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不只是全書前半書寫的主軸,甚至可以說是《林園水塘部》整個故事試著傳遞的一種美學、一種遞進情節的象徵。
天災難以遏止,但是防災的意識與行動卻理是可以代代精進與延續。這或者也是最終章〈記憶與遺忘〉所關懷的主題。
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政府體制、教育文化、公民意識,在還來不及真正認識原住民之際,便遺忘了他們。除了政治上的妝點、文化上的拼貼挪用外,對原住民悲慘的歷史、豐厚的文化與燦爛的文學之認識仍然不足。
四喜所以憂國,並不如夢中的楊人龍說的那樣,因為讀多了,也就想得太多了。而是在於他所獲得的是自以為純正美善的知識,卻不曾自覺到他所了解的多麼狹隘與擁擠,一但與外在的世界發生衝突矛盾,很容易造成大傷害。
或許就像是「了了」這個詞一樣--當我們抽離的客觀知識上的訓詁詞義,反而可以有更多的想像--那是一對蘊風的鳥翅,在一次又一次的「習作」之中,總有一天能高飛翱翔。
正如洪仲丘事件中「國防布」的嘲喻,讀完《21通電話》才明白,被遮蓋的不只是軍中的體制,還有跨越營區內外,更大更雜的人際網絡與權力結構。
2021/09/15
2021/06/30
2021/06/24
2021/06/27
「板模女師傅穿梭工地30年」 https://fb.
2019/03/09
謝謝閱讀與留言,也歡迎多支持台灣原住民文學!
2019/02/15
別有趣味,想買這本書,