在走鋼索,不是要小心被告就是自己人可能搞你。
W:在醫界要平安退休不容易。
E:美國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大一女生患了憂鬱症,她在吃抗憂鬱的藥。有天晚上她肚子疼去掛急診,其實她不是腸胃炎,但是急診醫師把她判定為腸胃炎,給她打急救針。由於醫師太忙了就沒有注意看她的病例。其實因為她吃抗憂鬱的藥,所以她只是產生副作用。結果那急救針含有嚴重的抗憂鬱藥的副作用成分,於是她一打針就死了。剛好她爸爸是律師、她媽媽是新聞主播,她爸爸去查原因,發現醫生上班都連續上四十幾個小時、照顧四十幾個病人,於是她爸就去告醫院,將這件事情鬧大,化恨為愛,推動住院醫師工時法、工時不能超過一天。這個故事的推動者不是醫界的人,而是民眾。他知道醫生的工時其實決定了病人的安全。一天看一百個病人,醫生也已經無感,而且優越感會遮蔽他的疲憊,但是醫生的出錯率不能避免。
W:但是如果在台灣的醫院,這個醫師就會被告死。大家不會去看事件背後的原因。
A:要改變不是只是醫界,而是大眾。白色巨塔內的人已經扶不正了,需要靠外界的民眾意識到要改變,不然沒辦法。
Q:那麼目前有哪些具體的改革方法呢?比如,讓媒體曝光這些問題?
A:需要大家的意識先改,讓大家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才會意識到要改變。現在很多醫界外的人都不知道醫界發生了什麼事情,於是需要民眾先了解醫療生態的困境。就算要說服立委修法,也需要民眾的支持。現在的社會,都需要一個引爆點才能讓民眾發覺到醫界的問題。 我們的訴求第一點就是:法律要能保障勞動付出、要有法律保障工時(解決醫師過勞的問題)。護士也需要被保障固定工時,因為護士現在的工時也非常長,所以許多護士會逃離工作。如果沒有法律硬性規定,醫院就會鑽漏洞;一旦工時規定好了,醫院就會配合。第二點就是醫療糾紛,醫師動不動被告。像是「五大皆空」的那五科最容易被告。神經外科的醫師幾乎一年被告一次、婦產科醫生也都容易被告。被告就是傷害名譽,台灣的醫療糾紛都是刑事法。美國是民事法,因此美國醫師如果被告,只要律師去處理就好。在美國,最多人想走的還是外科,因為他們的醫師不需要負擔那麼重的刑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