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記者工作嚮往?!來看看記者的一天

Top

前言

                  Photo from pixabay CC by niekverlaan

在大學入學甄試的口試中常會問學生為什麼要念傳播?為什麼想要當記者?上課時,也有同學會問到當記者要有什麼條件?記者是一個專業嗎?其實相關的答案,坊間有很多書都會有所解釋,但似乎都很難完全的切中每個人的疑惑。這只能說這份工作的體悟,很多時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對於這份工作存著好奇或嚮往的人,應先對新聞記者工作有基本的認識。


Top

記者工作的真實面


1111人力銀行曾進行「記者辛酸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有84%的記者曾想轉行,有38%的記者不快樂。再進一步分析為何不想做記者?主要原因是媒體生態變質、工時太長壓力太大、狗仔文化當道。而在工作上最大的困擾則分別是約不到採訪對象、寫稿無法公正客觀、沒有未來發展性。當時就將這份剪報影印給入學的新生看,讓他們能對這個行業真實情形有所了解。


對於記者這份工作的確是有不少人存在著憧憬、幻想。但如果真的走進記者世界,將會發現它的真實面是充滿著辛苦。當然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它辛苦的地方,只是記者工作它的辛苦有其特殊之處。就舉幾個常見而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情形做說明。如


一、 工作量大,稿量壓力大。對記者而言,每天睜開眼睛想的就是新聞,昨天有沒有漏新聞,今天得去那兒跑新聞,沒有新聞時更要絞盡腦汁想那兒可以生出新聞,因對媒體而言,除非停刊、停播,否則每天要報導大量的新聞,而記者就是新聞的生產者,那種生活是周而復始的不停推著記者往前走。


二、 新聞只有一天或一小時的生命,精神壓力大。對記者來說,能跑到獨家那種成就感是很難言喻的,但那種快樂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畢竟新聞的生命很短,新聞一下子就成為歷史了,大家要重新競爭追新聞。另一方面,如果新聞跑到獨漏,那種沮喪心情是必須馬上調整,因為沒有人會同情你,只會看你怎麼去補救。也因此,同業雖然是記者生活中相處時間最長的伙伴,大家於私是朋友,但於公就永遠處於競爭狀態。


三、 生活時間不固定。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對記者而言根本是天方夜譚,對多數的記者每天的工作時間都超過八個小時,更多人是超過十二小時,這主要是記者的工作內容包含了採訪及寫作。採訪是去採買素材、寫作是將素材處理成提供給閱聽眾的新聞資訊。而由採訪到寫作所需花費的時間,有時需要從早到晚、甚至包含與新聞採訪對象應酬,所以使得生活時間很不固定。有時新聞發生在深夜或休假日子,但都不能成為不在工作時間內而不去採訪處理的藉口。


四、 在最惡劣環境下仍要工作。雖然依規定記者每週仍有休假的日子,但記者多數都是處在隨時備戰的狀態中,只要臨時有狀況就會馬上停休上班。同時,在最惡劣的情境時,往往是記者愈需工作的時候,如颱風發生,別人可以關心風速幾級可以停止上班,但記者這時反而是最忙的時候,因要提供民眾最及時的颱風資訊。


Top

記者的一天


國內媒體記者,可以粗分平面、電子兩大區塊,由於截稿時間、作業方式不同,記者生活的每一天,有時規律的像鐘擺般,固定時間,總會出現在固定地點,有時因為突發新聞出現,正常的計畫趕不上變化,隨時都得調整作。在這裡試著以常軌、負責任的工作態度,重建記者的一天,讓有志於媒體事業者了解,記者的一天是怎麼一回事。


一、 平面記者


早上七點多,平面記者總要起床,第一件事是到報箱拿報紙,不是要看自己昨天的報導刊登了沒,而是你的對手報寫了些什麼內容,是不是有你漏掉的新聞,最後再回來檢視自己的獨家新聞。


一大早的新聞比較,自己有獨家,那麼可以偷懶的再回到床鋪上小睡片刻;如果漏失新聞,心情沈悶,還得擔心長官打電話來「關切」,睡意自然消散了。


九點多,再懶的記者都不該再賴在家裡。先到採訪對象處報到,或者依前一夜新聞對象提供的長官行程,了解有無隨行之必要,如果沒有這些「制式行程」,多找一些新聞對象聊天,打探各種日後可能發展的新聞。


晚報的記者,最晚在上午十一點,一定要發稿,否則下午一點半的截稿,時間上會來不及。


中午十二點,或許是用餐的時間,可是各媒體界長官,為了掌握新聞的發展,這時候會有新聞初報的要求。初報的好處,在於長官如果認為有發展性,提早指點主稿方向、配稿內容、圖片、表格等規劃,那麼一整個下午,就夠記者忙得不可開交。


平面媒體真正聚焦的時間,會在下午四點,這時兩點半出爐的晚報,已陳列在日報編輯台上,有何熱火新聞、國際要事,再加上中午十二點的各地匯報內容,約在下午六點前構成次日新聞版面的雛型。


下午四點,媒體記者會在各地辦公室,或者新聞機構提供的記者發稿區撰稿。網路時代的MSN、Skype即時通,是記者互通有無的工具,這可以避免電話中談論新聞,被其他媒體所盜走;總社的任何指示,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下達命令。


負責行政部門的記者,在下午六點過後,或可收拾行囊回家發稿。不過,社會新聞線的同仁,可要記得「愈夜愈美麗」的教訓,很多社會新聞是在下午過後才會爆發出來,例如金融機構搶案,最常發生在下午三點半的關門時刻,甚至於晚上十點過後的酒酣耳熱的開槍殺人示威。


所以社會線上的記者,下午過後的採訪工作,才是一天的重點時刻,一直到深夜兩點半,平面媒體截稿時間為止。下午到上半夜,這樣的時間裡,競爭都是存在的。只有截稿過後,平面媒體記者採訪工作才會暫時鬆一口氣,真正的踏上歸途。


二、 電子記者


電子媒體(電視、廣播甚至於網路)記者的工作時間,大抵是從上午六點,到次日凌晨一點收播,為最重要的工作時段。也因為這些媒體,有整點調整播出的必要,電子媒體記者的隨採隨播,比平面媒體要求的更嚴格,尤其畫面、聲音的掌握,絲毫不能閃失。


電子媒體的長官們,在上午六點前,會先進入公司檢視當天的平面媒體,有哪些新聞可以追蹤;再來是觀看昨天的新聞收視率,了解那一個時段的新聞受好評,可以挑動觀眾的心,這類的新聞就是賣點所在,電子媒體記者就要追這類新聞。


所以電子媒體記者,在上午八點前,幾乎是在待命中,接受長官的重點任務指派,新聞清淡時,才有機會到固定機關走動,或者就長官交代的沒有時間性新聞、專題,進行個自的採訪。


電子媒體記者有時還會扮演類似狗仔的行徑,依長官指示,守候在特定地點,一定要拍到當事人,說了什麼話才可罷休。


電子媒體記者重視畫面與聲音,使得他們必需守在119救災中心,隨時陪消防人員出勤救災,取得第一手的畫面,目前最常見的第一手畫面,火警畫面往往最逼真。


可惜的是,國內電子媒體記者,常受到平面媒體的牽引,工作時間受擠壓,比較少能自我開發獨家,電子媒體記者的獨立思考空間,是可以加強。


Top

記者角色的認知


對於記者工作不了解的民眾,有時會因記者時常站在新聞最前線,而被那種氣勢所懾心生羨慕。但若真要走進這一行,對記者角色宜有以下的認知,才不致形成落差過大而難以適應。


一、 記者擁有的光環是一時


記者因採訪上關係,多數受訪者對記者十分客氣,即使是高官,也對記者多所禮遇。但有時就會讓記者自以為高人一等,而對受訪者缺乏尊重。但事實上,這些備受尊崇的光環,只是因你代表的媒體所給你的工作才得到的,並不是真的是記者本身的表現所獲得的,當你摘下記者頭銜時,可能一切都不復存在。


二、 記者是一個良心事業


這份良心包含對閱聽眾及服務的媒體。對閱聽眾而言,記者要提供社會發生的大小事,在報導中如何是有助於公眾的、無害於公序良俗的、不會傷人隱私的……,都有賴記者手中的那枝筆。對媒體而言,記者若真要渾水摸魚,以現公關新聞稿的氾濫,只單純的當個「記」者,日子也是可以過的。但真想服務社會報導出精彩的新聞,就必須認真、有良心的對待這份工作。


三、 記者是個窮忙族


這個新名詞用在記者身上真的是十分貼切,以記者每天的工作時間及工作量來看,相對於得到的薪資報酬是不成比例。在媒體大量開放之前,記者的薪資應稱得上中上水準,但現在媒體競爭激烈,加上許多媒體經營出現瓶頸,使得記者的薪資已不若往昔,使得記者在投注相當的時間、精力後,得到的實質收益有時讓人洩氣,時常支撐記者繼續的動力,就是對新聞工作的熱忱。


四、 記者地位不若以往


雖然有人稱新聞業是「製造業」、「修理業」,甚至「屠宰業」,基於記者在新聞專業上的努力,對記者都還抱持著「敬畏」的態度,當然是同時具有「敬」及「畏」。但近幾年下來,在媒體激烈的新聞競爭下,新聞報導走向膚淺化,同時狗仔文化入侵,更使得閱聽眾對記者的印象丕變。對部分民眾更將記者與狗仔劃上等號,這對記者是很大的傷害。


 

Top

記者工作的收穫


在知道記者工作的真實面,對記者角色有進一步了解後,或許有人會打退堂鼓,或許會產生疑問,那當記者有什麼好?事實上,這份工作因它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它的工作收穫也與一般工作有著極大的不同。


一、 可以接收到第一手消息


更貼切的形容是記者是走在歷史中,時時在見證歷史。這種訊息的取得不僅是政治、經濟、科技,甚至生活、消費,記者都可以透過採訪得到最新的資訊。在接受最新、最快的訊息時,時常會讓記者的眼界更為開闊,學習成長都會較其他行業來得多及快。


二、 提供社會話題的成就感


社會很多資訊、話題都是靠記者在採訪、報導後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尤其當記者報導的議題是有助於人民福利、社會風氣、政策擬定等,真會覺得自己是是執正義之筆、行正義之舉,那種成就感會讓人感受到記者工作崇高的一面。


三、 接觸層面廣,生活多變化


不可否認的因採訪工作的需要,記者每天所要接觸人、事、物都會較其他行業來的多,在工作中也常因不同的新聞事件要採訪不同的人、事、物,這自然會使記者的生活較具變化。


四、 多重學習的行業


這應該說是記者工作最有收穫的部分。因為記者工作雖說是採訪及寫作,但重要的是要採訪寫出什麼「內容」,而這個內容部分是記者除了傳播專業外,在工作中最具挑戰性的地方,即記者在採訪寫作之外,一定得大量吸收採訪路線上的專業,使自己在該路線上成為專家。這也使不少記者能透過採訪而再專精於另一個專業,這等於是媒體給你薪水還讓你學知識呢。


Top

記者工作探討


對於有心投入記者工作者,時常會關心以下的問題。


一、 當記者文筆重不重要?


  記者是靠拿筆工作的人,很多文筆不好的人會擔心不適合擔任記者。其實記者的文筆也可分好幾個層次──信、達、雅。最初階就是「信」,也就是可以明白的寫出信息內容。因多數的新聞報導都是採訪得來,所以大都有他人說話的內容,甚至是提供的書面資料,記者的工作就是將這些內容,分析其新聞價值後,依新聞報導格式撰寫出來即可。再來就是「達」,到這個階段,如何更有條理、層次的表達出新聞的重點及內涵是要著重的部分。最高層次就是「雅」,即能用優美文字呈現出新聞報導內容,讓閱聽眾能更輕易的擷取到新聞資訊。而以信與達的層次,文筆並不是很重要的,但如果要做到雅,那就需要有些文采了。不過,以現在的文字能力而言,如何用正確的字眼、不要太多的錯別字出現在新聞稿中,才是首要要做到的事情。


二、 語文能力重不重要?


  以現在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任何一個行業都會著重語言能力。即使是你只想「立足台灣」,別忘了對本土語言的訓練,尤其是台語及客語,其實在很多採訪的場合,台語常是主要溝通的語言,對於基本聽說能力一定要有。若你想「放眼國際」,那外語能力自是不可少,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英語能力。英語能力並不是跑外交路線才需要,即使如體育、醫藥、財經,有時吸收外電資訊,靠得就是外語。當然,如果除了英語還有其他種語言能力,有時當機會來時,你的語文能力就成為勝出的關鍵。所以有心從事記者工作者,宜加強自身的語文能力。


三、 記者一定要傳播科系畢業?


  在業界事實上是有很多記者並不是傳播科系畢業的。對於這種情形,一些念傳播科系的學生都會很焦慮,認為既然別的科系的學生也都可以跨足來當記者,那念傳播當記者的優勢何在?以大學四年的傳播教育當然仍會訓練學生傳播的專業,這部分尤其在新進入媒體這個行業時,自會使傳播科系畢業的學生比較快進入狀況。但由於新聞要採訪的各行業各有其專業,當要深入了解問題時,有時本科系的學生就會比較吃香。所以,在大學時都會鼓勵同學多涉獵不同領域的專業,為自己預做準備,再憑藉著傳播新聞感訓練的配合,仍會使傳播科系的學生有突出的表現。


四、 記者的出路?


  很多人覺得記者的工作不能做一輩子,這全是個人的決定。事實上還是有不少人對記者工作懷抱熱忱,對於跑新聞一直有濃厚的興趣,將記者工作當做終身職志的亦大有人在。記者工作經歷足夠,媒體本身也有不少行政職務可以升遷,所以記者也是可以在媒體轉入行政管理職。另外,記者在跑新聞時大都會對主跑路線用心經營,一般都可以累積不少人脈,若想轉業,時常會利用這些人脈及在路線上得到的專業,投入相關的工作。如成為公關人員。


五、 記者與親友的互動較少?


  由於記者的工作時間長,且工作時間不固定,的確會發生與親友的聯絡、接觸變少。但另一方面,記者工作時間相對比較彈性,有時就得多利用空檔、瑣碎時間和朋友、家人相處,以維繫感情。這部分主要仍是要看個人的經營。


在對記者工件有了初步認識後,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想要當什麼樣的記者?接下來就是開始接受相關專業技能及專業知識的訓練,向目標逐步前進。


分享:
今日人氣:4  累計人次:107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